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平凡:孩子平庸,是優秀父母的痛嗎?

​01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多焦慮?

看了《小歡喜》,有人感慨:這部劇簡直就像在偷窺我們的生活,從中看到了自家的影子。

劇中的童文潔跟兒子說話靠吼:

媽媽高三那年,物理93,數學92,化學91,除了英語差點,其他都特別棒。你為什麼一點不隨媽媽?


生而平凡:孩子平庸,是優秀父母的痛嗎?


優秀的媽媽,有一個學渣且愛闖禍的兒子,她想不通也不甘心。

劇中的英子已經是學霸了,但媽媽對女兒要求不止於此。

看到女兒玩樂高、去天文館,媽媽喊到:“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季楊楊的父母工作太忙,直到高三才把兒子接到身邊。開班升學考試,父親季勝利希望兒子考個好成績,並放話:“我季勝利的兒子,絕不允許進慢班!”

生而平凡:孩子平庸,是優秀父母的痛嗎?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沒有止境,永遠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內心期待,但“平庸”或許才是人生的常態。


02

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會失望嗎?

有人做了一個街頭採訪,問父母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

媽媽的回答是:不能。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泯然眾人。她不希望孩子長大後埋怨自己,當初為什麼不逼他一把?

龍應臺的一句話成了她的教育理念: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大家對這句話非常熟悉,來回顧一下這句話的背景吧。

龍應臺跟兒子安德烈討論過“平庸”的問題。

“你將來想做什麼?”兒子不屑於這個回答。母親認為兒子對未來認識不清,想激勵他一下。

她提到一位朋友,在德國的教育系統下,不講究競爭和排名,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比如翻譯、木工。

可是他畢業後就失業,41歲依然沒有工作、沒有妻子和孩子,只能和80多歲的母親生活在一起。

龍應臺擔心兒子成為這樣的人。


生而平凡:孩子平庸,是優秀父母的痛嗎?


兒子對她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媽媽問:“你哪裡平庸了?”

兒子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

他問母親,是否會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失望?

龍應臺的回應是:“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她擔心兒子成為德國朋友那樣的人,不是因為那位朋友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龍應臺和這位媽媽一樣,不希望孩子成為“平庸”的人,是因為擔心孩子的人生沒有選擇權。

令父母失望的,不是孩子過著普通的生活,而是孩子過著漫無目的的生活,過著無意義的人生。

兒子沒有理由跟上一代比,他最終極的負責對象是自己。


03

不接受孩子的平庸,會怎麼樣?

前幾天,45歲的朴樹,在節目上說“到點了,我要回睡覺”,這樣的自由隨性驚呆了很多人。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歌手,卻不知道他也是父母眼中的“平庸兒子”。

朴樹的父母都是北京大學教授,他的求學之路早就預設好了——北大附小、附中、北大,然後出國留學。

父母希望他能長成參天大樹,但他沒有父母想象得那麼優秀。

“小升初”那年,朴樹因0.5分之差,沒有考上北大附中,父親為此奔波了一個月沒有結果。

沒有考上的後果是什麼?朴樹回憶:“真是覺得低人一等。你沒考上,你爸媽都沒法做人了。”

這樣的挫敗,對父母來說很丟臉,對朴樹來說是自信心的毀滅。


生而平凡:孩子平庸,是優秀父母的痛嗎?


《小歡喜》中的校長對班主任說:“如今高中生的培養,心理層面的教育跟學科層面的教育一樣重要。”

而當時朴樹的父母,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直到姨媽去他家裡做客,發現朴樹從來沒有笑過,就建議朴樹媽媽去醫院給孩子做心理診斷。測試結果出來,是抑鬱症。

父母不敢再對他施壓,他的初高中就是混過去的,有空喜歡帶一幫人去北大草坪彈吉他。

但當兒子說不考大學了,作為大學教授的父母還是無法接受。

朴樹拼了命地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英語系,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天對父母說:“我是為你們考的,不去了啊。”

他最終還是去了,但大二選擇退學,最終的學歷只有高中。

北大教授的兒子怎麼能只有個高中學歷呢?

即使後來朴樹憑藉音樂出名,父親外出講課時被介紹成“這是朴樹的父親”,他也始終認為兒子是“平庸”的。

我們看到的朴樹自閉、不自信,他說因為父母從沒教過他自信。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

“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很多人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氣,甚至生髮出羨慕嫉妒恨。”

這個別人可能是別人家的孩子,也可能是上一代優秀的父母。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04

平凡才是最終的歸宿

有朋友說,我原先以為自己的孩子很優秀,但當我看到其他孩子5歲鋼琴達到6級,7歲能寫一手好看的書法,我才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平庸了。

我不能讓孩子落後於人啊,就給孩子加了很多課,但收效甚微。孩子在壓力下經常情緒失控,說我是壞媽媽。

我放下焦慮,開始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他樣樣都比別人強嗎?

不是,無非是希望他以後有能力養活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相比於優秀,我更希望孩子快樂。

生而平凡:孩子平庸,是優秀父母的痛嗎?

周國平曾說過:“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小歡喜》中方一帆,雖然成績差,但性格開朗、愛好廣泛、熱情正義、思維靈活,和同學關係融洽。踏實地走好接下來的路,他也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好。

我們接受孩子的平凡,不代表在教育上無能為力,也不是說不讓孩子努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節奏,有的孩子聰明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給予信任、理解和支持,孩子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和快樂。

成績從來不是唯一的答案。


江楓,心理諮詢師,育兒就是育己,在寫作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