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黴素——這個隱形殺手有點毒

根據肝癌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麴黴毒素、長期飲酒、藻類毒素汙染的水源、遺傳因素和一些化學致癌物質等和肝癌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在我國,黃麴黴毒素與慢性病毒性肝炎都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病的主要病因。

1:什麼是黃麴黴素?

1960年黃麴黴素第一次被發現,事件起因是英國有10萬隻火雞死於一種從未見過的疾病,之後部分鴨子也被波及。追查原因後,發現問題在於飼料。這些死亡的火雞和鴨子之前是用花生餅進行飼養,而花生餅就是花生榨油之後剩下的殘渣,富含蛋白質,是很好的禽畜飼料。但是這富含營養的飼料為何會致死呢?之後科學家在花生餅中找到一種真菌產生的毒素,它被命名為“aflatoxin ”,也就是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AFT)是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等某些菌株產生的毒素。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一類天然存在的致癌物。黃麴黴素毒性極強,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 壞性極強。有數據表示,黃麴黴毒素攝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攝入20毫 克就能致命。

2:黃麴黴素——誘發肝癌的“罪魁禍首”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和接觸濃度高的膳食黃麴黴毒素對肝癌來說是兩個主要的誘發因素。環境接觸黃麴黴毒素的致癌作用增加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患肝癌的危險。在已知的黃麴黴毒素中,B1型的黃麴黴素(AFB1)是一種很強的肝毒素和肝致癌劑,肝臟被認為是黃麴黴毒素首要的目標。AFB1可引起細胞錯誤地修復DNA,導致嚴重的DNA誘變,還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從而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最終導致肝脂質過度積聚、肝臟腫大、膽管上皮增生、壞疽和肝癌。除了高濃度黃麴黴素,慢性乙型肝炎也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原因。而有研究表明,在感染乙肝病毒(HBV)的情況下,黃麴黴毒素引起肝癌的效力會顯著增強。因為HBV蛋白會影響宿主DNA修復系統和藥物代謝酶系統,抑制 受損 DNA 的修復,因此 AFB1 及其代謝產物一旦攻擊 DNA ,受損的 DNA累積造成肝癌發生率可能增加。

3:黃麴黴素如何防?

日常生活中,農副產品較易感染產黃麴黴毒素的黴菌。比如發黴變質的花生、玉米、小麥,變質的大米、發苦的堅果、小作坊自榨油、久泡的木耳、未經清洗的砧板等等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觸黃麴黴毒素。普通的消毒方式高溫(100度沸水5 分鐘)是無法消滅黃麴黴素的。為減少接觸黃麴黴毒素,建議:

1. 仔細檢查日常食用的全穀物和堅果中是否有黴變,並丟棄任何看起來發黴、變色或萎縮的東西。

1.仔細檢查日常食用的全穀物和堅果中是否有黴變,並丟棄任何看起來發黴、變色或萎縮的東西。

2.儘量不要囤積食物,購買新鮮且未經長期運輸的穀物和堅果;如果發現包裝不清潔、已破損的不要買;購買堅果應儘量選擇小包裝。

3.儘量從正規渠道購買生產日期較近的食用油及米麵等農副產品。

4.勤洗手。除了食物,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有可能汙染有黃麴黴毒素,勤洗手是遠離毒素最基本的做法。

5.吃堅果儘量不要用嘴破殼。用手或工具剝,壞的不要吃,儘量減少黃麴黴的汙染。

6.木質砧板、筷子等清洗後放置於通風處,最好定期更換新用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