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为何被17岁崇祯轻松“诛杀”?

小洁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崇祯帝上台两个多月就把曾经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扳倒,展现了崇祯果敢有胆识的一面,也是新天子开辟朝廷新气象、顺应官心民意的英明举措。当然,崇祯帝干掉魏忠贤的过程没有惊心动魄的权斗情节,但初涉政坛的崇祯帝的表现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魏忠贤剧照)

先来说说崇祯帝为什么要除掉魏忠贤,我想大约有以下几点原因:

1、从政情民意看,魏忠贤以一阉竖在天启朝专权乱政,残害官民,本身就违天道人心,也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新天子上任,势必要拿魏忠贤开刀。

2、“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一般就要组建自己信赖的施政班子。年轻的崇祯帝朱由检当上了皇帝,对于治理国家本身就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岂能容忍魏忠贤还像以往一样把持朝政,更何况阉党当政已经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3、朱由检在个人感情方面也非常痛恨魏忠贤。在魏忠贤当政期间,即使身为皇帝唯一的亲弟弟,信王朱由检慑于阉党淫威,一度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生怕有一天魏忠贤的黑手要伸向自己。有一次,魏忠贤就诬陷当朝皇后张氏的父亲张国纪“阴谋杀害天启帝,拥立信王”,好在天启帝朱由校虽然昏庸,但对皇后和皇弟有心维护,才令魏忠贤没有得逞。

(魏忠贤和崇祯帝剧照)

再来看看朱由检是怎么一步步倒魏的。

毫无政治根基的朱由检在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登基成为新皇帝,面对权势熏天的魏忠贤集团,刚开始只能小心翼翼地去应付,为此采取了避其锋芒、优容有加的战术。而魏忠贤呢,则幻想在新天子治下,还保有现在的权势和地位,赢得朱由检的欢心。

一开始,魏忠贤就对新皇帝进行了一番试探。九月初一日,魏忠贤提出了辞去东厂总督的职务。这也是宫中惯例,在一位新皇帝即位后,原来担任重要职务的大太监都应提出辞职。朱由检为了稳住魏忠贤,明确表示不许辞职。

九月初三日,魏忠贤的“老相好”客氏请求从宫中搬回私宅。作为先帝的乳母,客氏在天启时留在宫内已经不合规矩,在新皇帝继位之后再赖在宫中当然就更没有理由了。因此,朱由检当即予以批准。魏忠贤的发迹从勾连客氏开始,客氏的离开自然是对魏忠贤的打击,但这一着名正言顺,不露痕迹。

(客氏剧照)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朱由检忙着自己的家事,为生母刘氏追尊谥号,举行册封皇后大礼,筹办先帝丧葬事宜,而把政务全部交给内阁和六部的阉党骨干以及宫中的魏忠贤一伙处理,表面上并不干预。但魏忠贤集团的内部已经出现裂痕。

十月十四日,御史杨维垣上疏攻击魏忠贤的头号心腹、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崔呈秀,指责其“与前内阁大学士冯铨争权夺利”,以及“在服丧期间仍然督理宫殿建设工程”等。指责崔呈秀的同时,杨维垣却褒扬魏忠贤。

紧接着,朝廷出现一股攻击崔呈秀的风潮。此时,崔呈秀只能依照惯例请求罢免。朱由检利用这次机会立即批准崔呈秀回籍为父亲服丧,过了几天,又再次找理由将崔呈秀削职为民,彻底将这位魏忠贤手下的干将打倒。

在崔呈秀被罢职后,十月下旬,第一份专攻魏忠贤的劾疏出现了。兵部主事钱元悫将魏忠贤比作历代著名的奸雄赵高、王莽、董卓等,建议皇帝革去魏忠贤的一切职务,对其党羽依法治罪。

浙江嘉兴县的一位贡生钱嘉徵则上疏罗列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朱由检将这两份奏疏以邸报形式公布于天下。而且,在钱嘉徵的劾疏刚递上来时,朱由检客气地将魏忠贤召来,让内侍当面宣读内容,令魏忠贤惊慌失措。

但这一次,朱由检仍然没有对魏忠贤动手,只批示道:“魏忠贤事体,廷臣自有公论,朕心亦有独断,青衿书生不谙规矩,本当重处,姑饶一遭。”这显然是引而不发的策略,逼得魏忠贤自己表态。

十月二十九日,魏忠贤正式向皇帝提交辞呈,理由是“衰病难堪”,不能继续担当重任。朱由检立即予以批准,同时取消了魏家的爵位。过了几天,朱由检发布上谕,指责魏忠贤“专务逞私殖党,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难以枚举……”“本当寸磔(凌迟处死)”,但看在先帝的份上,从轻将其发往凤阳看守祖陵。同时抄没魏忠贤和客氏的家产,发配家属亲戚到西南地区充军。

十一月初六,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河北阜成县的一家客店里,恶贯满盈的魏忠贤自知没有活路,悬梁自尽,时年60岁。即位不到三个月,朱由检就除掉了魏忠贤这个元凶巨恶,确实不同凡响。

除了具有“皇帝”这个职位给他的得天独厚优势之外,朱由检的胆识与韬略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明末清初的夏允彝评论:“烈皇帝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宗社再安,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文秉也认为:“肘腋巨奸,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听三哥说历史


这就要好好翻阅史书才能知道原因了。魏忠贤并不如我们了解的那样,奸臣。先帝临终前,嘱咐崇祯,万事可与魏忠贤商议。说明什么?先帝信任魏忠贤,虽然魏忠贤权侵朝野,但是魏忠贤可以说是一代贤良,以当时魏忠贤的权利,他如果有异心,崇祯杀不了他,他完全可以反了崇祯,当时袁崇焕等人都是魏忠贤一手提拔的,而且魏忠贤重军事,只要他想反,响应他的军队会很多,可他没有,反而是在临死前告诫崇祯,不可重用东林党。因为利益关系,魏忠贤和东林党矛盾很深,东林党一直想方设法要拉魏忠贤下台,因为先帝原因,一直没有成功。魏忠贤在位期间,不但不增加百姓赋税,更是减免赋税,只是增加商人的商业税和海上贸易税收,仅这两项就使明朝国库丰足,而且魏忠贤注重军队建设和军官培养,袁崇焕等人就是他一手发现提拔的。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上位,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商业税和海上贸易税收,加重百姓赋税,最后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袁崇焕的死,背后没有东林党搞鬼,我第一个不信。东林党才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崇祯也只是一个昏君,魏忠贤在位的时候,努尔哈赤,多尔衮每次都铩羽而归,魏忠贤一死,明朝随之灭亡,百无一用是书生,东林党就是一群祸国殃民的东西。


用户52157040082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从明朝政局来讲本身就是个挺扯的事。一方面,魏忠贤该不该杀?是该杀。能不能杀?不能杀。

说魏忠贤该杀,实际上从我大萌正德、万历与天启朝过来的太监群体,但凡是深得皇帝信赖的、权倾朝野的、委以重任的、尤其是担任过矿监税监的,全抓起来砍了那也没几个冤枉的。有人说皇帝直接控制的太监群体在从江南富户嘴里给大萌收税,事实上揩下来的油一大半都成了皇帝的内帑给皇上挥霍去了。而且太监这种群体刮起地皮来毫无节制毫无制约可言,对整个江南与辽东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与百姓生活造成的打击都是极为严重的——真以为老奴的七大恨是纯政治宣传?而魏忠贤其人不仅刮地皮还大搞特务统治,从哪个角度来看,说这等人恶贯满盈应该杀之以平民愤都不为过。

但是,明朝的皇帝与文官集团分立的政治体制又决定了皇权在政治核心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干正常工作,又可以干脏活湿活的具有依附性质的同官僚集团相对应的“影子官僚集团”。换言之就是需要锦衣卫、东厂来直接控制官僚,形成微妙的制衡,避免官僚势力过大以至于皇帝老儿成为虚君。那么谁来统领这些强力部门呢?自然是太监或者忠于皇帝的武将。也就是说,明朝的皇帝-奸佞-官僚体系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历代的独特结构,不是奸佞蒙蔽皇帝而控制文官,而是皇帝默许奸佞控制官僚以达成皇权与政权的平衡。奸佞的权力看似比皇帝还要大,事实上在却依然来自于皇帝的权力赋予,同时由于奸佞本身所处的位置,皇帝真想动掉奸佞也不是个多大的事。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正德朝的刘瑾最后被拉出去片了,魏忠贤也被贬了,看起来惊心动魄,但是实际上这种疯狗一样的人物在离开了皇帝的权力赋予后孑然一身——可把这批人斗倒了,皇帝还怎么控制文官集团?那,估计崇祯皇帝就想不到这一层儿了。


军武次位面


一提到魏忠贤,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九千岁,要知道皇帝也不过自称万岁,那九千岁岂不是比皇帝只差一点。
魏忠贤作为古代宦官权势巅峰,在历史上也首屈一指,对比明代几个知名的大太监,魏忠贤也确实是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权利,当然明代太监祸国殃民,在史书上早已形成了盖棺论定,但有关魏忠贤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近些年来,忽然掀起一股对魏忠贤反正的风气,具体说起来东林党原本在人们心中是爱国的典范,如今忽然不是了,而魏忠贤虽然排斥异己,但是在任上的时候,辽东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后金也没有打进来,等等一系列标榜魏忠贤功绩。
其实客观来讲,魏忠贤与东林党的是非,不能简单概括,魏忠贤坏事做得多,好事少,而东林党好事做得多,坏事做得少,仅此而已。
有人说魏忠贤权倾朝野,崇祯如何能够杀了他?
实际上魏忠贤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从皇帝身上来的。
自明代丞相废除以后,除了劳模朱元璋一直坚持战斗在最前线以外,其后代子孙中基本上没有一个有他那样精神的人,于是乎内阁诞生了,到后来皇帝连批示盖印也懒的下手了,直接交给了身边的太监。
在明代皇帝权力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内阁算一个大部分,而另外批示和盖印原本是皇帝的专属,后来也都委托给了太监。
明熹宗年间,魏忠贤出任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原本掌印太监当时地位还要高过秉笔太监,但由于明熹宗乳母客氏的关系,使得魏忠贤十分受宠,后来还安排了死党王体乾出任掌印太监,等于原本属于皇帝的权利就控制在他手中。
但事实上魏忠贤真的权倾朝野了吗?
也不是,因为他的权力事实上都是皇帝给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皇帝想不给了,都可以随时不给。
从史书上就能看得出,魏忠贤虽然对东林党打击残酷,但也并未完全占据上风,甚至有些时候还处于劣势,虽然他扶持了很多的死党上台,但也不能完全做到无法无天。
而且魏忠贤权势熏天,也其实是指阉党权势熏天,并不代表他本人,崇祯皇帝如果说继伟之前还很忌惮魏忠贤,那么继位之后,魏忠贤就不是难题,最大的难题在于阉党。
自魏忠贤死后,阉党之中一些不少的官员一度还深受重用,崇祯皇帝也颇为感到头痛,至于魏忠贤,不过恰好成了阉党的首领,没有他换个首领,阉党依然存在。

漫步史书


导读: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所谓九千岁魏忠贤的权倾朝野怎么来的?还不是皇上给的,说白了在明朝宦官就是被皇帝推出来和文官集团打擂台甚至是抑制文官系统权力无限膨胀一个工具。如果经常关注我的文章的朋友都可能都知道,我在前文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这一点。那么既然是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权力也来自皇帝。那么即使在九千岁魏忠贤在牛,失去了根基又怎能不被轻松诛杀呢?


明朝宦官势力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到明朝后期宦官势力的膨胀,其实是明朝皇帝自己主动所为。因为他们感觉无法抑制越来越膨胀的文官势力,所以主动提高宦官的权力。到明朝后期宦官甚至有披红的权力,这就跟文官的内阁形成了制衡。 其实宦官集团的势力不仅如此,还有厂卫监察百官以及顺便帮助皇帝弄银子等职能。说起这些,明朝的皇帝也无奈。因为文官集团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把国家大权控制到自己手里,而明朝的皇帝就是落的一个垂拱而治的下场。虽然包括嘉靖等皇帝也想振作,那不过是在文官的允许的范围内做挣扎罢了。好了言归正传魏忠贤的权力来自皇帝,他本身作为皇帝的家奴就是和文官作对。所以当皇帝打算收拾他的时候,就很轻松了。


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导致制衡文官系统的因素消失

其实在明朝开国的洪武朝和永乐朝国家政治势力是平衡的。一方是文官系统;另外一方是以战功立国的武勋系统。双方相互制衡,所以大明王朝初期能够纵横捭阖。无论是内政还是对外扩张都是见谁灭谁,国力蒸蒸日上。

尤其是明成祖朱棣时期,大明控制的版图北抵外兴安岭以外由奴儿干都司控制;南边控制交趾,设置三藩六慰把大明的势力扩充至印度洋。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在大明王朝积极对外扩张过程中,武勋集团通过自己的战功确立了朝堂成为皇帝对抗文官系统的一极。这个时候朝廷是健康的、积极的,大明国力是向上的。

但是当朱棣去世后,朱高炽上位虽然他只当了一年皇帝但是他具有很强的儒家思想。所以他不主张对外拓展,想现对国内实行休养生息。其实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还是非常有可能再次重新扭转国策像祖父一样开疆拓土的(朱瞻基和爷爷朱棣性格非常像)。但是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瞻基非常仓促的继位。为了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他不得不向文官妥协逐渐停止扩张进行休养生息,这就是所谓的仁宣之治。

大明王朝对外扩张的结束代表国家防御政策的转向,大批武勋集团逐渐失去了话语权。话语权逐渐向文官系统集中,这个过程是逐渐进行的。当一个事件爆发的时候,整个精锐的武勋集团被一战清空,文官系统彻底掌控了国家大权,皇权收到了很大的抑制。这个时间就是土木堡之变,包括最有经验的朱勇、张辅等大批武勋被一扫而空。精锐的大明三大营以及20万精锐损失殆尽。作为抑制文官系统平衡的武勋集团塌陷了。明朝这个中后期出现的以文驭武的局面其实是自土木堡事变以后就注定了。


武勋集团的消逝造成皇权被文官抑制,所以明朝帝王急需一股势力来平衡文官系统权力的扩张。这只能是皇帝自己的家奴宦官。所以宫内宦官开始习文练武,逐渐参与朝廷大事。所以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的膨胀来自皇帝的授予和支持。


宦官势力和皇帝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既然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平时他们的口碑也不怎么好。所以很难再朝臣和民间找打大批的支持者,所以宦官的这种权力就像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当皇帝想踢开谁,收回权力的时候还是很容易的。


当然崇祯除掉魏忠贤后,无人制衡文官集团。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土地通过投献给文官集团而不交税,帮皇帝弄银子的宦官集团被嫉恶如仇并且无知的小皇帝崇祯亲手打到。那么国家赋税怎么来?越来越严重的税负不得不增加摊牌到越来越少的自耕农身上,当自耕农收入都不够交税的时候他们只能造反。从崇祯杀掉魏忠贤导致宦官势力消逝到明朝灭亡,不过短短十七年。崇祯为自己的冲动和懵懂付出了代价。


小结:

综上所述,即使九千岁魏忠贤权力再大也是皇帝授予的。所以即使崇祯年少,想除掉臭名昭著的魏忠贤还是比较容易的。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新君与旧臣之间一直都是很难以相处的问题,而魏忠贤也在“木匠皇帝”朱由校的低头玩木头的时候也替皇帝得罪了太多的人!

所以在木匠皇帝驾崩的时候,魏忠贤就成为了明朝“东林党”眼中的众矢之的,都想要踩在魏忠贤的背上高呼“万岁”

背着黑锅的魏忠贤和“高呼万岁”的魏忠贤

在明朝有两个特务机关,分别是东厂与锦衣卫,这都是皇帝的“私人力量”,而魏忠贤则是代替着朱由校控制着这两个特务机关,这也是他“权力”的来源之一。

在朱由校的年代里,魏忠贤控制的阉党与士绅阶层控制的东林党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

一方面是魏忠贤收走了他们的矿产,抢夺他们的钱袋子,另外的一个方面则是东林党对于魏忠贤手中权力的“窥觊”。

魏忠贤该杀吗?

在古代,宦官都是一个背锅的好人选,而在明朝,魏忠贤做的那些事情可以说杀一百次也不为过。

但在崇祯刚刚登基的时候,却不可以擅杀魏忠贤,魏忠贤该杀吗?该!能杀吗?不能!

当时在崇祯刚刚登基的时候,王承恩的手中并没有什么力量,并不能和朝中的阉党们对抗,一旦擅杀魏忠贤,那么朝堂就会变成一言堂。

可在这个时候,崇祯却听信了东林党的话,仿佛只要杀了魏忠贤这个“大奸大恶”“恶贯满盈”“民愤难平”的家伙,明朝就会一夜之间好起来。

而恰恰魏忠贤的力量都是皇帝给的,在皇帝收走了他的力量,东林党穷追不舍的情况下,魏忠贤最后也只能含恨而终。


三书青史


导读:明朝一代,宦官专权乱政,为害甚烈。到明熹宗朱由校时,宦官魏忠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陷害忠良,独称“九千岁”。天启七年(1627),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继承皇位。崇祯一上台就处理阉党,魏忠贤被逼上吊自杀。

作为天启年间,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及其阉党,缘何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呢?

根本原因:明朝太监威胁不到皇权

综观有明一代,尽管像刘谨、王振、魏忠贤的坏太监很多,但是无论如何兴风作浪,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明朝皇帝只把太监作为手中的一枚棋子。

明朝文官集团权势很大。虽然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同时搞出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实际上的丞相。他们不仅管国家大事,而且还管皇帝的私生活。

<strong>被逼无奈的皇帝们,只剩下一个选择:让太监去制衡大臣。

这里介绍两个名称:

票拟就是指大臣对官员呈上来的奏章草拟的处理意见,并供皇帝御览。

批红就是所有票拟的奏章必须经过皇帝的批示,才能实施。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于是,明朝皇帝把票拟权给了内阁,把批红权由太监代理。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批红权十分重要,所以历代明朝皇帝从未放松过对此权力的掌握,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控制了批红权,就是同意权,他的大权就不会旁落。


虽然魏忠贤看起来权势熏天,也只是趁着明熹宗做木工活兴致勃勃时,前来奏事,明熹宗就很不耐烦,让魏忠贤处理。说白了,魏忠贤就是皇帝的一条狗,只要明熹宗乐意随时可以拿来赋于魏忠贤的权力。


重要原因:崇祯很精明,步步为营,处掉这个死太监。

崇祯登基后,魏忠贤开始还是很担心的,试探过崇祯。

第一次试探,送四个美女,男人的弱点,就是女人。但是崇祯压根没动这四个美女,而且在四名女子的腰带里发现了迷魂香。光听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药,据说男人一闻,就会性欲大增。

第二次试探,魏忠贤突然上书,告老还乡。就在当天,崇祯亲自召见了他,宽言相慰,总的意思是,魏公公的辞呈,我绝不会批。

于是,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

崇祯很精明,虽说魏忠贤是皇帝身边的一条狗,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也变成一条狼。此时,宫中到处是他的爪牙,贸然动手,先死的是自己。

崇祯在等待时机。

经过一番摸底、试探,崇祯彻底把没读过多少书的魏公公搞蒙圈了,就是魏公公彻底放松了警惕,认为崇祯不会要了自己的命的时候,真正的机会来了。


从天启七年(1627)十月起,工部主事陆澄源、刑部员外郎史躬盛、国子监监生钱嘉徵等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以及阉党。魏忠贤干儿子——兵部尚书崔呈秀被勒令滚蛋开始,阉党成员就纷纷与魏忠贤划清界限,此时魏忠贤已无反击的能力。

魏忠贤思前想后,提出辞职。崇祯批准魏忠贤辞呈,并安排去凤阳看坟。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走投无路的魏公公在河间府阜城县的一间客店上吊自杀。


一代权监就此落马。


历史小掌柜


魏忠贤在明熹宗时候权利达到了顶峰,确实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当时称为九千岁,民间甚至有“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说法。

但是等到了崇祯朱由检继位之后,魏忠贤的阉党马上就被处理了,魏忠贤自己也上吊自杀了。至此明朝的宦官乱政的局面可以说是画上句号了,因为之后东林党人又开始起来,导致了大明亡在了崇祯的手里。

当时崇祯不过十七岁,我们可以看到崇祯一上台就处理了阉党,朱由检1627年10月2日继承皇位,12月18日就贬魏忠贤凤阳守陵,开始处理阉党,12月22日魏忠贤就上吊自杀了。此后阉党数百人被处置,这个时候东林党开始趁势崛起。作为天启时期的大太监,权倾朝野,为什么崇祯一上台就迅速的瓦解了呢?

其实这个就要说到明朝的内阁制度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导致了大明宦官乱政的局面,但是也同时保障了皇权的绝对至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奇葩皇帝是最多的,几十年不上朝的都有,做木匠根本不管政事的明熹宗就是让魏忠贤做大的。这一切也得利于内阁,才让大明朝正常的运作下去。

其实我们看魏忠贤的官职只不过是一个司礼秉笔太监,这个司礼秉笔太监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明朝内阁制度里面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明朝内阁制度简单的说就是:由大臣上奏章,内阁给出票拟也就是内阁的建议,然后交给皇帝批红,这个里面看似是没有太监什么事的,但是皇帝的批红基本上都是由身边的小太监来完成的,也就是秉笔太监。可以说这个秉笔太监就代替了皇帝的权利。

明熹宗的时候每天忙着做木匠,把整个权利都交给了魏忠贤,所以才导致了魏忠贤乱政的局面,但是这个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秉笔太监没有实权,他仅仅只是代替皇帝行使权利,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实权,没有军队,也不能对朝廷大臣怎么样。魏忠贤之所以能够铲除异己主要是因为他行使了皇帝的权利,圣旨都是他下的所以想杀人很简单。但是这些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只要是皇帝收回这个权利了,那么这个秉笔太监就什么都不是了。根本不可能有和皇帝对抗的实力。所以崇祯一上台就能马上处置魏忠贤,这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那么以前巴结魏忠贤的大臣,只要看到魏忠贤没有行使皇权的能力了,那么自然就没有人支持他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崇祯诛杀魏忠贤,执政之初采取了完全信任官员的策略。

崇祯诛杀魏忠贤需要两个条件:

1、崇祯对官员集团对魏忠贤的描述坚信不疑;崇祯这个皇帝实际上就是藩王继统,以前是信王,直到天启留下遗命前朱由检都不清楚自己能不能继承皇位。明朝的储君都是接受过严格的教育的,确保继位后可以治国理政,学习的内容非常广,什么《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还有各种史书典籍,十分繁杂。可是朱由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储君教育,对于治国理政没有自己系统的施政策略;他如果提前接受储君教育那是造反,所以朱由检接受到的教育不系统,他应该看了不少《六韬》《六略》这样的帝王心术的样的史籍,造成了生性多疑的性格。对那些官员描写的魏忠贤的罪恶深信不疑;反而认为哥哥天启帝晕的不轻;朱由检没做皇帝那会是不能待在宫里的,所以他对许多政治事件内幕或者隐情是不知道的。只能以官员们宣传的说法为准,久而久之魏忠贤就是个大混蛋,下决心施政之初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贤。而且官员们给朱由检营造了宫内危机四伏的环境,继位之初导致朱由检不敢吃皇宫的饭,怕魏忠贤毒死他;晚上睡觉要随身携带一把匕首怕魏忠贤来行刺,总之朱由检的神经绷得很紧。在准备对魏忠贤动手前崇祯也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魏忠贤辞官就故意挽留,等准备就绪崇祯同意魏忠贤辞官,接着开始大清算。这期间似乎跟官员们说的不一样,魏忠贤没有丝毫的抵抗。实际上天启皇帝去世哭的最伤心的就是魏忠贤,一直守着天启的棺材哭,哭累了就发呆,别人问该怎么办,魏忠贤只是表示等待新皇帝的命令就是。魏忠贤没有采取任何动作。

2、魏忠贤权势滔天那是他得到皇权支持;天启皇帝几乎十分支持魏忠贤,所以魏忠贤敢跟东林党等人掰手腕;崇祯皇帝一不支持,魏忠贤立马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崇祯除掉魏忠贤的过程,如果真如文官的描述魏忠贤怎么也得挣扎下,可是魏忠贤没有激烈的反抗,甚至没有反抗,没有皇权加持魏忠贤是干不成事的。


最终崇祯不费一兵一卒就解除了魏忠贤的威胁;崇祯虽然采取了完全倒向官员的策略,但是执政久了发现自己干的比天启皇帝还差,最终又开始启用太监处理政事。


过去即历史


我是历史是什么,我来回答。

为什么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会被17岁的崇祯轻松诛杀?根源在于明朝自身的政治制度。在明朝以前,传统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制度创始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重视法家,他根据法家的力量创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体制下,皇权非常强大,能够控制一切官僚机构和所有臣民。

可秦朝的问题在于对皇帝要求非常的高,皇帝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来使用自己的权力。可是世袭的权力不能够保持皇帝足够优秀。

等到汉朝的时候,汉朝大体制度继承了秦朝,因而有“汉承秦制”这种说法。汉朝政治制度的一大创新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利用儒家董仲舒的理论,将皇权神化,利用儒家使得皇帝获得道德上的支持。皇帝代表“上天”,因而他有绝对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视为王朝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不过,他内心之中并不相信官员会严格的遵守儒家道德,因而他做了一件大事情,那便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将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前面提到过秦朝皇帝权力非常大,因而对皇帝要求高,明朝亦是如此。不过明朝好就好在内阁开始发展起来。他帮助皇帝处理天下大事。

到了明英宗时期,内阁形成票拟制度,皇帝的批红由秉笔太监代行,因此大明朝权势佷大的两个团体便是内阁与宦官。

前面提到过,从明朝的制度上来看,明朝的权力都归于皇帝,内阁和宦官的权力缺少制度支撑。这些掌权的人时时刻刻处在言官的监督之下,而言官一大特点就是严格的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监督他们。如果皇帝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的权力便是非法的。

所以明朝皇帝只要给予内阁或者宦官任意一方信任和支持,就能够使之拥有更大的权势。比如王振、刘瑾、严嵩等人。

哪怕是万历时期的改革家张居正,他的巨大权威同样来自于万历皇帝的支持和信任。

由于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因而魏忠贤获得信任和支持,这种情况下魏忠贤形成一股自己的势力,最终权势熏天。

根据明史记载,魏忠贤年少的时候是个泼皮无赖。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一事无成,于是进宫做太监。在他个人努力之下,加上各种机遇巧合,他与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好上了,因而得到天启皇帝的信任。

魏忠贤身份卑微,为士人不耻,他实现恐怖统治必定引发社会的广泛不满。前面也分析过,无论宦官还是内阁成员,他们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的信任。由于天启皇帝信任他,底下人的再不满,也没办法扳倒魏忠贤。

等到崇祯继位以后,他得不到新皇帝的信任,就只能轻而易举的打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