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心理界限?

哦呦耶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心理界限是什麼。

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正因為有了這個界限,我們就會知道大家應該如何相處,哪些事務該由誰負責,哪些行為只存在於某一個次系統中,不適合放到其他關係裡。

我們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希望別人逼著我們去做,或者說做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求別人做到的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做到,我們給別人設限,同時也要給自己設限,首先你要別人去做這個事情,你自己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做到,那你可以那我們再以這樣的要求去要求別人,而不是一味的去要求別人怎麼怎麼樣。

總之就是一句話。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必須做到。

今天你能接受,那別人也能接受,你自己都接受不了,那你為什麼要求別人去接受呢?


喵喵輪滑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關於心理界限的問題。下面小編將從心理界限的概念、心理界限的重要性和如何建立心理界限進行解答。

一、何謂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正因為有了這個界限,我們就會知道大家應該如何相處,哪些事務該由誰負責,哪些行為只存在於某一個次系統中,不適合放到其他關係裡。

心理界限往往存在於親密關係中,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也不會介入其中,也許就是“關心則亂”吧,任何事情都要留有空間和時間,哪怕是再親密的兩個人,都需要各自獨立的空間和時間,懂得分寸和尺度才能保持最合理、最長久的關係。

心理界限的具體表現也就是我們對人情事物的區分界限,比如討厭類的人或事,喜歡的人或事,關注與不關注的,以及自我隔絕外界的屏障,比如環境,父母,社會等,有些父母過多關愛孩子,打著“都是為你好”的讓人無法拒絕的旗號,讓孩子感覺到的是一種逼迫和窒息。

二、心理界限的重要性

學會劃定恰當的心理界限,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您也許自認為與他人界限不明是一件好事,這樣一來大家能隨心所欲地相處,而且相互之間也不用激烈地討價還價。這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它的不利之處在於,別人經常傷害了您的感情而您卻不自知。您必須明白什麼是別人可以和不可以對您做的。當別人侵犯了您的心理界限,告訴他,以求得改正。如果總是劃不清心理界限,那麼您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界限清楚的人,可以自由的調配“自主”與“親密”兩種特質,依據不同的狀況,呈現不同的反應。控制情緒涉入的量,才能保持心理界限的完整回到一般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心理界限,所有要求都答應,您就得花費許多力氣去適應周遭的期望,且長久過度委屈的情況下,終有一天受不了,讓人做出極端的事。相反地,完全不與人接觸,不關心外在的事物,感覺好像比較省事,可是離群索居久了,情感刺激也會大幅減少,生活會變成一潭死水、索然無味,失去對生命的盼望。

因為真正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並非肉體的疼痛,而是情緒的衝擊。保持界限適中,這會讓人對關係有歸屬感,同時又保有個人的獨立。每個人都在各自舒服的狀態中,不需要通過各種儀式或活動,來試探彼此的忠誠。

三、如何建立心理界限

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年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裡,我們需要學習明確區分開自己與原生家庭的所有物的範圍,清晰什麼是自己,什麼是父母。當然,這不是說要跟原生家庭決裂,或者跟父母鬧翻。而是,要面對自己已經成年的事實,承擔起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學習真正而完全的對自己負責,因為一個仰賴於父母生存的孩子是無法建立起屬於成年人的自我心理界限的。

在年輕人中,比較普遍的存在“啃老”的現象,這個問題包括經濟和心理兩個層面。一方面,孩子在經濟上常常會享受父母的照顧和幫助,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討厭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而常常陷入在糾結和苦惱裡。同時,有些父母也會習慣性的用“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要怎樣怎樣”這樣的語言來綁架孩子的意志,一如他們年輕時所經歷的一般。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如果在經濟上是不獨立的,那麼就很難是真正的獨立。在父母面前,因經濟的仰賴,也會更加傳遞出“我是個孩子”的信息,而常常令父母覺得子女尚需要“照顧”,需要“被管理”,因而無法以對待成年人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從而會加重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的一面”,而模糊了彼此的界限。

其次,把別人的責任,交還給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我們常常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他人分開來看待,另一個層面的表現就是過度的承擔了別人的責任,而模糊了自己的界限。舉一個例子在年輕人中很常見的例子。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父母希望的?堅持找到自己心儀的伴侶再結婚,還是按照父母的想法,抓緊在合適的時間段裡找一個相對合適的人結婚生子?常常,有些年輕人會說,結婚是因為年齡到了,或是乾脆就是為了父母催促而結。還有些人,生小孩也是同樣的原因,或者再加一個,是為了給父母找點事情做。很顯然,這種對婚姻和孩子的態度本身,都是不夠成熟理智和尊重的。也有些年輕人,陷在自己不喜歡卻穩定的工作中,不敢輕易做出改變,後面都常常跟著一句,我害怕萬一自己選錯了,父母為我付出很多,我不能對不起他們。

一個明確自己界限的人,不會因為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而對他人感覺到愧疚和抱歉。而我們常常抱著的這些想法則是說,我們需要用自己的人生,對父母的感受負責任。總結出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這裡面存在一個序位的錯位。當孩子企圖為父母的感受負責的時候,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凌駕於父母之上,或者說,在心理上變成了父母的父母了。而很顯然,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因而,把別人的責任還給他們,是建立自我心理界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明確自己的可承受範圍。從我們幼年開始,從原生家庭中,常常就沒有學會什麼是界限,那麼擴展到其他社會關係裡,自然也會界限不明。而明確界限,是確定自己的心理邊界,確定自己的所有物和所有權的過程,這是一個成年人獨立生存的基礎。 舉個例子,D是一個公司的中層,他的問題是工作壓力過大,不堪重負。深入瞭解得知,D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大家族裡。他從小就看到父親支撐著整個家庭,包括自己的祖父母和叔叔姑姑等等家的事情,似乎都要父親出面解決才行。在父親眼裡似乎不需區分什麼是自己家的事情,什麼是別人家的事情,而長大的D也繼承了父親的習性,他無法分清工作中,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不是,而如果自己不去分擔別人的事情,他會感覺到這是“錯誤”的。因而,夜以繼日的工作,加班加點,結果自己勞心勞力,苦不堪言,無力支撐。 誠然,付出和給予,是美德,然而,量力而行,卻是智慧。明確自己的可承受範圍,就是清晰自己的感受。作為一個人,我們無法無限的給予,予取予求,我們必須明確什麼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什麼不是。明確了這一點,自我邊界才能進一步清晰。

所以,跟原生家庭say goodbye,是一個成年禮,也是明確自己心理界限的前提。在自己的心理,跟父母完成“分離”,才能順利進入到成年人的角色。而作為孩子的分離,恰恰也是與父母關係發展的必經一步,有了這個分離,才有我們作為成年人彼此尊重和相愛的進一步昇華。 那麼,要進一步在生活裡落實上述這三個步驟,我們還需要經歷自我界限建立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到自己界限問題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增強自己的界限意識。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界限問題的人,並不是不存在界限問題,而是會後知後覺的憤怒或者抱怨。那麼去注意到,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感覺界限被侵犯,並看到這些情況,及時認出它們就尤為重要了。

第二階段,認清自己界限模糊的原因所在。當感覺自己界限不清的時候,來回頭看一下,是哪個層面出了問題。是自己不能獨立的承擔自己的責任?還是,自己過度的承擔了他人的責任?或者是從原生家庭習得的錯誤的界限模式,讓自己的承擔超過了自己的極限?開始看到了問題,就開始了轉變的途徑。

第三階段,看到界限問題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我們潛意識的一個本能是趨利避害,如果我們總是違背自己的界限去做事,那麼必然說明,這背後有我們內心需要被滿足的層面。比如上面講到的離不開父母的照顧,也比如,渴望父母的認同和讚美等等。當然,也包括這些擴展到社會其他層面的方面。

第四階段,發展內在與外在自我滿足的能力。看到這些隱藏在我們內心的需要被滿足的“坑洞”之後,就需要去面對和自我療愈了。比如,學會經濟獨立,這是外在的獨立的重要步驟,也是建立自我心理界限的重要環節。比如,真正看到自己生而為人的神聖價值,來照料和滋養內心那個渴望父母認同的內在小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求去面對的,自我成長和完善的部分。

第五階段,明確和實踐你的自我界限。自我界限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實踐的階段。而這個過程,也常常會因受到打擊,而退回到自己的舒適區。所以,這個實踐,需要逐步的擴展。從較小範圍的和較能夠配合的人群開始,建立自己的信心,然後,一步一步的擴展開來,逐步的形成穩固的自我邊界


社交心理資訊


我們總是習慣別人要求我們“應該”“怎麼做”,為什麼不遵循自已呢!找一個適合自已的方法,在感覺失去理智時使自已平靜下來,是自已大腦充血,做出合理的行為。抱怨時,停下來先問自已“我是想繼續忍受著看起來無法改變的情形呢,還是想改變它呢?”找到一個生活的榜樣,這樣會有一個榜樣去學習同解它,從中得到屬於自已適合的。從難以相處的人身上學到東西,我們希望這些人離我們的生活遠遠的,若沒他們生活也不會進步,心裡承受能力也沒不會得到磨練,有這些才有很好的對比,才能提取精華。


沙粒生活


制定,加執行。

制定要考慮到執行,是否合理。執行一般多強化底線,超過21次即可進入自覺無意識。


優心館


先樹立一個自己的心裡底線,就知道該如何構造自己的心理界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