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来的那一天

《十万个为什么之遨游宇宙》

系列内容由“科学维他命”独家原创,用语言、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带你认识地球,了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几分钟有趣有料的知识,帮你成为科学小达人。

彗星来的那一天

关键词1:哈雷彗星

关键词2:最新发现的彗星21/borisov

太阳系中很少有天体能像彗星那样使得人类对它既敬畏又恐慌。 中国古书《春秋》中已有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是指光芒强盛的彗星。古人常把彗星和战争联系起来。如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写道“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死人如乱麻”。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1066年出现了一颗大彗星,英国人认为这是君王去世和灾难来临的象征。但聪明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却将其说成自己胜利的象征,他发兵入侵英格兰,取得了胜利。

今天我们知道,彗星只是太阳系众多天体中的一种, 与地球上的人类活动没有什么关联。在远离太阳时,彗星只是个直径几千米的“脏雪球”,称为彗核。它的成分绝大多数是水冰,此外还有尘埃、砂砾、岩石以及固体状态的氨、二氧化碳、甲烷等。当彗星接近太阳的时候,彗核中的冰会从固态直接升华成气态,形成彗星巨大的彗头以及长长的彗尾。

彗星来的那一天

按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规定,彗星的命名采用以半个月为单位、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编号命名法。除此以外,彗星还以发现者的姓氏命名。如海尔——波普彗星、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

然而,哈雷彗星的命名却是个例外,因为哈雷并不是这颗彗星的发现者。他从1337年到1698年的历史记录中挑选了24 颗彗星,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它们的轨道。他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3颗彗星的轨道几乎一模一样,并想到它们极有可能是同一颗彗星每隔75~76年再次回归。为了验证这一想法, 哈雷进一步查阅了以往的观测记录,发现1456年、1378年、1301年,直到1066年, 历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记录。由此,哈雷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再次回归。虽然哈雷本人并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幕,但这却是最早对牛顿引力理论的成功检验。为了显示对哈雷的尊崇,1759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在1986年,此时太空时代已经开始了30年,有5架探测器造访了这颗彗星。最多产的是欧洲空间局的乔托号,它飞到距离彗核不到600千米的地方,拍摄了第一批图像。哈雷彗星在乔托号与其会合的时候距离太阳1.5亿千米,当时只有10%左右的表面区域正在活跃地喷发出气体和尘埃。平均而言,彗星每次进入太阳系,就会损失大约2米厚的表层物质。以这种速度损失下去的话,哈雷彗星还可以存在大约20万年。


彗星来的那一天


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在2019年10月12日给天文学家们提供了迄今最好的观察对象——彗星21/borisov——它的速度和轨道表明它来自太阳系之外,每小时超过17万公里。在这些对彗星跟踪的照片里,目前看起来和普通彗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彗星来的那一天


彗星21/borisov只是已知的第二个经过太阳系的星际天体。在2017年,第一个被确认的星际访客,一个被正式命为'oumuamua的物体,在离开太阳系之前,在距离太阳2400万英里的范围内摇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