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1924~2002年),生於安徽省合肥市,祖籍江蘇蘇州。原姓葉,名家炳,號敬植,後改名亞明。歷任無錫市美協主席,江蘇省美術工作室主任,華東美協理事,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協江蘇分會主席,中國美協常務理事,香港《文匯報》中國畫版主編,南京大學藝術研究中心教授。 出版有《訪蘇畫輯》、《亞明作品選集》、《亞明畫集》、《三湘四水集》、《亞明近作選集》、《當代名家中國畫-亞明》等。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彌留之際,在病榻上寫下了一句話:“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最大的遺憾。”這是他最後的遺言,也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生命的最後時光他在想什麼,他是視中國畫如生命的人。

78歲的生命,對於他實在不算長,但真正的畫家,除卻自己的生命外,還具備著另一種生命-藝術生命。那是比之自己的生命長久得多的生命。從這一角度看,石濤、八大山人還都活著,齊白石、傅抱石當然更活著,亞明也沒有離開我們。

亞明說自己於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並非一般的謙辭,而是他的畢生感悟,因為他是相對一個大目標而言的。中國畫在他胸中是一條悠悠不盡的大河、綿綿不斷的龍脊。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如石濤所說:“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勢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陰陽氣度之流行,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亞明也將此視為民族的膽和魂,他用全身心去體驗,去追尋,不斷地、不懈地化為了他的生命行為。

近些年,我每一次去他隱居的“近水山莊”,他都禁不住談論為人、為藝的感悟,即使在重病纏身時,也不曾停止,就是因為有著那個大目標在召喚。中國畫自宋代以來,大約就屬文人寄情寓意的樂園。一千年間,歷代智者仁人也各領風騷,每有變化和創造,演化到今天。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在這個園地裡,按照特定的“遊戲‘規則’畫出點名堂”,實屬不易。李可染先生說過,以最大的功力鑽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攻出來。真正鑽進去已經不容易了,攻出來當然更難。中國畫正因為這個“難”字,其價值才不同一般。

李可染70歲時刻了一方印:《七十始知己無知》。亞明70歲後也時說此語,都不是自謙,而是英雄所見略同。真正的智者,是有自知之明的。久有鑑定權威之譽的徐邦達老師90歲時尚對我說,鑑定之道真是越來越難了,他同樣說的是真話。天地之大,萬物之廣,歷史之久,人畢生數十年所知、所得是有限的。許多學術上的發現和創造,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的。

然而,回顧亞明為人為藝的一生,“未能畫出點名堂”一語,又確是他的謙辭了。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現象

少年亞明,僅讀過小學,又經歷了喪父的悲哀,13歲時即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15歲參加新四軍,在部隊從事戰時宣傳,搞過通俗繪畫的創作,還擔負過教育戰俘的工作。1949年渡江戰役後,他25歲到無錫任《蘇南農民畫報》主編時,才開始真正接觸中國畫和中國畫家。

29歲調南京,不久即受命籌建中國美協江蘇分會、江蘇省國畫院和江蘇省美術陳列館,開始全面負責領導江蘇美術工作。上世紀50年代末,他的作品《太湖晨霧》、《石壕吏》、《貨郎圖》誕生,接著《鋼鐵廠組畫》、《蒔秧行》、《出院》和《海濱生涯》等佳作也相繼出現。這些以人物為主體的中國畫,有筆墨傳統,有生活情趣,有時代風貌,還具備了亞明個人的特徵-簡練的筆墨,形式美和形態美的呼應,抒情的詩感。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先生(左二)與戰友在山東沂蒙山 1947年

1960年二萬三千里寫生歸來,亞明又把興趣拓展到山水,《川江夜色》、《春雨》、《白雲深處》、《太平山居》等都是他最初的山水畫試作,顯示了他在這一方面的非凡才華。1963年由中國美協和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亞明作品選集》問世。39歲的亞明,不僅成了江蘇畫壇的風雲人物,在全國畫界也嶄露頭角,引起注目。

自1953年至1963年10年間,亞明從一個“毛筆也不會拿”(《亞明自傳》)的國畫門外人,成長為卓有成就的國畫家,實現了貧童——戰士——畫家的人生過渡。這是中國畫壇的一個奇蹟,姑且稱之為“亞明現象”。在中國美術界,人們曾把亞明與石魯、黃胄並列,因為他們都來自革命隊伍,又都是在解放後開始中國畫創作並有突出建樹的。然而,亞明15歲參加了新四軍,15歲的石魯卻進入了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學習,而後又做過教師,他的藝術基礎和起點顯然大大高於亞明,所以亞明在這方面更具典型性。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先生(右二)訪問蘇聯並與當地藝術家交流 1953年

亞明現象的形成,不能否認他先天的聰敏。著名作家顧爾鐔說他“敏銳善於思索,正直而又靈敏多變,豪爽而又慎乎其慎”。亞明的成功離不開他的性格特徵,因為有敏銳的思索,他才能在1953年出訪蘇聯目睹西方大家原作後,決然棄西學中,也才能在高手雲集的江蘇國畫界,不師一家而探本求源,立足高遠。正直使他堅持確認的真理和信念,靈敏多變則是他應世的戰術和手段,豪爽造成了他藝術上的博大氣象,慎重又讓其避免偏頗。

上世紀50年代後期,正是老國畫家們丟“包袱”的時期,所謂包袱,就是他們掌握的國畫傳統。而“赤手空拳”的亞明,卻大反其道,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努力吸納傳統。他就是靠這種精神,為將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許多與亞明有著相似經歷的同輩人,都是在這一問題上失去時間和機會,而終不能成功的,這大約是歷史的教訓吧!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先生訪問英國時為畫家瓦奇先生進行寫生 1997年

我們不妨試舉數例,看看他是如何把握成功的。例一是他的《貨郎圖》這幅畫,生活原型在江南蘇州農村鄉鎮,畫題卻是八百年前宋代院畫所常見的。他借用宋院畫題材和技法的“老瓶”,裝進了現代生活情趣的“新酒”。在借用的同時,他對舊題材進行了改造和革新:院畫貨郎圖主要表現對象是兒童,他描繪的則主要是婦女;院畫有背景的描繪,他則完全捨去了;院畫是偏於真實的描寫,他則借用了舞蹈的動作和形態;院畫中墨線和暈染的成分多,他則通幅用重彩。經過這些改造,亞明的《貨郎圖》便具備了濃烈的裝飾風格,充滿新生活的旋律感和快樂氛圍,是一幅可考可證的嶄新圖畫。

例二是《鋼鐵廠組畫》,這是他在馬鞍山鋼鐵廠的寫生。鋼鐵廠前人沒畫過,從何借鑑呢?他想到了山水畫的程式,把各種機械視作山石來經營處理,創造了新面目。這是從傳統程式的聯想得到啟示和生髮的才情。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例三,1960年他初涉山水,又與傅抱石同行寫生,所作《華山》一圖,不免受到傅的影響。到了第二年,他的《白雲深處》、《太平山居》等問世,就完全擺脫了傅畫的作風。因為他找到了沈周和石濤,又不著痕跡地融入了對大自然的寫生、寫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擺脫依傍,獨立自強,這是他為藝的信念,也是他成功的經驗。

江蘇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澱,是亞明迅速成功的客觀條件。他緊密聯繫著一些大藝術家-呂鳳子、胡小石、傅抱石……他從他們如何認識傳統,如何對待生活,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方式中得到啟發,所謂“取法乎上”,他取的是為人為藝的總法則。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亞明總能做到攝其精神,探其規律,而較少師其跡的。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不拘一格

亞明現象,實際上是一種治學思想和治學道路取得成功的現象。而這種思想,首先就是不拘一格。龔自珍詩曰:“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並不是不要基礎,恰恰是建築在紮實的基礎之上的。不拘一格更要有清醒的頭腦、靈敏的思索和分析。這樣,就能充分利用優勢,有時劣勢還會轉化為優勢。例如:輟學者對於學習的渴求,常能迸發出奮發苦讀的能量;適應軍隊宣傳的多種繪畫(木刻、速寫、水彩等)鍛鍊,正為突破畫種常規準備了條件;軍人的刻苦、紀律、膽略和信念,反映在繪畫實踐中的是敢於闖蕩和不畏挫敗……這些都一一在亞明身上得到了驗證。

亞明的治學道路,先由客觀環境造成,那是不可選擇、奈何不得的。在實踐中,他有了成果,又有了感悟,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久而久之形成觀點和理論,提出了“中國畫有規律而無定法”的精闢論點。這一論點既是他不拘一格的藝術實踐的總結,又指導、支持著他不拘一格的藝術實踐。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筆者曾有《從不拘一格到不拘一格》一文,就是專論亞明的繪畫“活法”的。“活法”一詞,來源於宋代辛棄疾的詞句:“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功。”詩得了“活法”,便“日月有新功”,畫也必是如此。這個“活法”,就是不拘一格,就是亞明提出的“有規律而無定法”。規律是“遊戲規則”,是中國畫賴以生存的血脈。“無定法”指其變通,有變化才有發展。亞明的不拘一格表現在治學方法、觀察方法和創作方法三個方面,是徹底地貫穿其一生的。但是,他又是嚴守中國畫的"規律"的,與當今花樣繁多的“前衛”繪畫或“實驗水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與“新金陵畫派”

亞明個人的藝術建樹僅是他的成就的一部分。因為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立足於江蘇畫壇組織和領導者的位置,所以江蘇畫壇,尤其是“新金陵畫派”的形成和發展,與他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反映著他的另一方面的輝煌。

所謂“新金陵畫派”,指20世紀60年代,江蘇山水畫經過歷史性變革而形成的新畫派。那時,在全國國畫界,還有一個新畫派與之呼應,那就是以石魯為代表的“長安畫派”。 一個畫派的形成,需要諸多方面的條件,要凝聚藝術界的精誠與合力,要具備變革藝術的氣候和環境。江蘇悠久的藝術傳統、豐厚的文化積澱和一批具有相當水準的國畫家是客觀存在。但是否重視和尊重傳統,是否愛護和信任人才,能否正確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才是問題的關鍵。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力排眾議,提出“新中國的繪畫必須紮根於自己的民族土壤,必須研究東西方繪畫規律,從根本上去尋求創作道路”。亞明的意見在當時是很得有識者的人心且有號召力的,受到呂鳳子、陳之佛、傅抱石等人的歡迎和支持。亞明恰恰正在這個時期,放棄了西畫轉攻國畫,他的行動對前輩與同輩都是一種激勵。

1957年他受命籌備江蘇省國畫院,聘請了全省各地近20位有成就的國畫家,團結了省內國畫精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通過深入生活,蒐集素材,即有一批佳作問世。第二年舉辦首次“江蘇省國畫院畫展”,完成了江蘇國畫的一次實力檢閱。在那個特殊的歲月裡,他在極大的政治壓力下,保護了省內一批繪畫英才,為江蘇美術的新昌盛積蓄了可貴的力量。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1960年3月,江蘇國畫院成立,9月亞明即與傅抱石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跨越二萬三千里河山,進行寫生創作和探討。12月回南京。經過三四個月的創作,一批佳作誕生了,它們有思想、有新意、有筆墨、有境界、有個性。這些畫作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和所達到的高度,是中國畫推陳出新的模範。次年5月,這批作品展出於北京,畫展名為“山河新貌”,一時好評如潮,取得空前成功。這個大展讓世人認識了江蘇新國畫,“新金陵畫派”的名稱也因之而生。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江蘇國畫發展和興盛的歷程,足以說明亞明在這之中的重要作用和貢獻。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迴歸

亞明晚年隱居蘇州東山,這裡是他青年時代嚮往的地方,他的名作《太湖晨霧》、《貨郎圖》、《春雨》都是在這裡獲得靈感的。所以這次移居行動的本身,就帶有迴歸的意味。所謂迴歸,對亞明來說就是走進了一個相對安寧和單純的時期,他需要抓住最後的一段時光,安排新的人生和藝術創作的計劃。

第一是壁畫。他計劃用10年的時間,在新修繕的明代建築“近水山莊”中,繪製20幅大小不等的壁畫,打破“江南無壁畫”的歷史。為此他研究了中國壁畫的歷史以及壁畫防溼的問題。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第二是作品的思想傾向是迴歸多於開拓了。他畫了一批描繪他所居之地的山水,又畫了一批黃山景色,完成了巨卷《長江頌》……這些作品自然而隨意,筆墨偏於樸質和蒼渾,離開了以往的“慘淡經營”,進入了新的本質表白的時期。“吳門”、“新安”、“金陵”諸畫派的筆墨情趣,隱隱地在他作品中透露出來,正好吻合著他的人生歷程(安徽——南京——蘇州)。

第三,他在家鄉安徽合肥建立了“亞明藝術館”,他捐獻了100餘幅佳作,這個館已於2001年秋開館。 (作者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亞明:“中國畫未能畫出點名堂,是我最大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