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我的家鄉是普通話之鄉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白髮黃冠老道流,自言家世小興州”這句詩可以說出我的家鄉在哪裡。這句詩出明末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詩《古北口.其三》。全詩為:

白髮黃冠老道流,自言家世小興州。一從移向山南住,吹角孤城二百秋。

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灤平縣與首都北京僅僅一牆之隔,這裡就是詩中所寫的小興州所在地。古北口長城是北京市密雲區和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共有的一段長城。古北口是密雲和灤平共同擁有的歷史文化名片。這裡是東北亞絲綢之路燕山北道的必經之地,也是宋遼古驛道和清代皇家御道的必經之地,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古北雄關被歷代王朝所重視,北齊長城、明長城在這裡重合交匯,雄偉的古長城見證了一段又一段悲壯不屈的歷史!在這裡,所有戰鬥中最為悲壯的就是發生在1933年的古北口長城抗戰,在這次抗戰中,中華民族的血性在抗擊外敵的頑強戰鬥中充分展現。這次戰鬥在灤平縣長山峪鎮和兩間房鄉之間的青石樑打響。抗戰將士浴血殺敵,不怕犧牲,抵禦外辱,灤平和密雲人民自覺的走上戰場支援抗戰,與頑強的抗戰將士一道,拋頭顱,撒熱血,萬眾一心,用血肉鑄就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這場長城抗戰,也成為《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的重要素材和靈感源泉。

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元代史料記載,忽必烈曾經帶著真金太子出古北到宜興勘察民情。文中曰:“出古北口五十里,曰青松,再五十里,曰古城”這裡所說的青松,是元代御道中的重要節點,在今天的火斗山鎮拉海溝村三道溝附近。

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古城就是到當時的宜興縣所在地,今天的大屯鎮小城子村和興洲村一帶區域。元致和三年,撤宜興縣建宜興州。因隆化舊有興州,老百姓都稱這裡為小興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大屯鎮興洲村,現尚保存著數百米州城城牆。

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明朝初年,為有效抵禦北元反撲,灤平一帶不光建起了雄偉的長城,還在長城外的大明疆土上實施了數百里的清鄉空邊,宜興州十幾萬百姓被移民到今天的雄安新區和保定、衡水、廊坊、唐山、北京、天津等地,灤平小興州也因此和洪洞一樣成為中國八大移民基地和十大尋根問祖聖地之一。

顧炎武詩中的灤平、古北口與小興州

顧炎武詩中所寫的正是灤平一帶小興州遷民的歷史往事。也正是這次移民使灤平及周邊數百里在有明一代荒蕪人煙,為幾百年後灤平普通話之鄉語言特色的形成留下了難得的方言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