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心學與康黑(康德、黑格爾)哲學思想有何區別和聯繫?

晚成1122


陸九淵作為陸王心學的開創者早在南宋時期其思想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明朝更是在王陽明這裡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重中之重;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開創者,成為了西方哲學乃至世界哲學都無法繞開的人物,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其宏大的哲學思想體系影響了無數人。

題主問題是這兩派哲學主要區別和聯繫,問題過於龐大說清道明較為複雜,因此我主要從康德的實踐理性和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對其展開分析,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一、關注焦點相同

康德的實踐理性和王陽明的致良知二者關注的焦點問題都是主題道德自覺的建構,這是二者在一方面學說上最為相似的地方,在具體的實踐路徑上二者區別極為明顯。從他們的關注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哲學出發點都是立足於我們人本身,也就是說,一旦思想脫離了我們人類自身,那麼這種學說無論多麼精深,也不再具有多少意義。


二、經驗對象區別

康德認為道德法則必須完全意義上的超越經驗實質,理性普遍性的為自然立法,並且如果理性越純粹,那麼道德的力量就越是崇高莊嚴;反觀王陽明他強調吾心良知與天理萬物,與功夫實踐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致良知的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法則,但是不脫離任何的人心事物。

康德始終認為 ,實踐的規則永遠是理性的一個產物,道德法則恆久的與理性相聯繫,這樣的話理性在為自然立法的前提下同時也可以為人類的具體實踐活動確立規則。這是因為理性具有普遍性的立法性質,康德曾經不止一次的說過道德法則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分國家、地區、文化背景以及思維差異等,是具有普遍性質的一般教條。

王陽明則認為,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即是心性,即是良知,而這個本體性的東西在未發時,寂然不動,無內亦無外 。在本原處心性、或良知既與理不分,又與物相一 。“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良知就是天地萬物“所以然”,就是類似於世界的靈魂的存在,它是具有先天性的不可抗拒因素,不因他物改變。


三、 終極追求區別

康德始終秉承著從理性本體進行抽象性的論證,最終由理性分裂出經驗現象,王陽明則匯合超越與實質,實現理性形式,外在規範與主體精神內在統一,達到了絕對道德本體的境界。

康德認為,意志是一切道德法則所可以依據的唯一原理,唯一道德原理的本質就在於它可以離開法則的一切實質或一切慾望對象而獨立自主 , 同時還憑藉一個客觀準則所然涵有的單純普遍立法形式來決定任何行為選擇 。

王陽明認為 ,良知本體是純度高達百分之百的純善,不過由於私慾障蔽、自主意見或攙和兼搭,才使得良知混暗不淳、泯而不彰。他認為真正能夠對現實社會秩序構成威脅的力量 , 不單來自於非法軍事武裝的騷亂暴動 , 而且更來自於人們心中理性法則的崩潰瓦解。因此,他始終將終極關懷放至追求良知之上。

總體上來看,二,者的思想內容都極具深度,想要進行全面的理解,建議讀兩位甚至是這四位大哲學家的原著,以此來把握他們的思想精髓。


微光人文


陸王的心學與康德、黑格爾的哲學並不屬於一類:〈一〉;陸王的所謂“心學”,簡單的理解就是,瞭解體悟自己的悟知性格,也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當你探求自身性格以後,就能針對外界的一切事物做精準的回應。這個時候能阻攔你的還有什麼呢?各種分析有何用呢?相當於你瞭解自己是一個三毫米的鏍母,自然會去找三毫米的鏍栓。當你不瞭解自己是個三毫米鏍母的時候,去分析鏍栓,就等於是雙向分析。雙向分析最後就是莫名其妙的行動,自己卻是不清楚的,但行動卻還是會嚴格的根據本性發生作用。〈二〉;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區別:首先要明白,康德是奠基者,黑格爾是頂峰。沒有康德的學說,就不會有黑格爾的體系。康德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巜判斷力批判》。黑格爾的哲學的三個休系:“抽象敀理念”或“在自身中的永恆本質”《邏輯學》,“理念的外在定在”或“外化的本質”《自然哲學》,“自知的理念”或“本質從外化回到自身”巜精神哲學》。黑格爾與康德的學說體系並不相同,但也有理論上的聯條。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實際上接近陸王(王明陽)的思想體系,因為陸王談的是“性命天道”一種綜合性的講法;即人道、天道、文化論。兩者思想(哲學)體條並不類似。但,那就是他們都在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結論。


冷雨似箭


陸九淵是最早提出心即宇宙,王陽明的心學是終級哲學,也就是哲學的盡頭。任何理論都逃不脫,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康黑都是細化哲學思想的人,理在於辯,辯在於驗證,理在變,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不能教條,任何理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你會發現理想為人民服務,如果只為“真理”服務,最終還是服務少數人。“真理”在少數人手中。呵呵!古代西方哲學家沒有一個能超過王陽明。知道和實踐知道的感受天壤之別。





五道槓勞模


人性善與人性惡是東西方哲學文化的根本分岐,正義良和趣味是東方哲學文化的終極價值,而利益權柄榮耀是西方哲學文化的終極價值。那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的?這問題不好回答關乎到人類的初衷初心和使命歸宿,首先要給善惡下個確切的定義,善是無漏圓滿的意思,而惡是偏執有缺憾的意思。那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當然是惡的即不完滿而有缺憾的。但人性的惡緣何而來,佛說業力道言宿命而天主教基礎教說魔鬼,而儒學說習染。在這點上儒佛是相通的,以為人性即天性是本身圓滿的,是慢慢變壞墮落的。
人性即天性是無我圓融自洽的,在演化過程中出現了缺憾和偏執於是發生了生滅苦樂乃至善惡是非,這才有迷惑和罪惡敗壞及毀滅。自然及生命界進入後天模式,人類並萬類在生老病死中不停輪轉而不得解脫自由。華夏文化因種性血脈末真正斷除先天基因而被後天道德完整掌控所以尚保留人性之初衷初心,那就是家國情懷祖宗崇拜。人性的源頭在那裡?就在血脈種性裡,而西方哲學以上帝或利樂資源為信仰而失卻了初衷初心完整成為後天道德即命運之載體,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對立之根本矛盾所在。時至今日中國己具備自保和相當地打擊能力,任人宰割和侵略的時代一去不返,是時候引領人類後天返先天建設永恆和諧的家園了。



陽光明正


哲學無不是圍繞著人的自然性、本性、社會性來展開的。源於中國道學的哲學更好的把這三者和諧地融為一體。西方哲學如何也是做不到的!不是偏重這一項,就是偏重於另一項。好像西方哲學都偏重於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唯獨中國哲學偏重於人的本性,善惡論爭論了兩千多年。致使中國文化對道德的論述更加全面。偏重於自然性,必然加強了人的動物性、侵略性。偏重於社會性,必然加強了人的自私性,不平等性。哲學的不同,導致了發展道路的不同,也所以造就了西方國家早期的工業發展。我還是比較喜歡中國的哲學,由於中國科技的落後,中國哲學研究自然還是少了一點。中國的陰陽學說一點不比西方少!西方哲學相對陰陽學說是空白。


手機用戶59766698065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陸王心學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陸王心學的主要觀點,心即理,是儒家之理,即修身,治國,平天下之理。陸王心學就主要強調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自身就決定道德法則和倫理規範,使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凸現出來。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他建立實質上是先驗唯心主義的調和矛盾的哲學體系和不可知論。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 繼承前輩哲學家的基礎上,創建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鍾堂主121


猶如江河與濁流。孔孟朱王固為江河,西哲汙濁之小流而已,然終歸於大道。


心是謂中


既然邀請我發言我就說兩句,第一個是中國人,後面兩個是老毛子,論牛逼我只認中國的


老僕哨


我想說要有一顆平常心,堅持正確的人生觀,一切事都坦然面對。做人做事都無愧於心


用戶7428322686415


我就信孔子,老子中國的。對父母孝心孝道心誠!對子女關心愛護。工作堅持不拋棄不放棄,不懈努力抓住了機會一輩子就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