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使大自然的萬物充滿生機,
山水畫中更是有山有水方顯意境清新。
我國古代繪畫界中,
不少畫家因畫水巧妙而聞名,
吳道子畫大同殿壁上的江水,“終夜有聲”;
許道寧畫水,使一軸山水畫圖“終年潮溼”;
馬遠畫《十二水圖》,尺幅之間“大水生焉”。
他們對於表現水的變化都有自己的獨到本領。
水的畫法
山,無水不秀。在山水畫中,山為骨架,水為血脈,有山有水則畫面豐富生動。水的種類很多,有江、河、湖、海、塘、泉、溪澗、飛瀑等。就水的形態講,又可分為平靜的、微波的、激盪的、洶湧的和飛流直下的泉瀑、水石交錯的溪流等。水的種類、形態不同其畫法也各異。水的畫法同畫雲一樣也可分為勾、留、擦、染幾種。
1、勾水畫法
此畫法多用淡墨順鋒根據水的不同形態勾勒出水紋,用線要流暢、舒展,具有動勢,不可板、滯、僵硬,要注意勾水的整體和空隙。為使水波或泉瀑的生動,勾線後可用淡墨側鋒加強其層次。
2、留白畫法
即先畫出山體、坡岸,留出水面的空白,不加線條勾勒。由水濱的實畫襯出空白的水面,或帶狀的流水,要注意計白當黑,把握留白為水的位置、形狀以及與周圍物象之間的關係。平靜的空白水面,有時可畫出水中倒影。
3、勾皴並用法
用勾線和皴擦的方法,畫出水的波浪,用筆要中、側鋒交叉變換,筆勢要自然、利落,有虛實變化。
4、色彩染水法
有些畫可用色或墨染出水面,以增加畫面的色彩效果和整體性。
5、泉瀑的畫法
先畫山體,留出瀑布的空白,再加以點線,表現出水口、飛瀑的動勢。
6、澗溪的畫法
先畫溪岸,留出溪水,溪水要有曲折轉回和掩藏呼應。再用墨塊點出水中亂石,石塊要有大小、濃淡和聚散的變化。
“古人說‘遠水無波’,是遠了看不清楚的意思,所以勾水紋,越遠越淡,淡到了無為妙。畫水在岸邊留一道白線,看起來就特別精神。畫要有氣韻,一落板滯,就不入鑑賞。此中要點,不僅要把畫面的賓主虛實,前後遠近弄清楚,而是在用筆用色用水的靈活生動。”
——張大千論說工筆山水
1、東晉顧愷之 《洛神賦圖》
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山水畫的最早雛形——“山水相依”。顧愷之把水流與波紋的形狀用細緻、流暢的線條一絲不苟地刻畫出來,使水的波紋充滿了動感和變化。但顧愷之僅僅使用了線條,並沒有用水墨或者顏色來渲染水面。
《洛神賦圖》局部
2、唐代王維 《江干雪霽圖》
文人畫始祖王維的山水畫《江干雪霽圖》,用到了典型的“借物畫水”的方法,通過對河岸的刻畫繪製河流形狀。畫面中開始使用“淡墨渲染”的技法來表現河流中水的光澤與倒影,技法的變化使繪畫的表現越來越豐富。
《江干雪霽圖》局部
3、馬遠《水圖》
《水圖》,南宋,馬遠,絹本設色,縱26.8釐米,橫第一段20.7釐米,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水圖》是一部由十二幅畫合裱為一卷的長卷。除第一幅外,其餘十一幅的畫面上都寫有圖名。
《水圖》生動地描繪出湖水煙波浩渺、江濤洶湧奔騰、滄海咆哮怒吼等多種情勢,真可謂曲盡其態,同時還表現了浮雲掠過水麵的陰影感和陽光照射水浪造成的光感,這種追求光影感在中國古代繪畫中並不多見。
《水圖》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秋水回波。柔婉的雙勾線波紋,貼水飛翔的白鷺,澔渺無邊的湖面,嫋嫋兮秋風,湖水清兮波浪細。
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湖光瀲灩。輕快的線條,畫出無規則跳動的水波。春風細細,湖水盈盈。晴光下的山色,明鏡裡的波光,都在遊人的槳聲笑語裡微微盪漾。這是西子湖醉人的柔波。
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曉日烘山。紅日、遠山、晨霧。朝暉下的湖面浮光躍金,一片清新寧靜的氣氛。
細浪漂漂。魚紋狀的線條組成細密波紋,向遠處漸漸虛化,幾隻海鷗在海面上飛翔,海面風平浪細、安靜祥和。
4、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
《錢塘秋潮圖》為團扇,絹本設色。此圖繪錢塘江秋潮初至時翻滾奔騰的景象。整幅畫面色彩鮮麗。遠處峰岫,黛青隱隱,近景崖石,雜樹交織,中間則白浪滔滔,氣勢磅礴。圖中的樹、石、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跳躍有力,且富節奏感,是馬夏畫派的典型代表。
5、南宋趙黻《江山萬里圖》
《江山萬里圖》以長卷形式描繪長江景色。畫面由虛而實,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煙霧瀰漫,煙波浩蕩,層巒疊嶂,驚濤拍岸,風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險象環生,構成一幅驚心動魄的壯麗場面。
《江山萬里圖》局部
展開畫卷,雲遮霧掩,崇山連綿,數尺之後方現曲折的江岸,三兩旅人沿路緩行,航船數只待客于山腳渡口。隨之則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繼而孤嶺突起,峰迴路轉,茅舍村屋,行旅往來。最後用茫茫無際的大海終結畫面,水天一色,氣勢磅礴。拖尾上有明代錢維善、張寧、陸樹聲等人的詩跋。
下面展示的是截成段的《江山萬里圖》。
6、明代陳洪綬《黃流巨津》
《黃流巨津》為絹本設色,黃河捲浪,激流洶湧,水紋細緻而生動,線條遒勁有力。設色清雅,富有裝飾美感。
7、明代謝時臣《巫峽雲濤圖》
《巫峽雲濤圖》為紙本,淡設色,242.cm x 89.8cm,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山巒重疊,高聳險峻,飛流直下,白浪滔天,氣勢磅礴。筆墨或細密蒼勁,或勁健沉鬱,或縱橫紛披,富有變化。
8、清代愛新覺羅· 溥儒論畫水
溥儒(1895-1963),出身清皇族,姓愛新覺羅,字心畲。其山水以“北宗”為基,潤以南宗筆法,書法以草書見長,昔時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畫水之法,轉筆為波,折筆為浪。折,剛也;轉,柔也。
畫澗水繞石,折曲成文,筆若遊絲,不可妄生圭角,需提筆輕運,使轉虛靈。
懸巖飛瀑,積碎石為瀉而下,上隘而下廣;瀑之中間,一二筆寫岩石水影,筆用懸針,上欲重而下欲輕,其輕處欲淡而無痕,乃為入妙。太白詩曰: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畫飛泉,宜施巖巒凹處,兩巖相夾,茂樹翳之。近則飛湍有影,遠則穿雲直下。
閱讀更多 稻香手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