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河南考生“罷考”驚動皇上,遭雍正嚴懲,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古代讀書人的最大期盼,就是三年一次的科舉大考,為了不錯過考期,有些身處邊遠的學子得提前大半年起程,歷經千山萬水之苦,也在所不辭。但是,在清朝的雍正年間,河南的考生卻齊聚開封,悍然罷考,結果,惹惱了雍正皇帝,下令將兩名帶頭鬧事的考生處斬,其他參與者也各受處罰。事後,不僅是河南的當地百姓,就連全國的百姓也都拍手稱快。這到底是個什麼梗呢?

1/雍正帝的煩惱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所以,史稱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是銳意改革的領導者,雍正帝在位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諸如攤丁入畝、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等。

雍正二年(1724年)的雍正皇帝,是焦慮而又無助的,因為,他雖然身為一國之君,但是,他的改革措施卻不能按照他的意志順利推行,從上到下的阻力很大。比如,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讓他頭疼不已。

“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或稱“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是雍正上臺後強力推行的一項政策,旨在要求官員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即廢除官員、地主免稅的特權。雍正此舉並不是他如何體恤百姓,而是為了化解朝廷的財政危機。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滿清入主中原之初,也因襲了前朝固有的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賦稅的制度,加之官員地主一類真正富有的人卻不需上交多少賦稅,不但使財政負擔落在窮苦百姓身上,而且國庫空虛,雍正要改革舊制,也是無奈之舉。

這樣的改革,是以犧牲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為代價的,所以,推行起來阻力重重。官紳們都是軟磨暗抗,而有了一定功名的讀書人的情緒,卻很容易被人所利用,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罷考”。

2/讀書人的特權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官紳納稅好理解,而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賦稅的制度現代人卻很少知曉。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是被分為三六九等的,因而,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特權階層,比如皇室、貴戚,還有文官武將,他們都享有普通人所無法趨及的優渥。

而當歷史的車輪行駛到漢代,由於“獨尊儒術”成了統治者的治國法定,儒士的地位也突然提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即使是隻考中個秀才,好歹也是功名在身,就會享有不少特權。在政治上,見了縣太爺不用下跪,只是作個揖行了,所以有人把秀才叫長揖秀才;更大的實惠是經濟上,有了功名之後,一是不用交納皇糧國稅,二是不用承擔各種雜項差徭(就是不用參加義務勞動)。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歷代君王,對文人都是禮遇有加的。所以,不管哪個時代,人們都以家有讀書人為榮,不少家庭到現在貼春聯,還會選用這樣的句子:“耕讀傳家遠,讀書繼世長。”

因為擁有了某些特權,肯定會滋生許多腐敗,僅管只是個無官無職的讀書人。正是這條延續了千年的福利政策,讓雍正帝看出了其對朝政、對民生的損害,所以決心要革除其弊端。所以,他才將讀書人與官紳歸為一類,進行治理的。

3/終於等來鬧事者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雍正二年(1724年)秋,正當雍正為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無果而苦惱時,來自河南的一份情況彙報讓他看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是年秋,河南三年一度的鄉試在開封府舉行,全省取得資格的考生陸續趕到開封應試。所謂的資格,就是國家公辦學校的正式學生,比如國家級學府(國子監)的學生為監生、地方學校(如府學、縣學)畢業的為生員(俗稱秀才),這樣的考試堪比現在的國考,如果被錄取,就是舉人。有了舉人身份,就可外放為官,算是正兒八經的公家人了。

這麼重要的考試,主考官都是皇帝親自委派的,監考官則是河南學政張廷璐。按說,這是天下讀書人日思夜盼的大好事,可是,沒想到,考場上卻有人鬧事。鬧事者是以王遜為首的封丘考生,他們堅持讓全省考生罷考,封丘武生範瑚甚至把其他應試者的試卷搶去,當眾撕毀。

這可是皇上親自領導的國考啊,這樣的罷考鬧事,小了說是在破壞國家的人才選拔,大了說是藐視皇上,這可是通天的政治大事件。事發後,河南總督田文鏡、巡撫石文焯不敢有絲毫怠慢,迅速向遠在北京坐鎮指揮的雍正帝作了彙報。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雍正帝聞聽此事,真正是龍顏大怒,下令嚴查、嚴辦,派吏部侍郎沈近思、刑部侍郎阿爾松阿到河南審理此案。案件很簡單,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為首的鬧事者王遜和範瑚,被判斬立決,其他相關人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

雍正之所以會如此快刀斬亂麻地處理“罷考”,他的真實用意是殺雞儆猴,掃除施政阻力。本來想打狗,卻有人送根棍,雍正能不好好利用?!

4/有些讀書人淪為“公害”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本來,人們對讀書人是非常尊重的。讀書人之所以能普遍獲得人們的尊重,主要是他們知書達禮、與人為善,但是,有句俗話說得很有道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還有“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在讀書人的圈子裡,肯定會那麼幾壞鳥的,慢慢地把文人的名聲搞臭了,也讓人對文的德性產生了懷疑。

確實,不少讀書人利用自身的特權與“才能”,幹起了損公肥私、損民利己的不法勾當。這樣的事例,在雍正朝也沒少發生。其主要表現就是,特權階層利用自己不用納稅的便利,在自家名下收納了許多貧民的田地,這樣老百姓們就不用向國家交稅了。但是,國家的稅不收了,那些個掛名的紳衿儒士們卻不會讓你白掛的,得給他們交納好處費。窮人的“稅”沒少交,國家的口袋卻癟了,用於民生的投入就少了,最終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另外,還有一些讀書人,依仗自己讀了些“濟世”文章與特殊身體,與地方的貪寫惡吏相勾結,包攬詞訴,擾亂正常的司法審判,為害鄉里。他們的不法行為,同政府的法令和權力也發生衝突。他們腐蝕各級官員,是產生吏治敗壞的一種社會因素。凡些種種,有些讀書人就變成鄉下的“公害”了。

難怪連雍正帝也看不下去了。雍正帝痛斥那些“蕩檢逾閑不顧名節”士人的種種不法罪行:他們“出入官署,包攬詞訟”,勾結地方官,分享政府的司法權;“武斷鄉曲,欺壓平民”,稱霸鄉里;“抗違錢糧,藐視國法”;“代民納課,私潤身家”,即攬納錢糧,加以侵吞 。紳衿合法和非法的權利,造成平民與紳衿的對立,從而引發社會矛盾加劇。

從統治階級利益本身出發,雍正帝也不能坐視不管了。

5/為什麼是河南?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全國考生那麼多,為什麼是河南的考生站出來鬧,原因很簡單,因為河南的官員對於執行皇上的詔命積極賣力,走在了其他省份的前列,因而才惹怒了一眾學子。

讀書人的種種不堪之舉,不僅引得最高領導的關注,就是一些有責任心的地方官,也在思慮著如何改變這一陋習。要想解決這些弊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剝奪他們的特權。

雍正元年(1723年),河南鞏縣知縣張可標首先行動了,他在全縣發佈告示,令“生員與百姓一體當差”,以後的義務勞動,人不分貴賤,一律按人承擔。這種作法得到了總督田文鏡的大力支持,他在奏請皇上後,決定在全省推廣。雍正帝認為這個辦法可行,又在全國推行這個利國利民的“士民一體當差”政策,贏得全國百姓的一致叫好。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雍正二年(1724年),因為築黃河堤防需要動用民工,河南封邱令唐綏祖因此制定出士民一體當差的政策,即按照田地數量來出工的措施:每一百畝田出一個人工,凡有田者一律出工,紳衿也不例外。這個命令一下,老百姓拍手叫好,因為能有一百畝土地的人,幾乎全是地主和富戶,百姓得若干家才能抽一個民工。但這個政策卻遭到了當地讀書人(監生)的反對,讓他們與一身臭汗的農夫為伍,他們覺得斯文掃地,生監聲稱“徵收錢糧應分別儒戶、宦戶,如何將我等與民一例完糧,一例當差?”強烈要求唐綏祖維護他們的所謂特權。

此後,封邱生員王遜、武生範瑚等人又攔截唐縣長,強迫他取消實行按田出夫的政策。唐綏祖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因而使眾生員群情激憤。

於是,他們紛紛表示號召全省學子拒絕參加於當年秋舉行的鄉試。

5/借你的刀,砍你的頭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其實,當初王遜他們去找縣太爺鬧,可能只是想爭個讀書人的面子,沒想到事情卻給鬧大了。

起初,唐縣長以為這群讀書人只是試水。他們怎能捨得三年一次的考試機會?但隨著日子臨近,唐縣長這才著急——這群讀書人不是鬧著玩的。學生要罷考可不是小事,一個七品的唐縣長怕是擔不了這個責,就立即向上級彙報了。時任河南開歸道道員的陳時夏聽說後,立即答應找王遜他們談談,並且說,讀書人是講道理的。

其實,王遜、範瑚等人是留有退路的——如果朝廷不答應他們也就算了,畢竟把事情鬧大了也不好。因此,他們決定:如果陳時夏真的來了,首先自己會主動承認錯誤,並允諾按時赴考。也就是說,不鬧事了!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陳時夏不僅沒罵他們,反而堆著滿臉笑容,拉著他們的手邀請他們同坐,還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年兄”,然後又苦口婆心地勸他們,說到動情處,甚至都有了苦苦哀求的意思。結果,原本決定不鬧事的二人,當場拒絕了陳時夏的好意,誓要“維權到底”。

結果,當年秋試時才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陳時夏對王遜和範瑚態度好,本是出自於都是讀書人的一種同情、關心和理解,沒想到,卻惹來了兩人的“蹬鼻子上臉”,結果把腦袋給弄丟了。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其實,真正殺死王遜和範瑚的兇手,不是陳時夏的好態度,也不是雍正的龍顏大怒,恰恰是王遜和範瑚他們自己——把別人對他們態度好,當作是怕他們,這才是最大的可怕和最大的悲哀之處啊。別人對你寬容,那是因為別人大度,修養水平高。千萬不要因為別人對你態度好,就以為別人怕你。

雍正只不過是做了個“順水人情”,你送上刀,又送上頭,雍正能不好好利用?殺雞給猴看的手段立即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以後的士民一體當差也就順理成章地推行下去了。

6/讀書人的好日子結束了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這一事件的直接後果是,讀書人迎來了雍正帝的“嚴厲管束”。隨之一系列管理政策出臺,給讀書人和不法士紳們上了一道又一道的緊箍咒,讀書人們延續了上千年的好日子結束了。

雍正四年,正式在全國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制度。“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就是官員士紳和平民百姓一樣,都要納稅,都要參加義務勞動。中國歷史上,老百姓除了交錢糧納稅,還要當差,參加官府組織的築堤、治河、修路、運輸等“義務勞動”,即所謂“徭役”,這也是賦稅的一種補充。

河南考生罷考,雍正下旨立斬領頭考生,百姓為何拍手稱快?

另外,針對不法士紳與讀書人,還制定了具體的懲處細則。比如,嚴禁紳衿包攬錢糧。凡貢監生員包攬錢糧而有拖欠的,不管多少,一律革去功名;拖欠至八十兩的,以贓或枉法論處。嚴禁紳衿欠糧。凡系紳衿拖欠錢糧,地方官要把他同平民欠糧分開,單獨彙報,以便照紳衿抗糧例治罪;州縣官要把生員應納錢糧造冊送學官,由學官協助督促完納。嚴禁紳衿駕詞興訟。有個名為王轍的進士夥同武生王允彝、王甸極等包攬詞訟,詐騙錢財,雍正帝革其進士,對他們嚴行審判。加強對生監的管理。每年年底,生監要五人互保沒有抗糧包攬等事,生員完糧後,方準應試。

這些措施的實施,遏制了讀書人的私慾,還給鄉民一個相對公平的生存空間,因而,深受百姓擁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