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语音版」许士庙街西安第一座高层建筑就在这里,文



「语音版」许士庙街西安第一座高层建筑就在这里,文/赵珍 图/尚洪涛

莲湖公园西门位于许士庙街中段

  

「语音版」许士庙街西安第一座高层建筑就在这里,文/赵珍 图/尚洪涛

 许士庙街北口

 许士庙街因建有纪念隐士许由的祠庙而得名。易俗社社长孙仁玉曾定居在许士庙街50号。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刊物《西北》周刊社址也在此。1986年,街南头建起了西安市第一座16层的高层建筑。

许士庙街位于莲湖路中段南侧,南起教场门,北至莲湖路,长340米,属于莲湖区青年路街道莲湖路第二社区所辖,是莲湖区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1966年,许士庙街改名红湖街,1981年又恢复原名。现在莲湖路上还有一个叫做“红湖街”的公交站名,指的就是这里。

街北被莲湖路“削去”一小半

翻开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西安老地图会发现,与西安的老居民区西南城区不同,城西北角内的这片地方,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原先的很多街道不复存在,同时又有许多新的街道被打通。81岁的老住户雷惠珍老人感慨:“几十年来,这一带的变化太大了。解放前没有莲湖路,许士庙街北口东边就是莲湖公园,没有路。西边则是马神庙巷、莲寿坊、老关庙(什字),街南原来是郭签士巷,现在,这些老地名都没有了。很多人问路,我都说不清,因为我说的都是旧地名。”

1959年,玉祥门到北大街一线被打通,人们拆除了莲寿坊、小莲花池,拓宽了玉祥路和王家巷,开拓出一条莲湖路。宽阔的莲湖路也斩断了许士庙街的北头。雷惠珍老人说:“修建莲湖路的时候,许士庙街北头有6座相连的四合院被拆除,所以,现在的许士庙街没有以前长了,被莲湖路削去了一小半。”

修建莲湖路之前,许士庙街本是偏僻的小巷子,附近就有菜地、荒地。莲湖路的修建则给这一带带来了繁华,本来冷清的背街,成了主干道旁的热闹街区。改革开放后,许士庙街的各家各户纷纷把自己的房子开成门面房,做起了生意,让这条小街也逐渐融进了莲湖路的繁华之中。

纪念许由而建“洗耳翁祠”

许士庙街因街道北头曾有许士庙而得名。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说:“这座庙是为供奉隐士许由而建。我年轻时曾见过庙中的碑文,其上记载,明弘治十年(1497年),在街北段建有许隐士庙,得名许士庙街。庙门原有一副木质对联,上书‘与尧帝同天日月光辉永在,祀隐士于地山川恩泽长存’,横牌是‘洗耳翁祠’。”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在位时,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葛慧在《西安地名文化》一书中写到,上古时尧王欲让位给许由(古籍亦说:舜请他出任九州之长),他蔑视做官,听到后怕玷污了自己的耳朵,赶忙到河边洗耳,故被称作洗耳翁。明朝时西安有个官员不满当时官场黑暗,便辞官归里,修建了许隐士庙,告诫后人不要再做官。清代,不少关中学派的名人以不做官为荣,纷纷到此参拜,庙中香火甚旺。此庙匾额中“洗耳翁祠”四个字就是明末清初的关中大儒李颙所书。葛慧记得,解放后许士庙庙宇倒塌,但门楼尚在,后王家巷拓宽改修成莲湖路时彻底拆除。

许士庙旧址成为小学堂

雷惠珍老人记得,自从她住在许士庙街起,街北头的庙宇已经成了小学所在地。清末废科举后,各地纷纷建立起新式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许士庙街设立了初等小学堂,文献中没有记载这座小学堂的位置,不过,葛慧认为,这座学堂很有可能在许士庙中,因为清末短时间兴办了很多学堂,大多是改庙宇为教室。文献记载,民国时许士庙就是学校所在,1931年,改庙中原私立学堂为西安市第六区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改为市立第六区第一完全小学,1951年下半年改为西安市许士庙街小学,由西安市教育局接管,1972年改为莲湖区莲湖路第一小学,1980年归陕西省教育厅直属,定名为陕西省西安小学。《陕西教育年鉴》中记载,该校在成立初期利用原许士庙庙堂为校址,面积不足两亩,共有殿廊房十间,学生数十名。改为国民学校后,虽陆续修建了五个大小不一的简易教室,操场还是利用庙堂院庭和莲湖公园西北角树林空地供学生活动。

雷惠珍说:“这一带很多孩子都曾在许士庙街小学读书,我的孙子孙女曾就在里面上学。1959年修建莲湖路时,许士庙街小学的南半部被拆掉,后来学校改名为陕西省西安小学,地址又向东移,现在是莲湖路91号。”

邻近莲花池居民家井水很甜

除了许由庙和小学,许士庙街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要属街东的莲花池了。明初,朱元璋次子朱樉在西安为秦王,依据这里低洼地势引水成池,广种莲花,取名为“莲花池”。1916年,这里辟为公园,称“莲湖公园”,可谓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公园。雷惠珍老人说:“过去莲湖公园只有东门和西门,没有北门。许士庙街上的公园西门几十年一直是老样子,门口的石狮子、老槐树,都是过去留下来的。”

因为有莲花池,许士庙街的井水很甘甜。雷惠珍回忆,许士庙街街东住户家中的水井都是甜水,过去还有水渠从这里经过。地名专家葛慧说,明代建通济渠,引河水进西安城,通济渠水从西门进城后,过西大街、洒金桥,再到莲花池,许士庙街靠近莲花池,这里的地下水因渠水和池水的渗透,都很甘甜。

今西安许士庙街以西、教场门以北,还是清代陕西巡抚所属的抚标亲军(系绿营兵)的练兵场地,也是巡抚校阅士兵之地。戊戌变法之后,这里设抚标随营武备学堂,后又逐次更名为西安武备学堂、西安陆军中学堂等。民国时,该教场经常被各种军事单位或驻军所占用,并长期保留着一个大操场,其周围建有营房百余间。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步改为民居。

孙仁玉居住在许士庙街50号

雷惠珍还记得:“许士庙街西曾有一些比较好的四合院,街上有些人家比较富有,民国时据说住过好几位县长。”

西安易俗社创始人之一孙仁玉,就定居在许士庙街50号。71岁的孙永宽老人是孙仁玉之孙,他说:“爷爷本来住在后宰门,但他嫌后宰门太嘈杂,于是便在许士庙街购置了一院房产,这所房子的后院就连着莲花池。从1925年起,直到1934年他去世,爷爷都住在许士庙街。解放后修建莲湖路时,老宅被拆除。”孙仁玉一生无意为官,潜心教育,先后执教于陕西宏道高等学堂、临潼横渠学堂、陕西省第一中学、陕西省女子师范、陕西省第三中学,桃李遍及陕甘两省。他最为老西安所熟知的,就是和李桐轩等人创建了陕西易俗社,并担任社长、编辑主任等职,经他手中所编著的戏曲剧本多达177个,在西安的梨园界成为佳话。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的机关刊物《西北》周刊的公开社址就在许士庙街。《西北》创立于1937~1938年,1938年1月21日刊发第一期,其刊名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主编是当时的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西北》是16开版本的周刊,发行历时两年,出刊50期,发行数量曾达到6000份,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它宣传抗日救亡,对于动员、团结抗日力量,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1940年4月,在国内外局势紧张的情况下,《西北》出版了第四十九、五十期合刊,并经中央批准正式停刊。

当时虽然是国共合作时期,但中共陕西省委仍然处于地下工作状态,而公开出版的《西北》则由已经暴露共产党员身份,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李初梨,和曾在高校任教的徐彬如二人,分别挂名为《西北》的“编辑人”和“发行人”。所以,当时“西北社”的牌子就挂在李初梨和徐彬如居住的许士庙街15号。据文献记载,1948年发行的《长青周报》,也在许士庙街。

很多人与“第一高楼”合影

从过去到现在,许士庙街一直是居民区。56岁的老住户吴燕琴女士说:“我家最早住的是土坯平房,每逢雨天就漏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士庙街的老平房逐渐拆迁改造,最早拆掉的就是街西南头的房子,这片老房拆除后,在这里建起了西安市第一座高层建筑。”

莲湖路第二社区主任田淑利告诉记者:“因为这一带是传统的居民区,人口密集,很多居住在平房的老户,都是一户人家住一个小单间,所以街道改造时,市上就决定在此建几座高层的居民楼。”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有3座16层的居民住宅楼在许士庙街西落成,其中1986年许士庙街2号的高楼最早建成,成为西安市第一座高层建筑。

吴燕琴是2号大楼的第一批住户,从1986年一直住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她说:“那时候我们这栋楼可有名了,报纸广播都在报道,轰动一时,很多外地人到西安来,都要到许士庙街来看一看这座高楼,并和这座高楼合影。我们楼上的老户经常开玩笑,说这座楼以后可能就是文物了。”

2010年,莲湖区对许士庙街面景观进行了提升,对居民楼进行了统一的外立面装修,并拓宽街道,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现在,许士庙街街东有莲湖公园,街西有陕西省能源技术服务中心(陕西省节能监测中心),除此之外都是居民小区和住家户。

许士庙街老37号是一个会馆

雷惠珍老人解放初曾居住在许士庙街老37号,她还记得这个四合院建得很好,正房是二层楼。她说:“我住进37号院时还很年轻,当时听老人们说,这座院子曾是一座会馆,好像是山西会馆。解放后这个院子收归国有,很多人家搬进来居住,这里成了大杂院,住了有七八户人家。我与另一户人家住在一大间,中间用花格子门板隔开,为了不相互影响,在格子门上糊上报纸,把两家隔开。我们一家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虽然老院早就拆除了,不过,我的一代身份证上的住址还写着许士庙街37号,也算是个纪念吧。”

前几年还能看到有人用扁担挑水

58岁的李先生出生在许士庙街西的校场巷(南口连着校场门的死胡同,上世纪八十年代街道改造时消失),在他记忆中,这一带居住的大多是城市平民。“过去的许士庙街很窄,街边上修有排水的小水渠,后来经过几次改造,才形成现在的模样。”李先生说,“解放后,街上通了自来水,水龙头就在街中段,住户们都要在这里用水。那时候供水定时,水龙头平时上着锁,每到供水的时候,大家都挑着扁担来担水。后来很多住户住进楼房,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但是住在平房的人们还在使用公共水龙头。前些年街面改造时,自来水接到了各家各户,街中的公用龙头被拆除。”

许士庙街南口过去还有一个小庙,后来建成了一户人家的住宅,庙名李先生已不记得了,不过,“很早时这里曾有一个杂货铺,卖些日用品。”李先生说。

地理链接

马神庙巷:即今劳武巷。南起校场门,北到莲湖路,西至洒金桥,成倒“丁”字形。明代因巷内有马神庙而得名,巷中有明代“常平仓”,清为“广备仓”。1966年改为现名。

莲寿坊:古莲寿坊为明清养老院所在地,位于劳武巷、洒金桥之间,建莲湖路时拆除。后来也指其中的居民小区。

郭签士巷:即今光明巷。南起庙后街,北至校场门,相传明代因巷内居住郭姓佥事官而得名。1966年改为现名。

老关庙什字:指现在西北三路和洒金桥的衔接处,莲湖路从东向西通过,形成什字,因什字西北侧原有关帝庙得名,俗称为老爷庙,过去坊间泛称这一代为老关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