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戰役: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來源;學習時報

1935年春,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在貴州赤水河之間,巧妙地在國民黨重兵中迂迴穿插,忽南忽北,聲東擊西,在反覆調動和疲憊國民黨大軍的過程中,成功地擺脫了遭受敵人重兵圍追堵截的危局,乘隙實現了北上和四方面軍會師的戰略目標。此即長征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

一渡赤水

鑑於貴州貧瘠、落後,並且多山、多河,戰略周旋不便的情形,遵義會議決定改變黎平會議確定的以黔北為中心創造蘇區根據地的決定,決定渡過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蘇區根據地。據此,中革軍委制定《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計劃在宜賓與瀘州之間北渡長江入川。中央紅軍從1935年1月19日開始,3路縱隊逐次向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

1月27日,中央紅軍推進到赤水河以東地區,並攻佔土城、二元場、習水等地。但川軍已先於紅軍佔領赤水城,並置重兵在土城以東堵擊紅軍。為打開北渡通道,中革軍委以紅1、紅9軍團阻擊由赤水、習水南進的川軍,以紅3、5軍團為主力圍殲土城地區的川軍。28日,紅3、5軍團向土城、青槓坡地區的川軍發起猛攻。但由於敵情有誤(不是偵察的4個團6000千人,而是9個團1萬多人)、對川軍戰鬥力瞭解不夠,紅軍經過激戰,雖然予敵重創,但未能取得預想戰果,並遭到川軍瘋狂反撲。由於戰鬥形成對峙狀態,各路國民黨軍奔集前來,再戰將使紅軍的處境變得十分危險。於是,毛澤東建議迅速撤出戰鬥,渡赤水河西進。中共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議。1月29日凌晨3時,中革軍委命令中央紅軍:“脫離接觸之敵,西渡赤水河向古藺南部西進”。中央紅軍隨即從元厚場、土城南北地區分路西渡赤水河。此為一渡赤水,擺脫了嚴峻的敵情。

二渡赤水

中央紅軍西渡赤水河後,向古藺、敘永地區前進,計劃經古藺南部尋機從宜賓以上的金沙江搶渡。川敵立即以8個旅分路追截,以4個旅沿長江兩岸佈防;薛嶽兵團、黔敵和滇敵分路向川南追來。

鑑於敵人已經加強長江沿岸防禦,並以優勢兵力分路進逼的情勢,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放棄渡江北上四川的計劃,“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以戰鬥的勝利來開展局面,並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展”。並命令各軍團迅速脫離追敵,改向川滇邊的扎西(今威信)地區集中。

這時,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將湘軍改為第一路軍,在湘西“圍剿”紅2、6軍團;將薛嶽兵團和滇黔兩省敵軍組成第二路軍,以國民黨雲南省主席龍云為總司令,薛嶽為前敵總指揮,轄吳奇偉(4個師)、周渾元(4個師)、滇軍孫渡(3個旅)、黔軍王家烈(5個師)4個縱隊,與川軍潘文華(12個旅)一起,圍殲中央紅軍於“敘、藺以南,赤水河西,仁懷、畢節以北地區”。對此,他非常興奮:“乃有堵截圍殲之望”。

針對國民黨軍大量被吸引到川滇邊地區的形勢,2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轉兵東進,再向敵人防守力量薄弱的黔北進軍。2月11日,紅軍分三路由扎西秘密回師東進。18日至21日,分別由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

紅軍的回師東進,乘虛直入,2月底3月初,經5日激戰,紅軍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一直打到烏江邊,消滅吳奇偉縱隊2個師、黔軍王家烈部8個團,繳槍2000多支,俘敵3000多人。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並且是對“追剿”的國民黨中央軍的大勝仗,獲得大量武器彈藥等物資補充,士氣受到很大鼓舞。

三渡赤水

紅軍東進,完全出乎蔣介石意料,他恍惚、焦慮,在日記中寫道:“匪向東竄乎”,其“向東回竄,頗可顧慮”,感到“局勢嚴重”,但又自慰說“遵義又陷,是圍剿良機”。3月2日,蔣介石飛赴重慶,部署對紅軍發動新的圍攻。他認為中央紅軍“似擬經湄、鳳東渡烏江,希與蕭賀合股”,因此:令周渾元縱隊和川軍郭勳祺3個旅會攻遵義;令湘軍何鍵部3個師“以主力守備烏江沿岸”,又令吳奇偉一部及黔軍一部“守備烏江上游”,以“殲滅該匪於烏江以西、巴黔大道地區為目的”。把防止中央紅軍東進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作為主要決策點。

為了實現在黔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中革軍委決定打擊一直對紅軍緊追不捨的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為此,3月4日中革軍委特設前敵司令部,以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委。3月5日,朱德、毛澤東發佈《前敵司令部關於消滅(周渾元部)肖、謝兩師的部署》。但由於周渾元縱隊堅守不出,紅軍為達到目的而被迫於3月15日發起魯班場攻堅戰,結果激戰一天,未能攻克。鑑於敵人蜂擁而來,中革軍委決定紅軍“全部渡過赤水河西岸尋求新的機動”。3月17日,中央紅軍三渡赤水,向西進入川南古藺、敘永地區。

四渡赤水

紅軍突然三渡赤水的行動,再次搞暈了蔣介石。他在3月16日日記中寫道:“匪由茅臺西竄。其再轉南?轉北?抑留一部於東面乎?”17日寫道:“匪果西竄古藺乎?”18日寫道:“匪向古藺東南地區竄進,其將越赤水河南而西竄乎?”他驚恐紅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集各軍迅速再向赤水河西集中,並令各地星夜趕築碉堡,企圖用緊密銜接的碉堡封鎖線,再度圍困紅軍在赤水河以西,迫使紅軍在古藺地區決戰。

紅軍三渡赤水的目的,是要把國民黨各路軍隊再次調動到赤水河西岸,然後乘虛尋機東進。因此,中央紅軍在赤水河西只停留了5天,在蔣介石調動國民黨軍隊蜂擁西來之際,3月20日下午,中革軍委下達四渡赤水河的行動部署:“我野戰軍決秘密、迅速、堅決出敵不備折而東向,限二十一日夜由二郎灘至林灘地段渡過赤水東岸,尋求機動。”21日夜,中央紅軍以突然行動閃電式四渡赤水,把正在趕築碉堡的國民黨重兵拋在赤水河西。26日,紅軍再次迫近遵義地區。

紅軍四渡赤水後,決定南渡烏江。為此,中革軍委令紅九軍團偽裝紅軍主力部隊,向西面打鼓新場一帶急進,吸引烏江地區的國民黨軍北上。在烏江沿岸設防的國民黨周渾元縱隊被迷惑,尾追紅9軍團而去。紅軍主力乘虛南進搶渡烏江,楊尚昆回憶說:“30日,我們到達烏江邊時,南岸的守敵只有一個營,我軍先頭部隊在風雨呼嘯中乘竹筏渡烏江。第二天,大軍分三處架設浮橋過烏江。”此舉,把國民黨大軍甩在了烏江以北(擔任誘敵任務的紅9軍團在完成任務後,擺脫國民黨軍的追擊,歸還建制)。

戰略性的偉大勝利

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後,毛澤東計劃“調虎離山”,“把滇軍調出來”,然後乘虛進軍雲南。即以佯攻貴陽的聲勢,迫使蔣介石把駐防黔西、阻擋紅軍進入雲南的滇軍孫渡部東調貴陽,以便打開紅軍西進雲南的門戶。為此,以中央紅軍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進至扎佐、狗場,前鋒逼近貴陽。

當滇軍和其他各路敵軍急速向貴陽以東開進時,紅軍出其不意地急轉向南,以每天120裡的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並以一部直逼昆明。國民黨雲南省主席龍雲在滇軍東調回防不及的情況下,急調各縣民團防守昆明。而紅軍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乘虛迅速向西北方向前進,於5月初在皎平渡、洪門渡渡過谷深水急的金沙江,前往與四方面軍會師。

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變被動為主動的決定性戰役。通過靈活變換作戰方向,迷惑和調動敵人,掌控戰場主動權,創造戰機,既跳出了幾十萬國民黨大軍的包圍圈,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又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因此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中的決定性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