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首先,以海軍實力來說,主場作戰的清朝海軍,毫無疑問要被完爆。

清朝乾隆年間,即18世紀時,是西方海軍史上的“鉅艦巨炮”時代,英國海軍更是跑在全世界最前頭。乾隆登基前,英國就已造出了安裝三層甲板,配備一百多門火炮的巨型戰列艦,還有裝備火炮五十門以上,但航速奇快的巡航艦。其著名的“戰列線戰術”也已成形,作戰時大小炮艦排成一線長隊,憑火力優勢兇悍撲來。

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而到了乾隆晚年時,英國海軍的戰術火力水平,更是上了一個臺階。此時已通過“七年戰爭”,把法國海軍打得半死的英國海軍,連“戰列線戰術”都扔一邊,形成了更加靈活的海上戰術。艦船水平也更升級。比如服役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英國“勝利號”戰列艦,全長69米航速超過九節,排水量突破兩千噸,裝備各種火炮一百零八門,公認全球海洋上最惹不起的巨無霸。

也同樣是在乾隆晚期,英國海軍已擁有大小炮艦429艘,且英國戰艦的船底,都換成了鍍銅皮技術,航速比法荷各國都快一截。更根據火力水準,其艦船分為七個等級,其第一至第三等級,都是載炮七十門以上的戰列艦。“一等”戰艦的火炮數量更在百門以上。即使是最袖珍的“等外級”英國戰艦,裝載火炮也在二十門左右。論整體實力,遙遙領先世界。

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那清朝海軍呢?其實康熙年間時,清朝海軍家底還不錯,繼承了明朝造船技術與裝備,擁有數十艘長十五丈以上,裝備雙層甲板炮臺的“鳥船”,堪稱亞洲海面的霸主。可接下來,就是越活越抽。從康熙晚年起,大型的“鳥船”拆的拆廢的廢,清朝的沿海船廠也陸續凋敝,船隻越造越小,到了乾隆年間時,所謂大清海軍,主力戰艦就是“米艇”,這種長九丈的“鉅艦”,裝備“大貢銃”兩門,連英國最袖珍的“等外級”戰艦都不如。

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如此水準,“乾隆盛世”時清朝海軍別說跟英軍比,就是跟萬曆年間的明朝海軍打,十有八九也要捱揍。實戰更證明了一切:在晚年乾隆得意洋洋炫“十全武功”的那些年裡,東南沿海的清朝海軍,還常被越南海盜船暴打,甚至每當越南海盜船來打劫,沿海清朝海軍只敢“登桅望”,連開一炮的膽兒都沒有。打越南海盜都慫,碰上英國海軍?恐怕跑都跑不贏,只能給人塞牙縫。

既然海軍不行,那陸戰呢?這就得分時候了。

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雖說整個十八世紀,清朝陸軍的裝備水準,開始大幅度落後西方列強。但在乾隆以前,雍正皇帝卻進行了十多年的軍事改革,鳥槍等火器開始大規模升級,特別是引進了奧斯曼技術,發展出殺傷力強悍的“大鳥銃”(贊巴拉克火槍),清軍精銳的戰鬥力,更是滿血升級,在西北戰場上打了一堆勝仗。雖說同時期的英軍,已經裝備了燧發槍,但憑著人數和地理優勢,隆早期的清軍,還是有的打。

但乾隆晚年時,情況卻不同了。

當時的英軍,主要的槍械依然是燧發槍,但無論齊射戰術還是散兵線,都已經更成熟。比起槍械來,英軍的陸戰火炮水平,更是大踏步前進。18世紀後期,英國開發出了九種新型陸戰火炮,既有重型的“卡倫炮”和42磅炮,也有射程1500米射速快的榴彈炮,還有“6磅炮”“12磅炮”等各個類型,堪稱輕重火力齊備。18世紀末,英國也組建了“炮兵連”,將各類火炮集中使用,甚至還有山炮連。就算是清軍依託山地地形,也難抵擋英軍的火力優勢。

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而比起這高速發展來,同時代的清軍,火力水平何止是原地踏步。拜乾隆年間的“毀書”風潮所賜,大批記載火器工藝的科技圖書,也被清王朝任性焚燬,槍炮鑄造技術也就不進反退。就連康熙年間清王朝的槍炮工藝圖紙,竟也大量遺失。短視的乾隆皇帝,反而喊出“弓馬騎射立國”的口號來,打著恢復八旗軍戰鬥精神的口號,卻叫清軍的火器升級就此擱置,

結果卻是槍炮水平一年比一年衰,戰鬥精神?也沒找回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所以,待到乾隆晚年時,清軍對緬甸和安南的戰爭,全是被人家打的滿頭包,最後被各級官員粉飾太平,當“捷報”給上奏,湊滿了乾隆的“十大武功”。乾隆至嘉慶年間的西南白蓮教大起義上,那些沒怎麼受過軍事訓練的起義軍,就把擁有“十大武功”的清軍殺的稀里嘩啦。碰上裝備戰力堪稱當時一流的英軍?場面可以想。

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而除了這些戰場上的因素外,戰場外的因素,更是細思極恐:乾隆晚年時,清王朝上下腐敗成風,大小官員欺上瞞下成習慣。比如西南白蓮教大起義,明明前線被打的滿地爬,奏摺上卻還顛倒黑白使勁誇。一旦乾隆年間中英開戰,且不論清軍戰備水平如何,就這虛報成風的醜劇,就得耽誤多少寶貴戰機。禦敵於國門之外?恐怕國門都被人錘爛了,乾隆都未必能反應過來。

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當然,要說清軍全沒勝機?倒也未必,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糟心事也比較多,從七年戰爭到美國獨立戰爭再到拿破崙戰爭,基本就沒消停,又是遠隔重洋,如果真和清王朝開戰,能調用多少部隊還是未知數。這也說明,乾隆在位的六十年,在那個弱肉強食的近代史上,本該是中國一段寶貴的和平發展機遇,卻無奈,成了落後捱打的前奏。

今天假設這段歷史,最發人深思的,應是此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