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點評之長城

中國車企點評之長城

中國的汽車企業,少說有一百家。企業的經營波動是很正常的,每一年都有人業績狂飆,也有人鎩羽而歸。長城汽車17年銷量沒完成任務,原地踏步;利潤也沒完成任務,腰斬了。

這確實是一個不讓人高興的結果。但你們見過哪個中國企業的董事長和其它高層,在業績不佳時主動認錯、並且公佈處罰措施嗎?反正我見過的很少。觀致每年虧的褲衩都沒了,那麼多中外籍高管工資可不能少拿。其它例子就不多舉了,容易傷和氣。

但是能公開的這麼做,迅速的主動認錯,這是一個姿態。這可能意味著他們發現了問題,並且會去尋求對策。這實際上是企業機制的一個側面體現——如果你發現有一些汽車企業,每年經營的挺一般,領導位置還是穩如泰山,過了兩年調離了崗位,還在集團內獲得了升職,官運亨通——你知道,這其實是有問題的。

中國車企點評之長城

現在來看,我認為WEY很成功——如果這不叫成功,我不知道過去10年有任何中國新創的向上進攻的汽車品牌會比WEY更成功——唯一比WEY開局順利的叫寶沃,原因大家都知道為什麼,這個中國品牌成功的最大因素是因為他們最初宣稱自己不是一個“中國品牌”。

新一代消費者,或者說這個階段換車的人,對汽車有了更多的認識。大家周邊都是有車一族,並且自己也有過開車的經歷,甚至有人從小就是坐家裡車出行的。對汽車品質有了更高的認識,不再是有好看的殼子和一些配置再加一些高大尺寸就能滿足的。

中國車企點評之長城

而這些就需要死磕汽車的基礎架構,相比於一些亂七八糟的配置,大家也更看重三大件的性能與可靠性了。這一代購車人已經慢慢的和國際接軌了。然而這一次的消費者需求,並不是自主車企可以短時間可以趕上的。這些都需要多年的設計積累。

所以,長城現在的境遇其實是十年前埋下的雷。在這一階段中,可以說勝出的是長安,上汽,吉利。失敗的是長城,比亞迪,一汽,還有奇瑞。勝利的三方可以說是用同一個套路贏的。就是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畢竟人家造車的時候我們還在造自行車,差距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乾脆我想辦法弄來先進的技術,慢慢吸收。

長安從馬自達和福特拿到了多少不清楚,但是它能在一眾國企中一騎絕塵肯定和這些脫不開關係。反觀一汽,放著最好的資源,什麼也沒搞來。不落後才怪。上汽在通用和大眾那也沒少搞東西。最會玩的可以說吉利。先收購沃爾沃,然後和沃爾沃成立合資公司領克。和沃爾沃同平臺。

中國車企點評之長城

長城的WEY拿什麼來拼?這本質上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東西。長城WEY還在堆配置和尺寸外觀,領克已經在用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平臺了。如果說現在長城和吉利有差距,那麼隨著消費升級,差距會越來越大的。

說回長城,憑藉第二階段的巨大優勢,長城一時半會還是能挺得住的。中國的市場巨大且割裂。雖然發達地區已經開始進去第三階段的購車需求。但是處於第二階段乃至第一階段的地區還有很多。銷量雖然下滑,需求還是有很多的。

吉利即使已經有了第二階段的博系列和帝豪系列,也有了第三階段的撒手鐧領克品牌。依然不放手遠景系列,就是知道中國還是有很多地方,依然處於第一階段的購車需求中。長城目前的問題還真不是銷量下滑,主要是找不到第三階段的入場券。

一會和吉普傳緋聞,一會要和寶馬合作都可以看作是長城的老總已經意識到問題,就是沒找到良藥。魏vv7可以說是第二階段王者級別的車了。外觀好看,空間寬敞,配置高。但是它不是長城的未來。賣的再好,也不是。

中國車企點評之長城

中國車企的競爭,目前看來遠沒有到下半場,各個車企都還有機會。現在說誰能笑到最後,誰一定出局似乎還太早。

我斗膽揣測一下車企下一階段的競爭核心。我猜測應該是品牌價值。也就是說要完全和國際接軌,需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就像奔馳的豪華,寶馬的操控,奧迪的科技,日系的品質,韓系的性價比,美系的性能,法系的設計。

這些都是看家本領。國產車目前還處於吸收他人之長的階段,還在補習基本功。要想練就自己的看家本領。完全的正向自主研發肯定是需要的。那時候就是真正的從中國製造升級成中國創造。

目前吉利,上汽和長安通過吸收國外車企的技術,似乎領先其他家一個身位。但是長城這麼多年在技術上自己死磕,未來也有機會。奇瑞,市場從來不是它的強項,不過企業發展方向上目前看來沒大錯,未來也應該有一席之地。

去年長安官降之後,江淮也迅速跟上,下半年長城也坐不住了,哈弗的H6也開始官降。吃瓜群眾往往都只看到H6的月銷量不斷刷新上限,連續xx個月把持SUV銷量榜首。但也可以思考下,有哪個品牌會把自己拳頭產品——行業銷量第一的車型降價出售?

其實從2016年開始,長城的平均毛利就開始下降(營業成本不斷提高)。毛利的下降如果在產品結構沒有重大調整背景下,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價格(批售價)下跌。可以看得出,長城在官降前就已就開始內部價格調整:或是調整了批售價、或是提高的經銷商補貼。

除了營業成本,另外兩項明顯提高的成本就是銷售以及管理費用,背後對應的分別是廣告和研發支出。) 銷售費用的總佔比從3.4%漲到3.8%,可以說全部是廣告媒體費用的“功勞”。

中國車企點評之長城

長城對於廣告投放的吝嗇是出了名的。但短短一年內廣告費佔比就翻了一倍都不止(0.26%→0.63%),長城明顯“急了”。另外新品牌的建立,想要效仿馬斯克式的營銷方式,光靠魏建軍一根人來代言明顯不夠。

長城之前一直有在做研發,技術上的進步也有目共睹。但是在沒有外資或者合資靠山的情況下,3%左右的營收作為研發支出明顯不夠,而且逆向研發的帽子一直摘不掉。現在,長城終於開始提高自己的研發投入比例,從3%到3.7%只是一個開始。新能源方面的投入,以及自動駕駛的佈局,長城的研發佔比肯定會越來越重。

長城產品的造型,定價,對於消費者感知價值的理解,還有不錯的的品控,可以很容易幫助長城在首次購車人群中國打開市場,尤其是60、70後人群。但是隨著二次購車的比例提升,年輕消費者的佔比提升,長城還是靠著老一套的東西不能穩定輸出了。

H6在SUV的王座地位剛剛被510取代,WEY現在一定程度上也踩著H6、H7在前行。把造型做的更好一點,把客戶感知價值做的更極致一點,客戶體驗再提升一點,這些可以幫助WEY在銷量上做到不失敗,但可以複製哈佛的輝煌嗎?還有哈弗怎麼辦?

SUV市場去年還是2位數的增速,但是長城的表現明顯和他的發動機一樣,有些動力枯竭,如果不是WEY在12月的發力,長城2017年就要負增長了,這還是其最核心的SUV板塊的表現。

SUV紅利將近,所以或早或晚,長城的銷量增長會停下腳步。那下一個增長點是什麼?靠品牌向上的話,請你們告訴我以長城的自身研發能帶動WEY的品牌力嗎?靠新能源的話,請你們告訴我御捷、長城-MINI、歐拉哪個更有前景?

押寶SUV,核心研發不給力,新技術跟進緩慢(目前長城在四化上唯一落地的也就是去年底在保定創立的歐拉出行,不知道有誰瞭解過?而P8也還沒完全正式上市)。長城必須要清楚自己的第二條腿在哪裡。

無論什麼是長城認定的發展方向,人才永遠是核心中的核心,是公司的能量來源。長城的TPS很牛逼,軍事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員工效率的下限。但惰性被控制的同時,人性也會沒被磨滅,供應商朋友給我說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長城的大門口有一些賣早餐的路邊攤,長城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來趕走那些小攤販,於是長城的“蓋世太保”部門會去記錄在路邊買早餐的人,並給予警告。理由是買路邊攤有損公司形象。這樣的管理方式,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米盧的國足有快樂足球,波波的馬刺有快樂籃球,甚至現在的一些新造車企業,比如 蔚來也越來越講究開放、愉悅的工作氛圍。長城近年來人員流失嚴重,尤其技術人員,真很可能是這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可能的開始:核心人員損失>>研發力量缺失>>產品競爭力不足&新技術佈局跟不上>>消費升級過程中顧客的流失>>依靠補貼來彌補品牌力的不足>>進一步造成企業業績的下滑。

長城是牛逼的企業,靠著SUV(實際就是這麼2-3個核心車型)就可以做到百萬銷量,同時還保持著極高的盈利能力。暫時的業績下滑也並不可怕,我們也應該看到WEY在自主向上這一方面的成功可能性。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的,如果長城未來可以鞏固住哈弗和WEY的中高端SUV定位,並及時面其研發、戰略佈局、以及人員管理/激勵方面的短板,長城還是有很多進步空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