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幾乎所有生於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對《西遊記》都不會陌生。



《悟空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那一代的孩子,不一定所有人都看過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這本書,但絕大多數孩子通過《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已經可以對情節倒背如流。

有一個孩子,他從這個故事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所見的世人的影子,他不停地通過《西遊記》思考人生。如果說別的孩子僅僅與《西遊記》為友,那麼這個孩子便是最終成了改造《西遊記》的人,因為他長大之後,寫了一本屬於他的“西遊記”——《悟空傳》。

2000年,網絡文學小說《悟空傳》橫空出世,作品最先是在新浪網上發表,作者今何在。



《悟空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作品以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讀《西遊記》的部分情節,並講述了悲劇英雄孫悟空以及唐僧等人對命運的抗爭。

小說以原《西遊記》背景為基礎,以大篇幅的對話方式表達對人生的思考。這部網絡文學小說,最終成為了網絡文學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似的作品,作者今何在更是贏得了“影響中國互聯網的100人”之一的稱號。



《悟空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悟空傳》的激情和反思讓當時的年輕人沸騰了。在新一代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就藏著一個孫悟空。它無論從人物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方面都與原著有著極大的反差,顛覆了我們對人物形象的解構。

他們的青春有了全新的代言:質疑,叛逆,追求自我。這正是年輕人最渴望得到的……儘管十六年後,這些年輕人已成為中年,但是他們依稀還記得自己當年手捧小說時的激情,而十六年後的年輕人,則進入到悟空的世界裡窺視是否自己也在這裡。

2016年,在網絡文學小說《悟空傳》發表了16年之後,它被重新改編。這次,它不再以文字的方式,而是以舞臺劇的方式進行呈現。而這次改編舞臺上的“悟空”,仍是原作者——今何在。



《悟空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十六年後的舞臺,經過了十六年人生歷練的沉澱,今何在已經不再是原來十六年前那個對世界充滿疑問的年輕人了,他對生死,對天地有了更深刻的讀解。因此,在他的這一次改編中,他大膽地將所有“炮”集中在孫悟空一個人物的身上。

在這個舞臺劇的版本里,沒有了唐僧,沒有了豬八戒,也沒有沙悟淨,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十六年後自己新的感悟,他選擇只保留了原著中關於孫悟空這個人物僅一條主線。

西天取經也不再是舞臺劇《悟空傳》的主軸,而是孫悟空從猴妖到行者的成長過程,他在這個過程中所承受的困惑,迷茫,以及最後的覺醒,成為了“新悟空傳迷”走進劇場的衝動的源頭。為了更好地表現這兩個階段的區別,舞臺劇版特意啟用了兩名演員來分飾兩種境界中的悟空。

在這個故事中,曾經與“妖”們在一起度過患難與共,愛與纏綿的小猴妖,當要成為行者後,卻要以滅妖為己任行使行者之事。然而,在親手殺害自己患難與共的兄弟後,行者悟空又如何看清天地間何為真正的快樂?



《悟空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從那隻天不怕地不怕,桀驁不馴的猴子,到最後成為行者,他究竟犧牲掉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是否最後成就了一心想成就的那個自己?而作為創造出悟空的今何在,經過十六年,是不是悟到了什麼?

自2016年後,舞臺劇《悟空傳》曾多次演出。場場爆滿。不知道在場內觀看演出的觀眾中,在隨著故事推進,在思索著什麼?是懷念著自己的青春,還是尋著自己的腳步去感受青春?



《悟空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我不是忘記,我是一無所有。我終於明白,我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沒有齊天大聖,只有一隻小猴子。”

——《悟空傳》今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