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25篇文章)

之所以现在这个系列更新的慢,主要原因是难写,确实难,所以更新会慢一些,勿怪。

前面我们讲到嘉靖帝通过跟杨金水的对话,可以得出,浙江贪污案胡宗宪并没有参与,他排除在外。杨金水一个人顶了宫里的罪,所以吕芳也没罪,自然,嘉靖帝就没事,故杨金水也被嘉靖帝暗中保护了起来。

杨金水这条线暂时没事了,那么海瑞这条线却疑点重重,嘉靖帝为什么明明看过了供词,为什么又当着严嵩和徐阶的面讲自己没看过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25期: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一、

我们再分析一下这次杨金水进京,朝廷各派势力的表现:

首先是裕王这边,裕王得知杨金水被押解进京的消息后,竟然穿上了朝服,面对李妃的质疑,裕王的回答是:

“父皇不准今天会招我们进京。”

可惜他多想了,李妃也断定这个时候嘉靖帝不会把裕王牵扯进来,自然不会招他进宫,实际上确实如此。

让裕王这么激动的是什么呢?

就是眼下倒严的大好时机,杨金水被押进京了,浙江再审郑泌昌和何茂才的供词也到京了。按照之前张居正的做法,他们认为给赵贞吉写的信应该起作用,这份供词必然能作为扳倒严党的强有力武器。

高拱和张居正被叫到裕王府之后,表面上他们是在谈《朱子语类》,实际上还是在谈当前的形势:

“你们说,杨金水这次拿了,尚衣监、巾帽局、针工局也拿了好些恶奴,父皇是不是要彻底清除奸党了?”

而这一切的根基就在于,浙江送上来的供词是不是还是上次那一份,如果是,那么严党既可以倒,当然,这仅仅是裕王这一伙的一厢情愿罢了。

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二、

嘉靖帝在干嘛呢?

其实就是在了解实情,他要搞明白浙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他看到海瑞送过来的供词的时候,他是疑惑的,为什么疑惑?

就是因为供词的烤漆只有一个人的印章,上面写着:

“淳安县署海瑞。”

嘉靖帝的眼线遍布全国,尤其是对几位重量级大臣的监视,再加上这种特殊时期,他已然知道徐阶见张居正,严嵩见严世蕃的事。

由于陈洪已经如实汇报了嘉靖帝,司礼监这次给浙江的急递内容,嘉靖帝是默许的。也就是说,他也希望,赵贞吉能以大局为重,供词中不能牵扯到胡宗宪,不能牵扯到皇上。

如果赵贞吉如实做了,那么这份供词必然要有赵贞吉的签字和封印,显然,并没有!

也就是说,这份供词仅仅代表海瑞的意见,这就让嘉靖帝疑惑万分,他要打开来看,但是他又不确定里面有什么。万一里面是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东西,怎么办?

对于嘉靖帝来讲,也适用于杨金水讲的那句话:

“有些事不上称也就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嘉靖帝作为大明朝的最终决策者,一旦看了供词,必然要拿主意,而他又是正义的化身。也就是说,供词中涉及到的任何罪犯,他都要处理,不然的话,整个大明的根基就出了问题。所以不要觉得皇上就可以为所欲为,他也得遵从《大明律法》。

这也是为什么整个浙江贪污案,很多官员都是不敢上纲上线,很多话都不敢明着说,道理就在这里。你会发现,大家怕激怒嘉靖帝,说到底还是因为嘉靖帝不是昏君,不会凌驾于法律之上,不然的话,所有的倒严策略都是徒劳。

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三、

所以嘉靖帝要看供词,又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看了供词,这样他才有回旋的余地。

看完了供词,嘉靖帝是愤怒的,他愤怒的不在于浙江贪污案本身,而在于海瑞的不顾大局。但是冷静下来后,他还需要确定这份供词是海瑞一人所为,还是受赵贞吉,甚至裕王指使?

所以,他才问押送杨金水的两个锦衣卫:

“一个案子,为什么当时赵贞吉谭纶送来的是一份供词,海瑞王用汲送来的又是另一份供词?”

锦衣卫回答便是赵贞吉审的郑泌昌,海瑞审的何茂才,本来赵贞吉不想把海瑞的供词交上来,可惜海瑞搬出了《大明律》,钦犯的供词一个字都不能改,改了就是欺君。由于这份供词影响面大,两个锦衣卫决定不送内阁,直接送了司礼监,没想还是被打回去重审了。

嘉靖帝随后又问:

“重审的时候,为什么赵贞吉不审,谭纶不审,你们也不看着,还是让那个海瑞重审?”

两个锦衣卫就回答说不在场,已经押杨金水进京了,实际上即使他们在场,也会避嫌的,毕竟留下的锦衣卫确实避嫌了。

至此,加上前面杨金水的供述,再加上海瑞的这份供词,嘉靖帝完全搞明白了浙江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也就是说,浙江贪污案、毁堤淹田案、通倭案牵扯到了郑泌昌、何茂才、胡宗宪、严世蕃,宫里这边实际上也牵扯到了尚衣监、巾帽局、针工局的主管,以及吕芳,不过吕芳这里杨金水一个人全担了。

当然嘉靖帝并没有定杨金水的罪:

“其实他的差使当得还不错,有些事也不能全怪他。”

嘉靖帝也明白,杨金水也是以大局为重才变疯,但此时,并不是倒严的最佳时机,清流也罢,海瑞也罢,好像都准备好了,但嘉靖帝并没有准备好。

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四、

由此,嘉靖帝已经打定了主意,在他闭关的这十五天,一直没有停止对严党和清流的观察。对这两派人员也进行了考核,考核的结果,是不太满意的,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清流目前的实干派是赵贞吉,他是顾全大局的,也尽力维护嘉靖帝的脸面,只是这个海瑞太过强大,他镇不住。严党目前的实干派是胡宗宪,他也是顾全大局的,赢得了抗倭战争的第八次胜利,能不能全剿倭寇,尚不得知。

但是清流派现在真的能代替严党吗?

并不行,赵贞吉连海瑞都搞不定,更搞不来钱,更重要的是抗倭的最后一战还没有打,更不能此时倒严,影响到胡宗宪的战局。

而当初吕芳去见严嵩和徐阶,为什么嘉靖帝愤怒,除去之前分析的原因之外,还得加上一点,这是嘉靖帝故意的。目的就是给严嵩和徐阶看,吕芳并不能代表皇上,是他瞒着皇上去见的,所以受到的处罚,为什么这么做?

就在于嘉靖帝后来对吕芳讲的那句话:

“两个大学士,太祖实录他们不知已经读了多少遍,都烂熟在肚子里了。端起酒杯的时候,他们早就想起了太祖那两句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嘉靖帝必须表现出,他并没有动徐阶或者严嵩的念头,你们还是你们,后来嘉靖帝召见严嵩和徐阶就说了:

“俗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在朕这里,人也是旧的好,衣也是旧的好,用久了就舍不得。”

这其实是嘉靖帝对时局的把握,他看出清流派暂时不具备取代严党的条件,自然也就为维持固有的平衡,以待观察。

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五、

也就是说,嘉靖帝考虑的还是大局:

“倭寇在东南闹,鞑靼在北边闹,国库又是空的……毁堤淹田,私放倭寇,贪墨国帑民财,都翻出来了!有辜的无辜的牵涉那么多人,你叫朕这个时候拔出了白刃杀谁是好?”

毁堤淹田毕竟是胡宗宪结的案,其实也算是无辜的,但是拿掉了他,东南咋办?

严世蕃确实该死,可是拿掉了他,国库咋办?真的靠赵贞吉继续推行改稻为桑吗?当然不行,每个人都看出改稻为桑就是一步死棋,弄不来钱了,就是没人捅破,最后还是严嵩自己捅破的:

“改稻为桑所用非人,江南织造局今年五十万匹丝绸万难织成,前方军需,各部开支均已告竭。”

而嘉靖帝是用小刀小心翼翼割开的海瑞供词,看完后,又小心翼翼地封上了,并且拿给严嵩和徐阶看,确定没有开封后,一把火烧掉了。

其目的就是安抚严嵩的心,告诉他,皇上还是信任严嵩的,这个案子就到郑泌昌和何茂才为止吧。

而严嵩果然心领神会,明白朝廷目前最大的危机不是严党把持朝政,而是国库空虚:

“臣奏请鄢懋卿南下巡盐,清厘盐税,充作国用。”

这才是嘉靖帝希望看到的结局,关键时刻还必须靠严党弄钱啊,自然马上准奏。

可是严嵩也不是好惹的,明白整个清流派都不值得一战,唯独那个海瑞是自己最大的威胁,立马反咬一口:

“臣闻报有走私刁民名齐大柱者曾有通倭之嫌,不知何人所派先今潜入军营,就在胡宗宪身边。”

大明王朝:海瑞提供的最终证词,为什么嘉靖帝看完却一把火烧掉?

​这还用说吗,自然是海瑞救过的齐大柱,又是海瑞推荐进了胡宗宪兵营,严嵩此举可谓阴险。嘉靖帝当然知道怎么回事,可惜此时急需用钱,也就答应了严嵩的请求,让徐阶去查处齐大柱。

由此可见,为了钱,嘉靖帝也可以不顾小民死活的,就像吕芳讲的那样,一两个县的人民算什么,皇上心中装的可是九州四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