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楊氏土司為何能存在七百年呢?

阿龍生活錄


有這樣一個家族,它建立的“小朝廷”比漢唐時間還長,更堪比享國八百年的周朝,它就是貴州“壽命”逾七百年的“土皇帝”播州楊氏土司。



作為一個地方割據勢力,他為何能世襲罔替、歷經二十七代三十世而不倒呢?我們來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一、內部擁護


唐僖宗乾符三年,武略將軍楊端前去平叛南詔國彝人佔領的播州區域。



這次平播戰爭勝利後,楊端及其同族、七姓舊人,連同開始前去平叛的平播將軍何中立代表的何氏,都作為有功之臣得到了鎮守播州的殊榮,“與楊氏分土而治,留守於茲”。


平播大捷後,僖宗詔命:“凡平播功臣,照職留守播地,永鎮邊疆。”


自此,楊端便在這場戰役後世襲了播州宣慰司宣慰使,同時他也是播州楊氏土司政權的開創者。

在楊氏進駐播州的同時,何氏及七姓家族也對其加以支持和擁護,這一做就是近七百年時間。


所以說,楊氏能在播州立足、興起,與這些播州內部家族的擁護是分不開的。


二、與朝廷交好,並緊隨政策發展


歷經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四朝元老”播州楊氏土司,立於四朝皆不倒,充分說明了它順應了中央政權對西南等少數民族政策施行的時代發展。


1. 唐朝和宋朝的羈縻政策


羈縻政策強調,中央封建王朝通過控制少數民族的首領,以達到其控制當地居民和地區的統治目的。


宋代在唐代羈縻政策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但兩朝對羈縻州的管轄相對松馳,施行凡 "夷人"獻地歸附都可以自署刺史,自立為羈縻州。


播州楊氏便在這種政治環境下,開啟了其播州之主的百年征程。


2. 元朝和明朝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的羈縻之治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土司(或土官)由中央任命,並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他們被賦予當地的管轄權,並接受冊封成為朝廷命官,履行一定義務的同時,相應地獲得對當地人民和土地的合法統治權。


西南地區是土司制度的重點實施對象,而播州也是西南地區的重要區域,播州楊氏名義上受中央鉗制,實際上是西南割據勢力,在當地可謂是說一不二的“土皇帝”。


3.明朝的“改土歸流”政策


為了剷除土司制度的沉痾積弊,並加強對少數民族區域的統治,明朝政府改之前的“土司制度”為“改土歸流”政策,即派政府官吏(流官)到這些區域進行管理。


土司本來是“天高皇帝遠”的存在,現在要有人來和他一起分享權力,他們自然不滿的。


楊氏被滅後,明朝廷才得以推行此項政策,所以在楊氏執掌播州時,在楊氏根本利益沒有被觸及之前,楊氏與朝廷之間的關係是密切和友好的,朝廷對其也給予了默許和支持。


三、盡忠報國


荏苒光陰七百餘載,楊氏除了勤懇治理播州、安定西南地區,還在國家遭受外敵入侵的情況下,積極組織播軍,與中央政府軍一道抵禦外敵肆虐。


比如在南宋時期,播州第十五世土司楊文,是當時的抗蒙名將,他先後六次派播軍前往川、雲、貴等地抗擊元軍,積極從事阻止元軍南侵的鬥爭;後來一直到“老東家”南宋滅亡,看到大勢所趨才不得已歸附元朝。


播州楊氏一直保持正確的政治站隊理念和行動,收穫民心的同時,也被新朝廷同樣看重並依舊鎮守西南。



四、對中原文化的強烈認同


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相比,楊氏土司對中原文化更有強烈的認同感,比如在其歷任土司中,楊選、楊軾、楊粲和楊文等都曾熱衷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原文化。


楊選“性嗜讀書,擇名師授《子》、《經》”;楊軾“留意藝文……由是蠻荒子弟,多讀書攻文,土俗為之大變”;楊粲提倡“建學養士”,囑咐族人要“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楊文更是“建孔子廟以勵國民,民從其化”。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楊氏家族秉承了中原漢文化“忠君”、“大一統”等諸多理念,使得儒家文化不僅改變了播州當地的風氣,還削弱了原來文化制度的落後性,這也符合了朝廷對文化同化及其更有利於統治的期望。


五、軍事結構完備


軍事結構指的是軍事設施和軍事管理制度。


前者指的是海龍囤這樣的軍事堡壘,城垣、甕城、衙署、軍營等設施一應俱全。


《播州楊保考》就曾記載:“播州版籍雖列於職方,然專制潛力,自相君臣,賦稅之冊,不上戶部;兵役之制,不關樞府,名為外臣,實為一獨立政權。”


由此可見,稱霸西南一方的楊氏使得海龍囤宛如小朝廷一般。


後者指的是對囤施行的內部軍事管理制度,比如《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中就提到了總管、總管廳、龍鳳關把總、提調等囤上的管理機構及人員管理制度。



結語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更何況一個家族(割據政權)呢?播州楊氏因為歷代土司所做的上述諸多努力而世襲其位、世守其土、世御其民,才使得其行使土司職權長達七百二十五年之久。


說到楊氏被滅,雖然是因為其末代土司楊應龍對權力和統治疆域的慾壑難填才導致被明朝萬曆皇帝所派大軍圍剿,但朝廷與地方政府對西南統治的覬覦何嘗不是“播州楊氏土司”這棵堪比胡楊的大樹倒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千史千尋


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廢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縣為遵義縣(治所在今遵義市綏陽縣境),作為播州州治。後來屬於黔中道。此後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淪陷於南詔。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陽曲縣人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自立為主,成為一個世襲刺史的家族政權。

北宋

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楊實獻其地歸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仍以楊氏為其首領。傳至楊昭無子,以族子楊貴遷為養子。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度廢播州、遵義。

南宋

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南宋末年,播州軍為抗元主力之一。

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下詔招撫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楊邦憲降,元於其地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安撫使。不久,楊邦憲卒,子楊漢英襲,元朝廷賜名楊賽因不花。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統轄十九個長官司和諸苗族峒寨,範圍遍及今貴州東北部和重慶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公元1301年),楊漢英為元平叛有功,進封資德大夫。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楊氏附明玉珍。

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楊氏降明,此後被視為苗疆土司。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楊應龍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敗亡。楊氏佔據播州前後歷經二十九代,歷時七百餘年。


阿龍生活錄


謝祁東阿龍!

播州楊氏土司制度,只所以能夠存在7百多年,具體原因沒深入考研。就人類社會一般規律而言,需具備以下特色:一是封閉的環境,包括政治、文化、語言等;二是血緣關係密切;三是生產力原始落後,資源相對缺乏等因素。


琴簧汗舞


答∴七百年,已歷明,清,民國,新中國四個朝代。這土司有一於天下理念!

若問者以此做硏究生l博士論文答辯題,可去查找四個朝代初創時土司對新政權的態度,便有答案!


用戶3242395133159品


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廢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縣為遵義縣(治所在今遵義市綏陽縣境),作為播州州治。後來屬於黔中道。此後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淪陷於南詔。

根據《楊氏家傳》等文獻的說法,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陽曲縣人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自立為主,成為一個世襲刺史的家族政權。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楊實獻其地歸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仍以楊氏為其首領。傳至楊昭無子,以族子楊貴遷為養子。

實際上,楊氏家族來源晦暗不明,1974年出土的宋代《楊文神道碑》自稱先世出自會稽,與其後人的說法自相矛盾,而宋代官方記載楊氏為“播州夷人”。學界一致認定《楊氏家傳》其先太原人以及楊貴遷為楊家將之後都是明朝初年編造的,楊氏應當是唐末從瀘(治今瀘州市)、敘(治今宜賓市)二州的邊徼羈縻州地區遷來播州的少數民族中的酋豪,即為羅族(今稱彝族)的一支,後裔漸次漢化,遂依託為中原名門之後,著於譜牒。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一度廢播州、遵義軍。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南宋末年,播州軍為抗元主力之一。

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下詔招撫播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楊邦憲降,元於其地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安撫使。不久,楊邦憲卒,子楊漢英襲。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統轄十九個長官司和諸苗族峒寨,範圍遍及今貴州東北部和重慶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1301年),楊漢英為元平叛有功,進封資德大夫。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楊氏附明玉珍。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楊氏降明,此後被視為苗疆土司。到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楊氏政權最後一任藩鎮首領楊應龍繼承宣慰司。楊應龍處多事之秋,隨明軍數從征伐,居功自傲,頗輕視明軍,其人性猜狠,嗜殺,遂於萬曆十八年叛。楊氏政權經過幾百年發展,至此時其所轄的五司七姓全部叛,明政府權衡再三,決議先行會勘,而不是直接翦滅。未及會堪,萬曆二十年寧夏博拜(西域部族)叛,二十年時豐臣秀吉派兵殺入朝鮮,明政府不得已而為之出兵抗倭援朝。直到萬曆二十二年,朝鮮事稍緩,才決議討伐楊應龍,然應龍玩弄征討者,最終到朝鮮事徹底完結,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發兵32萬多,再次征討時,明朝才徹底滅了楊氏政權。楊氏佔據播州前後歷經二十九代,歷時七百餘年。


歷史在記錄


簡要概括,就是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才使楊氏生存7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