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天

《十萬個為什麼之遨遊宇宙》

系列內容由“科學維他命”獨家原創,用語言、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帶你認識地球,瞭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幾分鐘有趣有料的知識,幫你成為科學小達人。

彗星來的那一天

關鍵詞1:哈雷彗星

關鍵詞2:最新發現的彗星21/borisov

太陽系中很少有天體能像彗星那樣使得人類對它既敬畏又恐慌。 中國古書《春秋》中已有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 “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孛是指光芒強盛的彗星。古人常把彗星和戰爭聯繫起來。如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寫道“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死人如亂麻”。西方也有類似的觀點。1066年出現了一顆大彗星,英國人認為這是君王去世和災難來臨的象徵。但聰明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卻將其說成自己勝利的象徵,他發兵入侵英格蘭,取得了勝利。

今天我們知道,彗星只是太陽系眾多天體中的一種, 與地球上的人類活動沒有什麼關聯。在遠離太陽時,彗星只是個直徑幾千米的“髒雪球”,稱為彗核。它的成分絕大多數是水冰,此外還有塵埃、砂礫、岩石以及固體狀態的氨、二氧化碳、甲烷等。當彗星接近太陽的時候,彗核中的冰會從固態直接昇華成氣態,形成彗星巨大的彗頭以及長長的彗尾。

彗星來的那一天

按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規定,彗星的命名採用以半個月為單位、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的編號命名法。除此以外,彗星還以發現者的姓氏命名。如海爾——波普彗星、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然而,哈雷彗星的命名卻是個例外,因為哈雷並不是這顆彗星的發現者。他從1337年到1698年的歷史記錄中挑選了24 顆彗星,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來計算它們的軌道。他發現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現的3顆彗星的軌道幾乎一模一樣,並想到它們極有可能是同一顆彗星每隔75~76年再次迴歸。為了驗證這一想法, 哈雷進一步查閱了以往的觀測記錄,發現1456年、1378年、1301年,直到1066年, 歷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記錄。由此,哈雷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8年再次迴歸。雖然哈雷本人並沒有活著看到這一幕,但這卻是最早對牛頓引力理論的成功檢驗。為了顯示對哈雷的尊崇,1759年這顆彗星被命名為哈雷彗星。在1986年,此時太空時代已經開始了30年,有5架探測器造訪了這顆彗星。最多產的是歐洲空間局的喬託號,它飛到距離彗核不到600千米的地方,拍攝了第一批圖像。哈雷彗星在喬託號與其會合的時候距離太陽1.5億千米,當時只有10%左右的表面區域正在活躍地噴發出氣體和塵埃。平均而言,彗星每次進入太陽系,就會損失大約2米厚的表層物質。以這種速度損失下去的話,哈雷彗星還可以存在大約20萬年。


彗星來的那一天


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19年10月12日給天文學家們提供了迄今最好的觀察對象——彗星21/borisov——它的速度和軌道表明它來自太陽系之外,每小時超過17萬公里。在這些對彗星跟蹤的照片裡,目前看起來和普通彗星,似乎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彗星來的那一天


彗星21/borisov只是已知的第二個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在2017年,第一個被確認的星際訪客,一個被正式命為'oumuamua的物體,在離開太陽系之前,在距離太陽2400萬英里的範圍內搖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