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宋代大教育家胡瑗,文

「语音版」宋代大教育家胡瑗,文/银笙

在人们的印象中,沟壑纵横的陕北历代多出将军和武士,而祖籍陕北安定堡(今子长县)的胡瑗却是宋代大儒、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

安定胡姓出过不少人物,自西晋后的两百多年中,在安定胡氏中,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10余人。不仅如此,还出了一位皇后、一位皇太后。唐宋以后,安定胡氏开始衰落,一部分胡姓人迁到河南新蔡;另有一部分前往泰州如皋县。胡瑗这一支去了泰州,其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父亲胡讷,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胡家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自幼聪敏好学,据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记载,他7岁善著文,13岁通五经,乡邻视其为奇才。因家贫,年幼的胡瑗未受到良好教育。直到20多年后,他才与孙复、石介等同学去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由于他读书勤奋,志向远大,且以圣贤自任。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胡瑗十年不归。每当接到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如此潜心学业,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胸有鸿鹄之志的胡瑗当然希望能通过科举一举成名,遗憾的是,他七次应考,总是名落孙山。也许是十年面壁,参透了人生,看淡了功名,年近不惑的胡瑗没有继续在科举的路上走下去,而是回到了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今江苏省泰州中学民营初中部内)当起了私塾先生。因怀念祖籍安定,胡瑗将教书的地方称为安定书院,学生们则称他为“安定先生”。这其中当然有不忘祖宗的意思在内,但更包含了他安贫乐道、宁静致远、一心执教的志向。

景祐元年(1034),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授徒,讲授儒家经术,这是他走出家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始。真是无巧不成书,也就是在1033年年底,范仲淹因反对废后的事而被贬谪到苏州任苏州知事。范仲淹向来重视文教,刚到任一年有余,就在苏州南园设立郡学,并聘胡瑗为首任郡学教席。有范仲淹的慧眼识珠,胡瑗终于找到了一片施展才学的天地。为了办好学校,胡瑗定下严密的学规。为了支持胡瑗,范仲淹将自己的儿子范纯佑送入郡学读书,并拜胡瑗为师。范纯佑严格遵守学规、认真读书,为他人做了个好榜样,使其他学生也不敢任意违反校规。在范仲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胡瑗终于把郡学办成了当时各地学校的样板。

1036年,经范仲淹引荐,已过不惑之年的胡瑗以布衣的身份,受到了宋仁宗的召见。随后,胡瑗和杭州的音乐家阮逸一起为皇宫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忙活了一阵子。参定后的声律虽然不能算是十全十美,但比原来柔和悦耳了许多。看到胡瑗举止文雅,很合古礼,宋仁宗便破例任命他为校书郎。

1940年(康定元年)8月,胡瑗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回到陕西,被举荐为家乡丹州军事推官。此间,他撰写了《武学规矩》一书。庆历二年(1042年)之后,他以保宁(今属四川理县)节度推官的身份在湖州(浙江吴县)教授学生。湖州太守滕宗谅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为人豪爽,淡泊名利,担任太守之后,与当地人士共同捐款兴办学校,朝廷批准,赐名为“州学”。1042年,滕宗谅聘请胡瑗前去主持,“四方之士云集受业”。从受聘到离开,胡瑗主持湖州“州学”前后长达十二年。

1052年,胡瑗离开湖州州学,升任光禄寿丞、太学直讲,成为京师太学的主讲教师。胡瑗学识渊博,教学得法,深受学生欢迎。由于学子众多,致使学舍根本容纳不下。1056年,胡瑗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做太子的老师,同时仍在太学任教,协助太学博士考教训导,并专掌学规的执行。他名重天下,四方士子慕名而至者达千人。胡瑗所教学子,另有一种气度,人们一看便知,其中有宋室储君和理学家程颐。礼部岁考,在所有考中者中,他的弟子就占了四五成。故而宋神宗称他为真先生;王安石誉他为“天下豪杰魁”;范仲淹尊他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苏东坡则撰有诗句赞颂他:“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胡瑗虽然有很高的地位,却极善于用平等友善谦虚的态度教学,他常常与学生相互切磋。程颐是他非常喜欢的学生,他曾表示,有些方面还应向程颐学习。

胡瑗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与同窗孙复、石介成为一代宗师,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其中,以胡瑗所授学生最盛,受教育者1700多人;其教育方法最为完备,形成了“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执教期间,胡瑗亲手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而且自己常常“以身先之”。胡瑗反对闭户读书,主张了解社会和参加社会实践,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历考察活动。他曾经亲率诸弟子自湖州游关中,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

胡瑗不仅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古人称他为“理学先驱”。他大胆创新,以“明体达用”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率先举起了“不信汉唐儒者注疏,大胆质疑,自立新解”的大旗。据统计,仅在《周易口义》一书中,胡瑗提出质疑的地方就有十余处之多;在《洪范口义》中,也改正了多处旧有的不合理的注解。他吸收了佛道哲学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传统儒学经典进行了新的注解。胡瑗注重道德修养和性理之学的研究,注重宇宙本体和人性本质的探讨,将传统儒学上升到了新的哲学高度。他主张“通经学古”“救时行道”、知行合一,使学派林立的北宋出现了一个新儒学学派——“宋学”。在《武学规矩》一书中,胡瑗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君在丹州,建议更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土人为兵,给钱使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之不任战者”,“访边备利害,得以资其帅府”。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胡瑗不仅是理学先驱,更是整个“宋学”先驱。

1059年,胡瑗病逝于杭州,后移葬湖州。

胡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垂法于后世,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他的名字和“苏湖教法”为人们所熟知,且享有很高的声誉。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把古代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起来,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读本,其中就详细记录了胡瑗一生的教学活动和事迹,认为可作“百世之法”;宋宝庆二年,泰州在胡瑗讲学之处,亦创办了“安定讲堂”;明代学士程敏政断言:“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明嘉靖九年,世宗正式以胡瑗从祀,尊称为“先儒胡子”;泰州亦在“安定讲堂”之地,建立胡公祠,纪念胡瑗先贤,清乾隆五年改称“胡公书院”;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宋胡文昭公之墓”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代研究胡瑗及其教育方法的不乏其人,国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者也纷纷涉足此领域。为纪念这位先贤,子长县正在瓦窑堡镇兴建文昌阁和胡瑗纪念馆,子长人民浸润在胡瑗的教育恩泽中,定会涌现出更多文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