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被商於六百里地所欺,是昏庸不聽勸諫,還是其中另有內情?

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破格任用屈原等人進行了大刀闊斧改革,大敗魏國,消滅越國,擴充疆土,成為了一大強國。可是後來張儀來到楚國做說客,以六百里商於之地為誘惑,要楚國和齊國斷交。楚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卻說願奉上自己封地的六里地。

楚懷王因此事貽笑後世,張儀反悔後,楚懷王惱怒不已,發兵攻打秦國,丹陽、藍田之戰,折損精銳十餘萬,從此楚國走向衰敗。世人都笑楚懷王昏庸無能不聽勸諫,才被張儀玩弄股掌之中,可是我們再次研讀那段歷史,可以發現此事另有內情。

楚懷王被商於六百里地所欺,是昏庸不聽勸諫,還是其中另有內情?

一、當時齊,楚、秦均為諸侯強國,齊楚之間的友誼並非牢不可破

春秋戰國後期,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到楚懷王即位時,國勢達到頂峰,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蘇秦提議六國合縱抗秦時楚懷王為合縱長,說明楚國的實力不容小覷。

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 《史記.蘇秦列傳》

而當時的齊國也是國富民強,勢不可擋。到了齊威王時期齊國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

於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所以蘇秦說: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彊,天下莫能當。《史記.蘇秦列傳》

由此可見,齊、楚兩國實力旗鼓相當,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楚國和齊國是不可能真心結盟,

只是暫時迫於形勢,由於秦國的迅速崛起,令楚、齊兩國倍感壓力,不得不握手言歡,可是依然是面和心不和。

但是齊國依然會揹著楚國玩小動作,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欲效仿勾踐,發兵向北攻打齊國。齊威王決定將禍水引向楚國,齊王派遣使者說服越王,說楚國正在討伐各國,分身乏術,此時伐楚乃為上策。

越王無疆覺得很有道理,轉而攻楚,楚威王率眾迎敵,於陣前斬殺了越王無疆。收拾了小越,楚國繼續向齊國興師問罪,將他們打得屁滾尿流,齊國只好繳械投降。

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史記.楚世家》
楚懷王被商於六百里地所欺,是昏庸不聽勸諫,還是其中另有內情?

楚國和齊國之間的聯盟並非是那麼牢不可破,他們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都各自打著自己的如意小算盤,相互間維持著表面的合作而已,所以當張儀以利益相誘惑時,楚國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他的同盟軍-齊國。

語有之,“以權利合著,權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

古人早已洞悉了人性,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聚散都緣於“利益”二字。所以,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當時張儀以利益誘惑齊國呢?估計結果也差不多。

就好比當時六國合縱抗秦這件事上,本來是與各個國家命運息息相關之事,可是我們不難發現,六個國家並非一條心,都是想保住自己兵力的情況下,得到利益最大化。結果,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六國被秦國一一擊破。

所以齊、楚這對貌合神離的聯盟,輕易就被張儀畫的一張”大餅“-六百里商於之地而擊破,也是情理之中了。

楚懷王被商於六百里地所欺,是昏庸不聽勸諫,還是其中另有內情?

二、商於六百里地的重要性

記得曾經在《北京愛情故事》中男主角程峰的爸爸說過這麼一句話:沒有什麼是買不到的,只要你出得起相應的價格。那麼張儀提出的那個誘餌:商於六百里地,究竟有何玄機,楚莊王如此爽快就答應了張儀的交易呢?

“商於”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條商道的簡稱,該古道從陝西省商洛市(古時稱“商州”)開始,最終抵達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古時是武關附近的“於”地),全長約六百里,所以又稱為“六百里商於”。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屬於楚國的地盤。

“商於之地”不僅是一條重要商道,而且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更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軍事要道,用於運輸軍事物質。

故楚、晉(魏)、秦幾個大國都為爭奪過商於之地發起過戰爭。商於之地對於秦、楚兩國尤為重要,

是兩國的咽喉要塞之地,秦楚為爭奪商於,曾經在商於展開多次拉鋸戰,大多以秦勝楚敗而告終。

最後被秦國一舉奪得,並在秦楚邊界修築了武關。秦孝公將衛鞅分封於此,故稱其為“商君”、“商鞅”。

楚懷王被商於六百里地所欺,是昏庸不聽勸諫,還是其中另有內情?

由於商於之地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重要性,所以楚懷王自然是心心念念想要奪回這塊本屬於自己的交通要塞,這樣便可在日後的戰爭中奪得先機。

果然如古人所說“利令智昏”,齊國的齊宣王因為貪圖宋國的土地,帶軍消滅了宋國,遭致五國聯軍攻伐,差點被滅國。趙國的趙孝成王因為貪圖韓國的上黨郡,欣然接受本來是秦國的囊中之物-上黨十七座城邑,結果遭到秦國的瘋狂報復,四十五大軍被秦軍斬殺。

楚懷王亦是如此,他以為可以只要和齊國斷交,便可得到商於之地,自然對於張儀言聽計從。

懷王大悅,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得吾商於之地”。《史記.楚世家》

楚懷王欣喜若狂,擺開宴席慶祝了好幾天。對於楚莊王來說,不僅得到了一條重要軍事要塞和商道,而且是失而復得,商於之地對於楚懷王來說意義非同一般,他自然是龍心大悅。

所以楚懷王才會義無反顧接受了張儀的建議:得商於六百里地,與齊國斷交。

楚懷王被商於六百里地所欺,是昏庸不聽勸諫,還是其中另有內情?

三、楚懷王為何對於陳軫的勸諫置若罔聞?

其實當時楚懷王做出這個決定時,滿朝文武大臣也都是皆大歡喜,就算楚懷王一時犯了糊塗,那麼他手下那麼多大臣基本沒有人提出異議。可見張儀的這個提議頗有誘惑力,而且在當時看來,對於楚國也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群臣皆賀,而陳軫獨吊。《史記.楚世家》

不錯,當時有一人強烈反對楚懷王這個做法,那就是能言善辯的謀臣-陳軫,楚懷王不僅不採納他的建議,還請他閉嘴!

這其實和陳軫本人有莫大關係。

  • 01、陳軫其人其事

首先我們來掰掰陳軫的身世,很久很久之前有個陳國,那時武王伐紂,分封諸侯,他把帝舜的後代媯滿封於陳,後人稱之為陳胡公或胡公滿。後來

楚惠王北伐,殺了陳胡公的後代陳湣公,滅陳。陳國滅亡,其公室子孫以國為姓,姓陳氏。而陳軫就是陳國子孫後代。不論陳軫心裡怎麼想,但是陳軫和楚國這段淵源確實存在。

陳軫是有名的謀士,遊走於齊、楚、秦三個國家,他的目的是出人頭地,他和屈原這樣忠臣有著本質的區別,他的勸諫和出謀劃策都是出於自身的考量:取得君主信任,獲得高官厚祿。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辯駁能力確實是技高一籌,但是一個來往遊說各個諸侯國的權臣又如何能夠取信於君王?

而且陳軫與張儀兩人之間本身就有著舊怨,當初他們同在秦國秦惠文王手下辦事。為了得到國君的賞識,且兩人都是能言善辯的謀士,同行是冤家,兩人難免爭寵。

經過幾個來回的拉鋸戰,張儀畢竟稍勝一籌,陳軫退出後投奔楚國,所以此次陳軫跳出來說張儀的話不可信,那麼楚懷王自然是不會放在心上的。如果當初是屈原或者其他人說出此話,楚懷王還有可能稍加考慮。

楚懷王被商於六百里地所欺,是昏庸不聽勸諫,還是其中另有內情?

  • 02、陳軫曾經出賣過楚國的利益

其實陳軫曾經出賣過楚國的利益,正可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本來做君王的就有疑心病,這樣一來,楚王更加難以信任他。

公元前323年,楚國派柱國將軍昭陽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八個城邑後,楚國準備調動軍攻打齊國,齊王十分害怕,陳軫恰好替秦國出使齊國,齊王說:“怎麼對付楚國?”陳軫說:“王上不要擔憂,我自有辦法讓楚國退兵。”

他用了一個畫蛇添足的故事說服了昭陽將軍退兵

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說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昭陽曰:“善。”引兵而去。 《史記.楚世家》

陳軫對昭陽將軍說,如果此戰勝利了,是理所當然,且楚王對他已經賞無可賞了,但是一旦打敗了,那麼他不僅殉職丟爵位,而且楚國也因此蒙羞,所以打這場仗純屬畫蛇添足。就這樣,楚國白白錯失了一次打擊齊國的機會。

所以在這次重大事件中,楚莊王沒有聽從陳軫的話也是情理之中。

結束語

楚懷王在繼位早期銳意進取,開疆擴土,帶領楚國走上強盛的道路,後期由於決策失誤,一步錯,步步錯。最後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真是令人唏噓!

我們讀歷史就是為了從歷史中感悟些什麼,這也許讀歷史的意義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