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清軍打了場勝仗,勝利背後卻預示著清政府已經爛透了

1839年的11月,在虎門銷煙的風波還未散盡時,在離虎門不遠的穿鼻洋上,大清水師與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海軍爆發了海上激戰。

在虎門銷煙之後,林則徐更是深感英國的戰爭威脅,為此水師的裝備還進行了升級。所以,這次在穿鼻洋上面對英軍的挑釁時清軍那是憤然迎擊。

海上雙方,一方是擁有29大小艦船的廣東水師,一方是前來挑釁的英軍的兩艘先進戰船,一個有28門炮,另一個有18門炮。

鴉片戰爭前,清軍打了場勝仗,勝利背後卻預示著清政府已經爛透了

從數量上來說清軍水師佔有絕對優勢,從質量上來說,英軍戰船裝備了更好也更多的火炮。

戰爭一開始,英軍的火炮就給清軍水師來了個迎頭痛擊,炮彈打的跟不要錢似的。不過,清軍水師倒是出乎意料的沒有潰散,他們進行了頑強的反擊。

戰鬥持續了大約三刻鐘,最終以英軍的撤離而告終。

既然這場仗已經打完了那就應該向道光皇帝彙報戰果了,那林則徐是怎麼說的呢?

林則徐在奏摺裡是這麼說的,戰爭一打響清軍就遭受了巨大損失,但是我們並沒有退縮,水師提督關天培更是提著刀站在甲板上指揮戰鬥.......戰鬥結束後,我們在水中撿到“夷帽”21頂,其中兩頂是“夷官”的,其隨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數計......

這是道光皇帝看到的戰況,道光皇帝看完之後龍顏大悅,什麼大英帝國嘛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

鴉片戰爭前,清軍打了場勝仗,勝利背後卻預示著清政府已經爛透了

而事實上呢,實際戰況是,清軍15人死亡至少30人受傷,清軍29艘船也損失殆盡,這也是為什麼英軍撤走時沒有乘勝追擊的原因。而英軍方面沒有人員傷亡只有一艘船輕微受損。

從這可以看出,林則徐“欺君”了。而林則徐在日記裡也承認,戰爭結束後他們也不過在海面上撿了11頂帽子而已,不過奏摺上改成了21頂。

鴉片戰爭前,清軍打了場勝仗,勝利背後卻預示著清政府已經爛透了

在我們的印象裡林則徐一直都是一個十分正直的形象,為什麼他要幹這種欺君之事呢?

這就是當時清政府官員裡的潛規則,不管大官小官對皇帝只有一個字,那就是“騙”。

在整個鴉片戰爭期間,道光皇帝接受到的戰報全都是注了水的,清軍屢戰屢敗甚至未戰先潰,但是在奏摺裡清軍作戰那是十分勇猛,英軍抱頭鼠竄。

道光皇帝在這種錯誤的情報下不斷地做出重要指示,直到定海失守後道光皇帝才發現,好嘛,老子讓他們忽悠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還是那句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想聽好消息,那自然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捷報”。甚至當林則徐不想再騙皇帝了,告訴道光皇帝應該拿出點錢來造炮船時,道光認為這是一派胡言,然後革了林則徐的官。

鴉片戰爭前,清軍打了場勝仗,勝利背後卻預示著清政府已經爛透了

道光皇帝並不算一個昏君,甚至還算一個有德之君,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他一直都是主張堅決反抗的。

但是,他缺少作為皇帝的才能,大清國的官員在全方位的騙他,他沒有發現。他的統治力量變得極其衰弱了,他依然沒有發現。

道光皇帝就像坐井觀天裡的青蛙一樣,不相信事實真相,不相信己不如人,在不斷的自我催眠中也就沒有人對皇帝說真話了。

清朝的官員為了自己的烏紗帽什麼謊言都敢更皇帝說,督撫不理兵政,武將不事營務,官兵不事操練,這樣的官還指望他們能夠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諫言?

這樣的大清國真是裡裡外外都爛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