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題記---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 《通志》卷二十五 鄭樵著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王敦

永昌元年,也就是公元322年,王敦在武昌舉兵興亂,其小弟沈充在吳興也打出旗號起兵響應,王敦以“清君側”的名義進逼健康,列數了劉隗的十大罪狀,向司馬睿表示只要殺了劉隗,便可撤軍。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王敦之亂進兵路線

緊接著,王敦叛軍的攻勢便勢如迫竹,一路攻入了東晉的政治中心,健康,隨即劉隗逃亡到了後趙,孤家寡人的司馬睿不得不向王敦妥協,先是大赦天下,令君臣到石頭城拜見王敦,後又宣佈王敦無罪,並許以高官,封為丞相,節制天下兵馬!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晉元帝司馬睿

第一回合,司馬睿敗!

此時的東晉,權柄己盡數落入王敦以及背後的琅琊王家手中。

公元前322年,權力場上失意的晉元帝司馬睿憤恨而逝,其子司馬紹繼承大位。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司馬紹

太寧二年,王敦再次興兵作亂,欲廢掉皇帝司馬紹自立簒位。

不久,王敦患病,加之戰事不利,身死兵敗。


具體分析

王敦第一次叛亂,誘因就是司馬睿任用劉隗、 刁協等人,猜忌王導,使其疏離了權力中心,背後則是門閥與皇權的博弈,而兩次響應王敦起兵的沈充屬於吳興沈家,位高卻不顯, 王導明面上站在了司馬睿這邊,實則兩不相幫,兩頭下注,在那個年代,家族的利益遠比什麼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要高。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門閥制度

皇權和門閥的權力實質上是根本對立的,有人肯定就會問,既然兩者有著根本性的矛盾,那麼他們共存的平衡點是什麼?,用現在政治上的行話來說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天下本如此,人和人之間都是合作大於分歧,遑論由人操作的政治,中國近千年的政治格局便是如此,一把手皇權和二把手相權永遠是合作,制約共存。


而王敦第二次叛亂失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南北士族並不是鐵板一塊,僑族來到南方,肯定會侵犯了南方門閥的權益,多虧王導的彌合,雙方才沒有將矛盾爆發出來,王家和沈家縱然有無上的權勢,但卻都又被南北士族看輕,並不能爭取所有人的支持,王敦第一次作亂成功得益於其突然性,和其他門閥的中立,而掌握國家權力的門閥持中立態度主要是因為琅琊王家也是門閥,皇帝不滿意這種皇權與門閥權力均衡的狀態,想要進一步,而第二次起兵失敗一來是因為家族內部的反對,二來是因為在南北士族的反對,三來西晉滅亡之時,大量北方難民流入北方,朝廷允許私人結堡招募北方流民自保,設置了流民帥一職,這些流民帥雖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放在兩方的戰略天平上,足以使得天平頃向一方,司馬紹正是得到了部分流民帥的支持,才得以勝出。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流民帥郗鑑

正如東晉鄧騫所說:

“劉大連雖乘權寵,非有害與天下也,大將軍以其私憾稱兵象魏,雖託討亂名,實失天下之望。”

野心家造反,十有八九是不成的!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裡,皇權都是有壟斷性、排他性的,

為什麼會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呢?

皇權在門閥的面前,為什麼如此軟弱無力?

門閥制度是什麼?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王與馬共天下

在東漢時期,政府選撥人才以

察舉制徵辟制為主,這兩種制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面向多種群體,人人都有機會,並不被一類人壟斷,世家和寒門子弟皆可,到了東漢末年,皇帝昏饋,寵信宦官,黨錮之禍爆發,外戚和皇帝的近侍爆發了極大的矛盾,導致國家動盪,中央權威不再,政治秩序崩壞。

由此,國家分裂,三個地方割據政權魏,蜀,吳輪番登上政治舞臺,其中以魏國國力最為強盛。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三國鼎立

魏國的國策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當權時施行的,由尚書陳群提出的一項人才選撥制度。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曹丕

九品中正制對人才的選撥是這麼規定的,各州郡推選一名尚且在職,俱有名望的大中正,再由大中正產生一名小中正,中央發登記表,把人才登記分類,分九等,表上不止有人的姓名,另有籍貫、年齡、門第、評價,中央相關部門根據此表任免官員,此表最重要的便是人才的等級和品評,而品評又分三部分,家世(是否世家),品德才能(簿狀),由此產生品第(等級),部分考察實則類似察舉制,而察舉制又有多個途徑,比如所謂的鄉舉裡選,孝廉察舉,只不過相比起來更體系化。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265年,司馬家族的司馬炎奪了曹魏孤兒寡母的江山,建立西晉,承襲魏制。

到了這個時候,國家的基本權力已經落在了世家大族,也就是門閥的手中,寒門再無出頭之人。

就此,門閥制度延徙了近四百年,國家權力基本被這些家族壟斷,稱得上流水的皇帝,鐵打的世家。


佔田令

曹魏時期的屯田制因為戰爭的關係,到了西晉,被廢除,政府轉而頒佈了佔田制,使世家的土地兼併合法化,鞏固了士族的經濟特權,使士族在地方上的影響一步加強。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土地制度

就此,門閥制度下的世家大族編織了一張以政治、權力、身份為三位一體的大網。

衰亡

對於門閥制度的衰弱和消亡,有一個說法是由於隋朝發明並小範圍應用了科舉制,打破了這種三位一體的壟斷,到了武后當政時期,又籍此任用了一大批寒門,打擊了關中的貴族,可以說成就門閥制度的,是九品中正制和佔田制,毀滅門閥制度的,又是另外一種選撥人才的機制。

事實上,這個滅亡的時間節點一定程度上是錯誤,很多數據表明,直到唐朝滅亡,政治權力大部分還掌握在世族的手中。

在隋唐,身份和政治上的壟斷被打破,商業和土地制度,軍事制度,地方民政制度的變遷又打破了門閥對於經濟的壟斷,三位一體的體系不再嚴密,加之唐末,五代十國的農民階級戰爭,在肉體上消滅了大部分世族,這才使得門閥制度消亡在歷史長河中。

王敦叛亂;高不可攀的門第閥閱:淺析門閥制度的興亡得失

參考文獻:《通志》《晉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制度》《文獻通考》、《潛夫論》《資治通鑑》《後漢書》《中國曆代政治的得與失》《通鑑紀事本末》《太平廣記》《中古社會史論》《他者眼中的士形象》《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