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學問之道就是“絕學無憂”。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麼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一切都放棄,把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觀念等等都放下,丟得乾乾淨淨,進入無為之道的境界。

理由就在這裡說得很清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種修養,可以做到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修道的人,光是能知天下事太不夠了,要超越一切形而下的境界,必須先要做到清淨無為。

“為學日益”,什麼叫學問?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又懂一點,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穫,這就是做學問。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慾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慾望。

清朝有名的歷史學家,也是詩人的趙翼,講作詩作文章的道理,他說“窮而後工”,如果希望詩文做得好,必須是經歷過苦難倒黴。環境越窮,文章詩詞越好,千古的文人,好的文學家都是倒黴人。這並不是運氣的關係,而是人到了功名富貴沒有,人際關係也淡薄,複雜的事情就少了,坐在那裡也沒有別的事情做,專想那些尖酸刻薄的辭句,詩文當然就會好。等到得志以後,一切情緒境界改變,文章也寫不出來了。就算偶爾有個意境來,剛提筆要寫,部屬又來請示,他喊了一聲報告,又把那個意境趕跑了。所以,文章學問,的確是“窮而後工”,這是中國千古的名言。

清人趙翼,吹牛說自己詩文好,留下了兩句詩:“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這是引用《孟子》的典故,說熊掌與魚二者不可得兼的意思,兩樣好菜不能同時來。趙翼借用《孟子》這兩句話,描寫自己又想學問文章好,又喜歡錢多官位大。結果,他說自己一輩子,文章也沒有寫好,官也沒有做大,錢也沒有賺夠,一輩子不上不下,懸在半空之中。這是他的客氣話,實際上,他的學問非常了不起,在三百年的文化歷史中,也算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總之,求學問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愈加愈多,知識也愈加愈多;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識學問,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減少。所以學問是加法,修道是減法;做學問是吃補藥,修道是瀉藥,什麼都要空掉,這兩者相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說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一般學道的人,都是求有,自己實際上都在加。本來道理上知道是空,而在做工夫的方法上,自己都是在加。有的人學佛學道,有一個功利目的的思想;對世間的事情失意了,失敗了,或者看不慣了,或者自己不合適了,就跑來修道。心中想,也許這方面可以超越,學會了比別人好,學會了可以解脫生死,可以跑到太空去玩……這種思想都是功利主義的思想,是“為學日益”的思想和動機,與“為道日損”完全背道而馳,也就是修道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在這裡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學問,才用功讀了一個禮拜的書,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為學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話,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為道日損”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為學未益、為道未損的情況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樣過了一生。

這就是我們讀了《老子》以後,自己應該反省的地方。

——整理自《老子他說》

南懷瑾先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之”是借用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話。學問是天天讀書,慢慢加上去的,是加法;修道是減法,所有的東西都要丟,丟到空,最後連空都要丟掉,“遂至於無為”,到達無為,就是道。

兩者看似相反,然而又不相反,在佛家來講,大菩薩兩者皆會。在為學方面,益之又益;在修道方面,損之又損,此即大乘菩薩之難修也!小乘是“為道日損”;大乘菩薩到了成佛境界是“等觀”,為學時日益;為道時日損。

所以不要以為中國佛法是講大乘,你大到哪裡去?要有這樣大的本事!一般人為學日益是在妄想上加妄想,禪宗祖師叫“屎上加劍”,再加一點更尖的東西。做學問是精細又精細;修道是減之又減。所以大家不要動不動說要修大乘道,大到哪裡去?

*****

我們在座的許多人只管修道、唸佛或者打坐作功夫的,不喜歡聽理論。“這些理論與修道有什麼相干!”實際上,功夫做不好,就是這些佛學理念沒有搞清楚。所以到了某一階段,永遠停留在那裡上不去,智力不夠。有時做功夫覺得:“這些理論東西幹什麼?討厭!”當研究這些理論的時候,又覺得“作功夫、打坐幹什麼?那麼麻煩。”好像是矛盾了。

實際上是同一個,這中間很難,要慢慢去體會。所以講學,老子有兩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問是一天天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再懂一點,修道是要把習慣滅掉,今天丟一點,明天丟一點,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統統丟光,什麼都沒有了,合於道。這兩個矛盾。真正大智慧的人,這兩個矛盾是合一的,絕對合一。

所以真正作功夫,想要如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這些道理必須要通,不通的話,悟不了。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又想無念、又想大徹大悟,你看多矛盾,對不對!一般學佛的,遇到第一個問題說:“我怎麼不大徹大悟?!”早“誤”了!可見無念不是悟!關鍵也在這個地方。

——整理自《宗鏡錄略講》


貪慾不只一種,貪男女、功名、富貴、睡、吃等都是,多得很。比如我喜歡看書又喜歡買書,對書比對什麼都愛惜,經過幾回戰亂,丟了好多書,所以曾經發願不再買書,這真是好大的願,唉!不到三個月又開始買書。覺得自己真可笑,這是習氣,也是貪慾。

真學道這些都應該要丟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什麼是學問?是妄想之所生,也都要丟掉。不過你們年輕人可不要抓住這句話,就不看書了。我甚至有時到了無書可讀的地步,手邊那麼多書全讀過了,這個時候,讀書的慾望來了也很痛苦。

我對字畫也很喜歡,但是一件不留,因為我老太爺從小就教我,聰明人喜歡古董字畫,笨人才收藏古董字畫。我們學佛一定要檢查自己的諸種貪慾,如果這種地方檢查不出來,你儘管在學佛,也統統是病態。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什麼是學?普通的知識,一天天累積起來,每天知識累積增加起來就是學。為道呢?是損,要丟掉,到最後連“丟掉”都要丟掉;到了空靈自在的境界,這還不夠。連空靈自在都要丟掉。最後到了無,真正人性的本源就自然發現了。

——整理自《論語別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