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劉燕媚


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人在中國人心中已經成了智慧的代名詞,尤其是張良更有中國“謀聖”之稱。諸葛亮和劉伯溫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說和民間傳說的影響,有誇大的成分。張良的智慧則沒有多少誇大的成分。張良在秦末漢初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我總結了一下,張良一共為大漢做了十五件大事:1、留地相遇;2、強攻南陽;3、智取嶢關;4、鴻門宴;6、求封漢中;7、火燒棧道;8、迷惑項羽;9、下邑劃謀;10、滎陽阻封;11、勸封齊王;12、四面楚歌;13、勸都關中;14、勸封雍齒;15、商山四皓。

因為張良的諸多功勞,他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漢初三傑”中的韓信被殺,並被夷滅三族;蕭何雖然沒有被殺,卻曾經被關進大牢。只有張良從來沒有被劉邦折辱,最終安然過完一生。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張良能夠獨善其身。

首先,張良非常聰明。他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所以建立大漢以後,張良以體弱多病為由,閉門不出。張良先是退居二線,基本上不再過問政治,也極少參與謀劃。再是在山中練起了氣功,專心研究道教,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張良的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讓張良遠離權力鬥爭的漩渦,也遠離種種危險。張良最終能保持自己的名節不被侮辱,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他能上能下的勇氣有很大關係。

其次,張良的功勞主要在於謀劃,而不在軍功和政治。“漢初三傑”中,韓信的功勞最明顯,也最容易引起劉邦的嫉妒。所以劉邦一定要除掉這個已經功高震主的韓信。蕭何掌握著政治實權,他曾經控制整個關中,如果蕭何有不臣之心,劉邦的後方基地有可能不保。所以劉邦也要防著蕭何。張良的功勞大多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計謀,而且張良的官職也只是虛職,對劉邦沒有任何威脅。別說一個張良,就是一百個張良綁在一起也不會威脅到劉邦的政權。

第三,劉邦非常尊重張良,他視張良為老師。劉邦經常口出髒話,對待手下人不是罵就是大罵。但是劉邦卻非常尊重張良,我們翻閱史書根本找不出劉邦罵張良的記錄。 劉邦幾乎沒有叫過張良的名,基本上都是以“子房”稱呼張良。劉邦賞賜功臣的時候,他也首先讓張良任意選擇一塊地方做為自己的封地,封邑多達4萬戶。劉邦有什麼困難,也會首先想到張良,對張良說上一句“且為之奈何”。

第四,張良特別聰明。張良從來不在劉邦面前爭功,也不在其他功臣面前爭功。當劉邦讓張良隨便選擇封地的時候,張良只是選擇了他和劉邦相遇的留地。他為了防止其他大臣嫉妒,他也沒有接受4萬戶的封戶,只選擇1萬戶。劉邦大封功臣的時候,張良也沒有刻意表現自己的功勞,所以他在漢初功臣的排名也比較靠後。

第五,劉邦和呂后也不是那種特別善殺之人。經常有人把劉邦和朱元璋放在一起討論,認為他們都善於誅殺功臣。其實他們兩個人的性質完全不同,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誅殺了近4萬人,明初開國功臣基本被斬殺殆盡。劉邦和呂后只是除掉了對他們威脅最大的三個人。此外像陳豨,韓王信,盧綰等人則是因為謀反被消滅。除此之外的開國功臣基本上全部都得以善終。只要對劉邦的帝位沒有威脅,即使得罪了劉邦也可以免於一死,甚至可以因功封侯。很明顯張良對劉邦沒有任何威脅,劉邦沒有必要殺死自己的老師,呂后也沒有必要除掉對自己沒有威脅的張良。

第六,張良有恩於劉邦和呂后。張良對劉邦的恩情自然不需要多說。如果沒有張良,劉邦過不了鴻門宴這關。如果不是張良建議呂后請出商山四皓,劉盈的太子之位就會不保,呂后的後位也會不保,他們娘倆的性命也有可能不保。他們沒有必要殺死一個對自己有恩,而且沒有任何威脅的張良。

張良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躲過了劉邦和呂后的屠刀,當然張良不足以威脅到漢室政權則是他能得到善終的根本原因。


依稀說史


💐

劉邦和呂后那可都是狠角色,殺起功臣來那叫一個不眨眼。

但他們殺的都是手握重兵或者獨霸一方、有野心的諸侯勢力。

作為謀士之臣,無論多麼厲害,但必須有所依託才能夠成就大事。

張良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功成名就之後,不再參與朝廷的事情。僅有的幾次,也都是為了劉邦、呂后的利益籌謀劃策。

張良的意圖很明白,就是告訴劉邦、呂后,我就只有你們這一個主人,別無二心。

如此一來,張良對劉邦、呂后來說,不僅無害反而有益。這樣的人,殺他幹嘛呢?

當初,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到母國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給張良黃金百鎰、珠寶二斗。而張良悉數轉贈項伯,使他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

這樣,劉邦才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地區。

劉邦平定三秦後,項羽殺死了韓王成,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再次回到劉邦身邊。

劉邦稱帝后,功臣們為了爭功吵得不可開交。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都是張良的功勞。”並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為封邑。

張良說:“開始臣起兵下邳,與皇上相會於留(今江蘇沛縣東南),這是上天把臣送給陛下。臣願意封在留就心滿意足啦,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高祖入都關中後,就託病不出。逐步由“帝者師”退居“帝者賓”,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在漢初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的殘酷鬥爭中,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這是最聰明的“明哲保身”之道。

漢朝十年(前197年),漢朝廷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意欲廢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呂后求救張良。張良為之謀劃,建議太子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佐,成功化解了危機。

太子終於保住了位子,呂后也是對張良勳口敬重。

總之,張良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主要是不居功自傲,明哲保身,而且以超人的智慧為太子劉盈順利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自己買下了一份保險。

這就是張良的聰明之處。

💐





初心不言


常言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將才與帝王一起建立了功業,卻最後發現與君只能共苦難,卻不能共享天下,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漢初三傑中,韓信功高震主,被呂后指使宮女亂竹插死,蕭何辛勞為君,還要靠自汙才得以保命。只有張良,得以安然避過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運。

為何獨獨張良能安然度過一生呢?

從客觀上講,張良與韓信相比,沒有實際兵權,似乎對皇權的威脅沒有後者大。與蕭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遜一籌。

這些也可能是劉邦與呂后沒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謂帝王無情,為皇權永固,他們是要不惜一切剷除可能的威脅的,雖然張良客觀上彷彿威脅不大,但若不是張良處理得當,怕是也不能順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們來看下張良的聰明之處。

一、 忠心可鑑。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是劉邦對張良的高度評價,由此可見,張良的謀略過人,但是張良的忠心也是明擺著的,他雖然有蓋世之才,但從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圖。

他先是扶持故主韓王,此韓王並不成器,彼時天下紛爭,稍有實力者皆可自立為王,像韓信,就挾實力邀封齊王,但張良並沒有甩開韓王自立,足見他的忠心。

鑑於他的過往,和其他人的擁兵自立,劉邦對張良的忠心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說到這個話題,順便提一下蕭何。蕭何也是劉邦忠心的後勤部長,且他為人清廉,官聲很好。照理說並不是個貪心之輩,本來也不應該被劉邦猜忌。可就是蕭何的官聲,給劉邦造成了另一種求清譽的名利印象,使得蕭何不得不自汙名聲以自保。

而張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劉邦大封功臣時,他沒有選擇食邑豐厚的地方,反而選擇了地小貧瘠的留縣,這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選這裡,既體現了他不貪,又體現了他重視與君王微時的情義。

再者,張良後來提出遊道四方,更是體現出了淡泊世間一切名利的姿態,無怪乎帝王對他放心了。

三、 張良助呂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呂后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害怕立劉如意為太子,自己兒子不能繼承大統,曾向張良請教計謀,張良之後為呂后能夠保住太子之後親自請出了商山四皓為劉盈說情,劉邦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廢太子執念。

從此,呂后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而張良自然成為呂后要感謝的大功臣。

張良這一著其實十分兇險,三國時陸遜也是神機妙算的人物,卻因參與了東吳的繼承人事宜被貶。可見,擁儲之事吉凶難料。張良能成功保儲,得益於他能精準分析形勢,能在兇險中取得成功,足見張良的聰明之處。

古往今來,多少功臣良將死於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謀算過人之輩,張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確有過人之處,簡直可與越國的范蠡比肩。"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眾所周知,劉邦和呂后雖然是兩口子,但他們是敵對勢力。跟著劉邦混的周勃、灌嬰、陳平等人,在呂后當政的時候,雖然呂后並沒有怎麼打擊他們,但是卻也沒有重用他們。他們的權力,都被呂后奪過去,給了呂產、呂祿等呂家人。而跟著呂后混的樊噲,差點就成了劉邦的刀下亡魂。

可是張良不一樣,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對張良都極為器重,給予了他極高的禮遇。那麼,張良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張良劇照)

咱們先來說說,劉邦和呂后是怎麼禮遇張良的。

劉邦在評定功臣的時候,選出了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三個功臣,分別是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最重要的功臣中,張良又排在老大。也就是說,劉邦認為,張良是功勞最大的那個人。

實際上,古代人的觀念中,都以戰功來評定功勞的大小,劉邦後來也說過“無戰功不能封侯”這樣的話。而對戰功的認定,主要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打,攻陷了多少城池,斬了多少首級,這也是秦朝傳下來的辦法。出謀劃策,並不能量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韓信應該算功勞最大的人。不過,劉邦卻把張良排在第一位,而沒有把韓信排在第一位。

另外,就算劉邦也很重視計謀,認為計謀在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大,那麼,他也該肯定陳平。因為實際上陳平所出的計謀,絲毫不亞於張良。可是為什麼,劉邦乾脆把陳平排除在“漢初三傑”之外呢?

還有,劉邦直接就給張良一個“萬戶侯”,毫不吝嗇。這是劉邦對任何人都沒有的禮遇。

呂后對張良也給予了極大的禮遇。當時張良已經退隱山林。但是,呂后無論如何要把他接回來。張良回來也不願意當官,呂后說,不願意當官就不願意當官,想修煉,你也回來修煉。

張良因為修煉,不食人間煙火,因此身體搞得很差。呂后對他非常關心,苦勸他要加強營養,注意身體,並給張良安排了很好的飲食待遇。後來張良也感動了,開始食人間煙火。

由這些細節也可以看出,呂后對張良的厚待,確實是非同一般的。

(劉邦劇照)

那麼,張良為什麼能夠同時得到劉邦和呂后這兩個對手的極高禮遇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張良明白劉邦和呂后最在乎什麼。

劉邦在沒有奪得江山的時候,巴不得所有人都努力,幫他奪取江山。當年他並不瞭解韓信,但是蕭何告訴他,韓信可以拜為大將,而且可以築壇拜將。劉邦也不管蕭何說得對不對,便聽蕭何的,把張良拜為大將。由此可見,劉邦想獲取天下的心思,有多麼強烈。

但是劉邦奪取了天下以後,又非常擔心那些手中有兵,又獲得土地分封的功臣們。因為如果單純是有土地,也不足為慮。如果有土地又有兵,那就會非常危險。一言不合,就可能起兵。

不過張良在這時候卻提出不要那麼多土地。張良本身沒有兵,又不要那麼多土地,這對於劉邦來說,實在是太合他的心意了。所以,劉邦才會不但對張良大肆表揚,而且主動封他為“萬戶侯”。劉邦知道,越是表揚張良,越是給張良最大的獎賞,張良越是不會要。這樣,他不但沒有把“萬戶侯”獎賞出去,同時,還在天下人面前樹立了榜樣,希望天下的諸侯們,都能向張良學習。

(呂后劇照)

呂后的需求不一樣,她是要保住自己的皇后之位,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當她去向張良求救的時候,張良幫她出了主意。其實,幫呂后出主意這件事,是不太符合張良當時的理想的。張良當時已經打算退隱江湖,不再管俗世的事情。但是,他竟然管了。有人說,這是因為張良有責任感,知道國家只有劉盈當太子,才可能穩定。我們不否認張良的責任感,但是,他難道不知道,劉盈當太子後,會造成呂后亂政嗎?所以,他這樣做,也是因為看清楚了劉邦之後,將是呂后的天下,因此才出了這麼個主意。

而且,張良出的這個主意,分寸感極強。他只是用這種方法,加強了劉盈的力量,對劉邦並沒有什麼損傷。再加上他實際上已經看出,劉邦並沒有一定要廢黜劉盈的意思,因此,他也並沒有得罪劉邦。

張良正是對劉邦和呂后的心思揣摩得極為清楚,因此,最終他才既受劉邦禮遇,也受呂后禮遇,實現了善終。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讀《史記》的過程中,有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在秦末之際,因為政府苛政如虎,盤剝無度,廣大老百姓沒法生存,便揭竿而起,而在這些造反的人中,絕大多數人都並不是善良之輩,大都如眼紅的賭徒,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講道德,不顧友情,不守氣節。

也就是說,那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一切,道德淪喪到讓人驚駭。但只有一個人,他始終冷靜,淡定,從不為了利益和權力,而忘記操守,他只為理想,不計得失,他就是張良。

張良是特別有能力的一個人。張良本來是韓國人,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韓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他出身貴族,自己後來也當了相國,扶助了韓王韓成,但秦末太亂,韓國太弱,韓成最終沒能立國成功。張良因受韓王之命,隨劉邦西征,才有了與劉邦的緣分,和為劉邦服務的機會。

張良得劉邦欣賞,是從二人初次見面時就決定了的。當年,劉邦兵過下邳(今屬江蘇徐州),張良來投,二人一相見,即恨晚。張良滿腹韜略,平日所說,卻無人能懂,然而劉邦,一聽就懂,而且深以為然,因此十分投機。

張良曾因此感嘆:“老闆的智慧,真是上天賜予的啊!我同他交談太公兵法,玄之又玄,別人不懂,老闆卻一聽就懂。”可見二人心儀之深。

張良投劉邦麾下後,輔佐劉邦,竭盡全力,傾囊智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邦入關,張良獻計幫他拿下武關,得以進入咸陽;劉邦泡宮女,張良死諫,讓他退出秦宮,還軍灞上,與老百姓約法三章,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他,得以鴻門宴上全身而退,這是關鍵因素;

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確保韓信不反,功在張良;

建議劉邦在與項羽簽訂退兵協議後追擊項羽,最終取得垓下之戰的勝利,滅亡項羽,謀也在張良。

可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朝,當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功勞,在於張良的計謀。

劉邦因此感嘆:“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俺不如張良”,將張良喻為“人傑”,並將自己用了張良、蕭何、韓信,當成打敗項羽、奪取天下的根本原因。

對於張良這樣一個人,劉邦是心存感激的,怎麼會動他?更何況,張良還處處謙讓,不與人爭,劉邦讓他自己選擇齊地3萬戶封他,張良極力推辭,更得到了劉邦的敬重。讓張良高官厚祿地終其一生,是劉邦由衷的願望,他視張良為心腹,更不會有剪除的想法。

不但劉邦,呂后也拿張良當靠山。劉邦聽了戚夫人的“枕頭風”,要廢除劉盈的太子,改立如意時,呂后大驚失色,劉盈去位,就意味著自己失勢,不但地位不保,一旦劉如意當了皇帝,自己的將來日子會相當難過。

為了保位,呂后求張良幫忙,張良出謀,幫呂后請來商山四皓,輔佐劉盈,終於讓劉邦放棄了廢立的打算,可以說,張良為呂后地位的鞏固,幫了大忙,呂后也對他感激還來不及,更不會動他。

所以,無論是皇帝劉邦,還是皇后呂雉,對張良都是倚為股肱之臣。

可以說,有能力,是張良的立世之本,懂謙讓,是張良的守身之道,這就是張良的聰明之處。


帝國的臉譜


與其說是劉邦和呂后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不如說是張良用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韜略保全了自己的一生。作為一個佐臣,張良知道自己的角色,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他一心忠君,不投機;他懂得進止,不貪功。

我們知道,大多數朋友經得起甘苦,卻經不起日常。對劉邦而言,他在沛縣和張良的相遇是一個天賜的良緣。一心為韓復仇的張良,因為要刺殺秦始皇而遐邇聞名。在與高人黃石公相遇並得到點播之後,張良韜略過人、智謀無雙。下邳相遇,劉邦驚異張良的眼光,張良敬佩劉邦的膽略,兩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此後,張良一心輔佐劉邦,取南陽、破嶢關、入關中、赴鴻門、修棧道、渡陳倉、謀下邑;助力劉邦兵圍垓下,定都關中;助力呂后保全太子之位。

從歷史的記載看,張良的職業生涯充滿了華彩和高潮,他用智慧站立在秦末漢初的舞臺上。就連劉邦都感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遠遠比不上張良啊。

正當人生的高峰,張良卻選擇了急流勇退。

西漢立國之後,劉邦論功行賞、分封功臣。劉邦個讓張良選擇齊地三萬戶食邑,這個封賞已經很重了。可是,讓劉邦想不到的是,張良堅決不要。他認為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目的已經實現了,要其他的沒用。在加上年老體弱,張良到了當初與劉邦初次相逢的沛縣做了留侯。即使呂后相勸,張良去意已決。

此後,他遠離朝廷,潛心修道。

實際上,張良的選擇符合大道,他沒有重蹈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國破臣亡的老路子。

張良的善終,不是劉邦呂后給的,而是自己對命運準確把握的結果。


文蹤旅跡


張良是“漢初三傑”中唯一一個沒有受到劉邦猜忌過的人,在這方面韓信和蕭何都沒有張良做到好,韓信是被滅族的,蕭何被劉邦猜疑,最後還被劉邦關到了監獄,差點被劉邦殺了頭。

但是,唯獨張良功高不蓋主,他從頭到尾都是劉邦最為信任的人。

那麼張良到底有什麼人格魅力?劉邦為何始終不會懷疑他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從張良的身上,是可以找出來的,我們看看張良是如何為人做事的。

張良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他的一生至少三次救過劉邦的命。

第一次是鴻門宴前夕,劉邦因為先到了關中,並且把守著函谷關不讓項羽進來。

項羽那時候剛打了鉅鹿之戰,士氣正銳。當他看到劉邦的部下攔阻不讓他進關中的時候,他十分的惱火,揚言休息一晚,明天派大軍直接把劉邦給滅了。

可是,這個軍事機密被項伯得知後,項伯星夜趕到劉邦那裡,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張良,他對張良說,你趕緊逃命去吧。要不等明天項羽來滅劉邦的時候,也會把你殺死在亂軍之中的。

張良聽說後,感到很驚訝,怎麼這麼突然呢?

但是,他沒有跟著項伯走,而是告訴項伯,這件事我既然知道了,我就要告訴劉邦,要不我對哥們就太無情無義了。

項伯只能眼睜睜著看著張良把這件事告訴劉邦,劉邦得知後趕緊請范增喝酒,兩個人還拜了把子,范增答應給劉邦說情,不讓項羽來滅他了。經過這件事,才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

這是張良第一次救張良。

張良第二次救劉邦,是在鴻門宴上。

當時,范增令項莊舞劍,想趁著舞劍的機會把劉邦給殺了。張良看到氣氛不對,劉邦有生命危險,他趕緊出去把樊噲叫了進來。

樊噲進來後,才給劉邦解了圍。最後劉邦才得以在鴻門宴上逃走的。

張良第三次救劉邦,是劉邦和韓信一起殺出漢中來,佔領關中的時候。那時候為了讓劉邦和韓信遇到最小的阻攔,儘快佔據關中。張良給項羽寫了一封信,他說劉邦之所以攻佔關中,是因為他想當關中王,這個關中王本來就是該劉邦當,你非把他趕到漢中去,他不甘心,所以殺出來了。

不過你放心,劉邦佔領了關中,就會止步了,他絕不會踏入中原半步,所以,你也別對他大動干戈了。

項羽信以為真,再加上那時候他正在齊國和田榮田橫兄弟二人打仗。也就沒理會劉邦。沒想到劉邦拿下關中之後,立刻來到中原和項羽爭霸天下了。

張良的功勞大,且都是戰略層面的,更重要的是正是這些戰略讓劉邦贏得了天下。

張良跟著劉邦的時候,他立的功真的是太多了。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的時候,本來是沒有把漢中之地封給劉邦的。但是,張良覺的這塊地對於劉邦來說,太重要了。

所以,他就把劉邦分賞給他的兩鬥黃金珠玉等財寶,全部給了項伯,就是想讓項伯給項羽說說情,把漢中給劉邦。

項伯把這件事給辦成了,劉邦才得了漢中這塊地,才當上名副其實的漢中王的。

正是劉邦得了這塊地,他在得到韓信後,才有機會殺出漢中,和項羽爭霸天下的。

彭城大戰的時候,劉邦被項羽打的一兵一卒都不剩了,他和司機夏侯嬰逃到了唯一有幾千人馬的小舅子那裡。

可以說這是劉邦一生中最低谷時期,劉邦向大家徵求意見,如何才能打敗項羽呢?

張良告訴劉邦,打敗項羽不是不可能,但是,要徵求三個人幫助,這三個人就是韓信、彭嶽和英布,

結果,最終劉邦就是靠著這三個人把他們給打敗的。

韓信和項羽垓下之戰的時候,瓦解楚軍軍心的還是張良,他在項羽夜間休息的時候,讓漢軍去項羽軍營的四周大唱楚歌,楚軍人以為整個天下的人包括楚國都投靠劉邦了呢?

他們頓時散了軍心,張良的這個四面楚歌,對於項羽瓦解項羽的軍心來說,絕對是釜底抽薪之計。

張良懂得進退、功成名就退隱江湖、只為保住身家性命

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帝國之後,他被劉邦封分了留侯。

留縣明明是個很窮的縣,劉邦為何會把這個地方封給功勞如此大的張良呢?

原來這塊地是張良自己要求的,本來劉邦是想讓張良在最富裕的齊國,自己選擇三萬戶人家,作為自己的食邑。

但是,張良拒絕了劉邦。

他說自己和劉邦是在留縣相遇的,在留縣選擇一萬戶,作為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了,比較有紀念意義。

劉邦對張良的這種選擇當然很高興了。

其實張良選擇留縣,就等於是在自保,他明白劉邦是什麼樣的人,若是他真的選了三萬戶的齊地,那他才是真正的大難臨頭了。

劉邦還想讓張良去朝中當官,張良還是拒絕了,他說自己的身體有病,必須要在家調養,所以也就沒去上班。

說實話張良懂得自己是該退的時候了,因為那時候的劉邦,已經沒有敵人了,在整就是整功臣了。

張良正是信不過劉邦的為人,所以才遠離他的,後來果然如張良所料,功臣韓信被殺,彭嶽被殺,英布被殺、蕭何被關進監獄.......。

這大致就是張良的保身之道。


史學達人




張良一生中最大的一個轉折點就是在博浪坡刺殺秦始皇,因為刺殺失敗,張良顛沛流離,四處逃難,多次差點被捕。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後人,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恢復韓國。

事後經過反省,張良才發現刺殺並不解決問題,就算秦始皇死了,還有秦始皇的兒子和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要消滅秦朝,必須採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聯合其他六國後人共同滅亡秦國,方為上策。

從這時開始,張良開始學習兵法謀略,並且洞察了人性。隨後他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得道於世外高人黃石公的社會名流,長期混跡於反對秦國的六國貴族之中。

張良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能夠消滅秦國的人,並輔佐他,成就一番大業。他發現這個人不會是項羽,隨後就投奔了劉邦。平心而論,他對劉邦這個人並不滿意,但是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了。這次的張良已經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者,更注重解決問題。



張良在劉邦的身邊,幫他出謀劃策,首先攻入咸陽,隨後又幫他躲過了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必殺令。項羽殺死了韓王成,更加堅定了張良幫助劉邦的決心。

張良勸劉邦聯合英布和彭越等人,共同對付項羽,從大的戰略上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包圍和戰術牽制,為擊敗項羽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高度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把他的功勞排在了蕭何和韓信之前,足見劉邦對他的敬重。

劉邦為了表達對張良的感謝,讓他從齊國挑3萬戶做自己的食邑,作為自己的封地。張良果斷的拒絕了,他選擇了自己和劉邦相遇的留地(這個地方有點貧瘠)作為自己的封地,因此也被劉邦封為留侯。



張良長期混跡於江湖,經歷過家族的興衰成敗,歷經秦末戰爭風雲,他早就把劉邦給看透了。這個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流氓,做事沒有底線。只可以共患難,不可能同富貴。

據說張良曾經勸告韓信,和自己一起退出朝堂,被韓信拒絕了。張良就像劉邦提出辭呈,稱自己年老體衰,不堪重用。為了自己能夠延年益壽,就跟隨大師赤松子雲遊去了。

其實不管是黃石公,還是赤松子,都很有可能是張良都傳出來的人物。為的就是要製造一種神秘感,讓劉邦相信,並且不敢殺自己,最終達到自保的目的。

後來,劉邦和呂后相繼殺掉了其他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都不能倖免,就連和劉邦從小一起長大的盧綰也差一點被劉邦殺掉,被迫流亡匈奴。



張良能夠安度晚年,首先就在於他有很強的洞察能力。他知道劉邦不是一個善茬,要想好好活著,就要把所有的好處都讓給劉邦,並且表明自己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

第二點,張良非常聰明,和漢文帝一樣,選擇了最差的封地。這樣就不會讓別人眼紅,給自己帶來天外橫禍。別人都去爭奪最好的,他卻收這一塊貧瘠的土地,保證自己家族的安全。


第三點,張良始終保持著和漢朝高層之間的良好互動,既不攪亂朝局,又會在不動聲色之中平息一切風浪。當劉邦決定廢掉太子的時候,張良就為呂后出謀劃策,保住了太子劉盈,贏得了沛縣元老對張良的一致好評。

最後一點,張良是水平非常高超的營銷大師,他非常善於包裝自己,把自己銷售給合適的人。更能夠根據形勢制定合理的戰略,並在最後關頭選擇合適的退出方式。有這個能力,張良不愧是中國謀略第一人。


新知傳習閣


1.善於處理君臣關係。 其強項固然是“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但這是他建功立業的根本,個人從沒因高祖給予的評價而驕傲自滿;縱使在人生巔峰,依舊謹言慎行,彬彬有禮,讓劉邦感覺他始終是作臣子的料,這是重要因素,作為功成名就的開國元勳讓皇帝看了舒服,不起疑心是要本事的。

2.本身沒有野心,而且不追逐名利,激流勇退。 劉邦大封功臣時,不僅沒爭名奪利,反而展現了高姿態,主動放棄民生富裕、食邑豐厚的地方,反而選擇了貧瘠的窮鄉僻壤留縣,這是一種風格,更是一層境界,劉幫對他人人品是仰慕的!後來,張良遊歷名山大川,縱情山水,盡展淡泊名利的情懷。

3.鴻門宴上救劉邦,助呂后力保劉盈皇太子之位,對爺倆有再生之恩。 入關後,項羽要在鴻門宴上殺劉幫,項伯告訴張良後,張良刻不容緩地轉告劉邦,並跟隨他親歷鴻門宴,其間,招呼樊噲入帳,機智辭令項王,巧妙掩護劉邦撤離,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戲劇,讓劉邦性命得到保障。

呂后年老色衰,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危機感頓生,她唯恐劉邦一不小心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自己的後位與兒子的太子位將不保,張良為之請出了“商山四皓”為劉盈斡旋,讓劉邦感覺劉盈勢力已形成了,才打消了廢太子念頭。


希望星晨58298869


劉邦和呂后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的主要原因是張良信奉黃老、清淨無為的性格,張良的高明之處便是懂得功成身退。

漢初三傑,唯獨張良過的最安然

漢朝享國400年,屬於中國封建王朝中存活時間最長的朝代。漢朝的建立以推翻殘暴的秦朝為開端,最終以楚漢戰爭收尾。大大小小數百次戰役中,不僅誕生像蕭何、張良、韓信這般的漢初三傑,更有彭越、英布等驍勇猛將。

漢朝的偉大之處不但但是開創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文明新局面。作為開國帝王的劉邦和呂后更是向後世展示瞭如何在國家穩定以後,對曾經的從龍舊臣舉起屠刀。

前前後後,以韓信為起點,到彭越、英布等人相繼被劉邦和呂后殺害,整個漢朝開國的異姓王侯幾乎全軍覆滅。

即便是蕭何這樣的精明人物都難以逃過下獄的經歷,張良能夠在血雨腥風的清理中過的安然無恙,也實屬罕見。

信奉黃老,修仙搞得身體比較差

張良是黃老之學忠實的信奉者,這一點也十分符合且影響著大漢王朝開國初期的國策。

漢朝剛剛見過,社會經過連年的戰爭,人口損失極其嚴重,經濟發展非常凋敝。面對這樣的一個大而虛空的大漢王朝,劉邦與蕭何、張良、曹參等人制定出“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國策。

史書上記載,天子出行竟找不到4匹顏色一樣的白馬,宰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車。

張良作為黃老的推崇者,一門心思只想著修仙得道。熟悉道家修煉的朋友都知道,道家修煉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辟穀”,張良屬於道家頂尖的高手,必然是“辟穀”的行家能手,但是“辟穀”帶來的問題是人的營養不良,搞不好最後身體非常差。張良就是這樣,成天把自己關在暗室裡不吃不喝,整個人消瘦的不成模樣。劉邦和呂后每次見到張良一副病怏怏的模樣,覺得張良也不可能活多久,搞不好哪天就營養不良,貧血而死。進而也就不去為難張良。


建言獻策,只享爵位不掌握兵權

漢朝建立初期,張良位列漢初三傑,劉邦心想怎麼也得封張良個王爺坐坐,但是被張良拒絕。

史書記載,張良推辭道:我本來就是韓國的沒落後裔,祖上被秦朝屠戮殆盡,我從小一心只想著除去暴秦如何為家族人報仇,什麼權力財富對我來說都是浮雲。何況我在落難逃跑的時候,幸虧遇上大王收留,一起幫我滅掉秦國報了家仇,我也就沒有什麼心事了,就給我300戶,夠我吃喝的就行,從此以後我要專心鑽研修煉。

劉邦和呂后一聽,還是張良識趣。就賜予他300戶的封地,讓他潛心修道去。實際上這完全是張良的一種明哲保身的計策。

在楚漢戰爭中,張良也是非常安守本分,從一開始給自己的定位十分準確,單純地給劉邦出出主意,代兵打仗的活誰愛幹誰幹,論功行賞誰愛要誰要。

由此可見,張良能夠躲過漢朝劉邦和呂后對異姓功臣的屠刀,主要是自己懂得明哲保身,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良臣亡”的千古道理。更與自己喜歡清淨無為的黃老之學有著莫大的關係,確實值得後世人好好地去研究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