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戰初期勢如破竹,為什麼沒打了2年情況就急轉直下?

冷雨夜宵


日本偷襲珍珠港取得巨大成功。美國太平洋艦隊除了航母外,其餘的戰列艦、重巡洋艦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隨後,日軍入侵東南亞,襲擊斯里蘭卡,殲滅了英國遠東艦隊的主力。在廣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日本海軍獲得了制海權。

在日軍突然襲擊下,美英空軍也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制空權也落入日軍手中。在隨後不到半年時間內,日本陸軍橫衝直撞,節節勝利,侵佔了大片區域。



然而,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由於日軍南雲忠一指揮失誤,或者說美軍運氣太好,美軍轟炸機竟然鬼使神差地炸燬了日軍四艘大型航母,一舉遏制了日軍的戰略攻勢。

日軍海軍雖然在珊瑚海、中途島遭受損失,但是美軍也在此二戰中損失兩艘航母。由於在珍珠港損失巨大,這時候日本聯合艦隊對美太平洋艦隊具有優勢。然而,由於在中途島的慘敗,日本聯合艦隊之後的行動有點保守,不像前期那樣積極去尋找美太平洋艦隊決戰。反而錯誤的與美軍在瓜島展開了消耗戰。

在1942年8月開始的長達半年多的瓜島爭奪戰中,日軍損失慘重,最終不得不撤出瓜島。而在瓜島及其他地區的爭奪戰中,日軍雖然將美、英、荷、澳的主力艦大量擊沉,但是自己也損失了許多主力艦艇。大量訓練有素的海軍航空兵飛行員損失殆盡。

由於美軍主力艦艇也損失慘重,特別是美軍航母也幾乎損失殆盡,僅僅剩下一艘企業號航母可堪上陣,於是,雙方在太平洋戰場沉寂了一段時間。

這個時候,美國巨大的工業實力開始顯現優勢。

美軍的飛機成百上千架地製造出來,美國的軍艦像下餃子一樣下水。以大型艦隊航母為例比較一下日美兩國:

美國的埃塞克斯級由於設計簡潔明瞭,在施工中大量採取了標準化建造,首艦從1941年11月開始建造,至1943年年中服役只用了一年半時間。同型的後續艦一般用時16個月,甚至有幾艘14個月即完工。



至戰爭結束,美軍共建成服役16艘3萬噸級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另有8艘戰後不久完工,8艘取消。還有3艘6萬噸級的中途島級航母接近完工。

反觀日本,日本的大風號從1941年開工至1944年服役用時三年,而且日本只完工了3萬噸級的大風號一艘,2.4萬噸級的雲龍級3艘。

在改裝商船建成護航航母方面,美國更是像瘋了一樣幾乎一週下水一艘。雖然這些護航航母航母一般只能帶幾架至多十幾架飛機,但是架不住多,群毆的力量還是蠻大的。至日本投降,美國共下水了170多艘艦隊航母和護航航母。



航母只是一個縮影,在其他的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潛艇及各型輔助艦艇方面,在轟炸機、戰鬥機的生產方面,在各型輕重武器的生產方面,在飛行員的培養方面等等,美國都佔有壓倒性優勢。

隨著美國轉入戰時體制,在一年到一年半的生產週期後,美軍各種裝備開始列裝部隊。1944年後,優勢越來越明顯。

建好還未來得及使用的軍艦,停在港口,但是日本投降了



隨著美軍優勢的增強,日本的海上運輸線被切斷。日本大量戰略物資難以運回日本,再加上美軍飛機的轟炸,日本國內的軍工生產更加艱難。損失的軍艦、飛機難以補充,而美軍的軍艦、飛機越打越多,這樣前方戰爭消耗和後方軍工陷入惡性循環。日本軍國主義也走到了盡頭。


我淡如菊


這個沒有什麼意外的,早在開戰之前,日本人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山本五十六就曾經說過,只能可以保證6~12個月的優勢,在此之後就無法保證。

日本所具備的優勢實際上長期積累的成果,日本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支撐自己的實力,沒有那個戰爭潛力,應該說戰爭潛力發揮早已出,佔領東南亞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實際上消耗了日本的大量兵力、裝備等等,在戰爭早期,日本經過精心準備確實取得勝利,但在鞏固和擴大戰果方面卻遇到了難題,沒有能力再組織這樣的進攻行動了。

簡單一點說就是日本的國力相差太大了,不具備發動一場世界大戰的資格,只能說在,早期的勝利是依靠於積累,很快就消耗的完,後期力量補充不上來,只能轉勝為敗。


麥田軍事觀察


為了和美軍開戰的問題,日本的當時的首相近衛文麿,曾經兩次找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諮詢。山本五十六的回答基本都是一樣的。

1940年,山本五十六說,“如果非打不可的話,在開始的半年或一年中,可以奮戰一番,並有信心爭取打勝。戰爭如果持續下去,以至拖到二年三年,那我就毫無辦法了。”

1941年,山本五十六說,“如果說非讓我打不可的話,那我就盡力闖它一年到一年半看,但時間再長,我就毫無把握了。”

這些回答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日本海軍在戰爭初期可以對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一戰,但是,如果戰爭時間延長的話,日本海軍必敗。但是,日本內閣只是採納了山本五十六的初期必勝的理念,採取了賭博的方式,把日本拉入了失敗的深淵。

山本五十六之所以會說這樣的話,做出這樣的判斷,主要來自他對自己艦隊的認知,還有他在美國任職時,對美國的考察。他深知,美國和日本的實力差距,深知日本是不可能與美國長期對抗的。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通過偷襲珍珠港,獲得了戰爭初期的勝利,並藉此,席捲東南亞,瘋狂一時。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日本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沒有戰時轉換的環節。而美國在開戰的時候,還處於和平時期,在軍事上處於劣勢。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已經在中國戰場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在戰爭中,它取得了實戰經驗,並擁有了一支由戰爭老兵組成的精銳軍隊,戰鬥力極強。

而且,日本的國內生活、工業都一直處在戰爭運轉狀態,完全適應戰爭的需要。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日本的影響不大。

而相對於日本,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不再有過戰爭。完全處於一種和平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軍隊無論是在實戰經驗、訓練、士氣等方面,還是在裝備、技戰術上,都不如日本。

而美國的國內機制還是和平狀態,要把它轉到戰爭軌道上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訓練新的軍隊,補充新的武器裝備,這都需要時間。而且,美國還有歐洲戰區需要兼顧。

這樣一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總實力是美國海軍百分之七十的日本聯合艦隊,其實力反而超過了美太平洋艦隊。這是日本海軍在戰爭初期取勝的最大的原因。

2、戰術上的創新,在戰爭初期發揮了威力。

日本聯合艦隊在山本五十六的帶領下,開始了在航空母艦應用方面的探索。在大炮鉅艦主義還在流行的情況下,已經開始把航空母艦的作用,從護航轉向攻擊的方向上。

在山本五十六的倡導下,日本的航空母艦戰隊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有攻擊性的戰隊。他以此為基礎,空襲了珍珠港,摧毀了以戰列艦為主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使得美太平洋艦隊在半年多時間不能動彈,給了日本在南洋的行動自由。

但是,好景不長。正如山本五十六所預料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經濟開始走上戰爭軌道。美國強大的國力開始發揮他的作用。大批的武器裝備,大批的軍隊開始補充進美國陸海軍。隨著日本的消耗,此消彼長,美國開始漸漸佔了上風。

以海軍為例,在開戰之初,美日的實力對比如下(單位千噸):

日本 美國 英國

戰列艦 357 534 433

航空母艦 178 135 161

巡洋艦 299 329 471

驅逐艦 154 237 268

潛艇 107 117 55

合計 1095 1352 1388

而海戰的主戰武器航空母艦,日本更是強過對方,開戰的時候,日本擁有航空母艦8艘,美國6艘,英國7艘,日本還擁有著名的零式戰鬥機,飛行員的訓練和實戰經驗日本更是技高一籌。

但是,在戰爭中,美國的戰爭機器運轉起來後,日本就無法和美國相比了。在造艦方面,可以看下錶,(單位艘)

航空母艦 護航航空母艦 戰列艦 重巡洋艦 輕巡洋艦

日本 7 7 2 0 6

美國 26 110 8 15 32

僅僅從這一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到,日本根本就沒有取勝的可能。日本能夠打沉一艘美國的軍艦,可是馬上會有美國幾艘、幾十艘軍艦補充進來。

最終,美國靠著強大的實力,壓垮了日本。日本最終被迫投降,宣告了失敗。

我是歷史笑春風,喜交往,愛朋友,希望能夠和大家共享歷史的樂趣。歡迎您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


歷史笑春風


經過初期的攻勢作戰,日軍的戰線已經延伸到驚人的長度,從地圖上來看,日軍的戰線呈現出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它的底部從緬甸延伸到千島群島,它的頂點位於埃利斯群島,指向東南方的斐濟和薩摩亞。這個巨大的突出部同時控制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這原本是一個戰略優勢,日軍可以發揮內線的優勢集中力量對付某一方向的進攻,但是實際情況卻並沒有如日軍所預想的那樣發展。



日軍的所謂內線優勢只有在敵人較為弱小隻能選擇突出部中的一側發動進攻的情況才能體現出巨大的戰略優勢。一旦敵人強大到足以從多個方向上施加威脅時,日軍的海上和空中力量不足以同時在多個戰場上展開激戰,而且還要守住漫長的外圍防線的其餘部分。也就是說日軍的擴張嚴重的超過了日軍的承受範圍,日軍的力量都分散在了這漫長的防線上,等到盟軍發起反攻時,日軍已經無法佔據兵力上的優勢,尤其是空軍力量的分散。所以日軍建立的“國防圈”反而讓日軍喪失了優勢,主動權落入了盟軍之手。


那麼日軍為何要將戰線如此的深入呢?按照日軍原本的計劃,之所以這麼深入西太平洋就是為了切斷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聯繫,即切斷美國和英國的聯繫,使得美國的兵力和物資無法運往澳大利亞和印度,至少運輸難度要大大增加。這樣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就被日軍分割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戰場,如此日軍就可以各個擊破。但是日軍最大的失誤就是切斷的不夠徹底,日軍沒能將澳大利亞東面的群島予以全部佔領,這裡是太平洋的船隊通往澳大利亞進入印度洋的中轉站,佔領這裡則意味著美國龐大的作戰物資無法進入澳大利亞和印度,印度洋方向將無法發起大規模的反攻,日軍這個突出部的右翼將大大安全,如此便能集中力量應付來自左翼西太平洋上美軍的威脅。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日軍所犯的一個巨大戰略失誤,那就是發起中途島戰役,這個中途島的作用非常有限,充其量是作為東面的一個警戒基地,當然,如果日軍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是夏威夷群島,那麼中途島就非常重要了,這裡將成為日軍的前進基地。但是如果日軍不發起中途島戰役,而是轉向西南太平洋上的那些群島,從而徹底切斷同樣印度洋的航線會不會更加具有戰略意義。

盟軍同時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上發起了強大的反攻,使得日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只能來回奔波應付,兵力上的分散使日軍在哪一方向上也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而盟軍的工業和資源又超過日本太多,隨著時間的延續,日軍在數量上的劣勢越來越大,自然也就失敗的越來越快了。


戰略論


應該是山本五十六和當時的日本首相近衛文磨說的,如果和美國開戰,聯合艦隊將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裡馳騁疆場,戰無不勝。但是以後••••••,山本就沒有繼續說下去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山本五十六做過日本駐美海軍武官,對於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除了上邊的一年半以外,還有一句,美國工廠的煙囪比日本的樹都多,這怎麼打仗?

舊日本海軍一直是在準備對美作戰,當然美國人也沒閒著,在美國製定的彩色計劃中的橙色計劃中,就是準備對日作戰。日本的計劃是利用太平洋的距離,在美國海軍長途跋涉開赴西太平洋的時候,在沿途不斷髮動騷擾攻擊,不斷消耗美國海軍的實力,等到美國海軍快到西太平洋的時候,在日本本土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出擊,再來一次對馬海戰。後來這個計劃被簡化稱為九段擊,但是沒有那麼簡單,而且比較複雜的。

而美軍的計劃則是針鋒相對,美海軍計劃一旦美日開戰,首先要守住一些從美國西海岸到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作為前進基地,包括菲律賓,關島等地區,美國海軍從夏威夷出發在沿途這些基地的掩護下,到達菲律賓以後,在對日作戰。

而後來的戰爭過程大體上還是按照美軍的設計計劃進行的,不過戰爭的規模遠遠超過了當年的計劃。



日本的兩個王牌飛行員,左邊的是板井三郎,右邊的是西澤廣義。在板井三郎的回憶錄裡邊,介紹了當時他們受到的嚴格訓練,並且也提到在戰前被淘汰的日軍飛行員中,其實雖然沒有他們那麼強,但是要比戰爭中補充上來的那些飛行員要好得多。


日本的零戰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稱雄一時,前幾年,日本還有一部電影叫永遠的零。

舊日本海軍在確定了主要的敵人和作戰模式以後,就開始全力備戰,在通過超強度的訓練後,日軍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而且這支艦隊的的水兵素質極高,特別是日軍的海軍航空兵,可以說是當時超一流的海軍航空兵,在當時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航空兵。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包括後來日本陸軍航空兵擊沉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後,海戰空戰化已經成為了現實,在以後的海戰中,海戰的主要力量已經從戰列艦變成了航空母艦,而航空母艦的戰鬥力來源就是飛機,組成飛機的戰鬥力有兩個要素一個是飛機,還有就是飛行員。在二戰初期,這兩個方面,日本都佔有優勢,當時日本海航的零戰和陸航的中島戰鬥機對盟國在亞洲的戰鬥機都有優勢,而日本當時的飛行員更是超一流的。




在美軍的新式飛機諸如海盜還有惡婦投入使用以後,日軍在飛機性能上的優勢變成了劣勢,但是憑藉著飛行員的優秀,零式和惡婦還有海盜都是能夠一戰的。
但是日軍的這些優秀飛行員經過珊瑚海,中途島,瓜島幾場大的海戰中的消耗,到了瓜島戰役後期就已經被消耗殆盡了。


美國的航母下餃子。雖說是護航航母居多,但是30多艘埃塞克斯級重型艦隊航母無論是質還是量都要超過日本航母。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全力轉入戰爭狀態,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這期間中途島,瓜島幾場戰役美軍也是打的十分艱難,好在這些戰役的規模不大,這樣就為美國進入戰爭狀態贏得了時間,當美國完全轉入戰爭狀態以後,巨大的生產能力開始轉化為戰場上的優勢。




下邊的是P-38閃電,就是P-38後來要了山本五十六的命,除了飛機,美國的飛行員受到的訓練要比日本新飛行員嚴格的多,受訓時間長達一年七個月,這些飛行員可能不如開始那些超一流的日本飛行員,但是要比後來日本補充的飛行員要強得多。

但是日本海軍準備的是一場短期戰爭,無論是偷襲珍珠港還是佔領東南亞,最終都是希望能夠迫使美國承認日本的勢力範圍,從而結束戰爭,為了這個目的,日本幾乎是把所有的精兵集中在一線,包括那些超一流的飛行員。但是在戰爭的時間拖長以後,這種精兵主義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一方面是這些精兵的不斷損失,還有就是日本培訓新飛行員無論是質還是量都無法和美國相比,而且美國的新式飛機投入使用以後,使美國方面無論在飛行員的水平還是飛機的性能都超過了日本,而日本則是正好相反,而當美國在航空兵力佔有優勢以後,太平洋海戰的局勢就向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了。而這個時間差不多就是2年的時間。


有痰


看問題要踩到點上,這“兩年”正是美軍大型航空母艦的製造週期,以及舉國經濟轉入戰時體制所需要的時間。以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主力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為例,原計劃的建造數量高達32艘,每艘製造週期正是20到24個月,由於實現了製造工藝改良和鋼板、設備和艦載武器的標準化,其中幾艘只用了14到16個月就下水了,美軍至此才有奪回水面優勢的可能。



(尼米茲將軍)

太平洋戰爭是現代海戰的“開山”之戰,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的廣泛應用,取代了一戰時期的鉅艦大炮戰術指導思想。在1941年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只有七艘大型“艦隊航母”,其中還有兩艘在大西洋水域。繼珍珠港的戰列艦損失慘重後,在1942年的歷次海戰中,胡蜂號、列剋星敦號、大黃蜂號和約克城號等航母相繼戰沉,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區只能取守勢。

哪怕是尼米茲贏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也不過是中止了日軍戰略進攻的主動權,想反攻還是硬件短缺,海軍大型軍艦的建造週期較長 ,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從1942年12月到1944年1月,八艘新型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編入太平洋艦隊,與企業號、薩拉託加號等一起組成若干特混艦隊,其他大中型艦艇也下餃子一般入役,日本人的好日子才算到頭了。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這還不算,美國製造的大批輕型和“護航航空母艦”也在此期間紛紛入役,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美軍的重型艦隊航母達到24艘、輕型航母10艘,而“護航航空母艦”多達147艘,它們當中的大部分是二戰爆發後開始建造的。同樣需要時間登場的還有主力艦載機,面對戰爭初期“零戰”的肆虐,美國人緊急研製的F6F“地獄貓”戰鬥機也是在1943年9月份列裝的。

到1943年年底,航母特混艦隊和艦載機能夠形成規模戰鬥力剛好是兩年,F6F戰機12272架的較高產量(其中兩年內製造了11000架),讓日軍飛行員“談貓色變”,使美國海軍成功奪回了海戰制空權。跨越1942和1943年的瓜島戰役,不能算是反攻的開始,只能算是序幕,因為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尚未完全恢復。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戰爭有它的特殊性,沒有制海和制空權在手,再強大的陸軍也毫無用武之地。而一旦美國的國防工業在必要的時間內充分動員起來,則美國綜合國力對日本的巨大優勢就顯露出來,當美國軍艦、飛機、坦克和步兵輕重武器大量裝備時,太平洋日軍採用什麼戰略戰術都是白搭,現代戰爭,就是綜合國力的對決。

相反,日本的工業能力卻無法在短時間內補充一年多的戰損,熱火朝天的生產也沒戲,此消彼長,日本人從1943年底開始,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了。因為日本是用20年的時間才完成的賭注積累,對此山本五十六這個“賭徒”其實看得很清楚,他寄希望於重創太平洋艦隊後,能讓聯合艦隊保持半年左右的水面優勢,掩護陸軍搶佔各重要島嶼,至於以後怎麼辦,其實他也不知道。

(零戰和地獄貓比較)

談和?被惹毛了打疼了的美國人怎麼可能答應,而日本人最愚蠢的,是在海軍實力由強變弱之後,試圖用加強陸軍來支撐戰局。把關東軍、中國派遣軍的大批精銳師團調往南洋,結果是在美軍優勢的海空封鎖和火力打擊下,紛紛被打成殘廢,要麼玩板載衝鋒自殺,要麼鑽進深山老林餓死。

沒少發生幾千名日本精銳陸軍由於運輸船被擊沉,全部落水餵魚的情況,美國陸軍等於在海軍幫助下不費一槍一彈就消滅了一個日軍聯隊,而在中國戰場,消滅一個步兵聯隊有多困難?如此挖瘡補肉的後果是,在大陸戰場兵力又顯不足,也只好轉入戰略守勢,這就叫顧頭不顧腚。



(美國大兵繳獲九九式機槍)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徹底奪取海空絕對優勢是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美海軍以15艘大型航空母艦為主的140餘艘主力艦船,以及近900架戰機(內含地獄貓427架)完敗日本海軍,其艦載機部隊幾乎全軍覆滅,被美軍飛行員稱為“馬里亞納獵火雞”之戰,此時距離日軍偷襲珍珠港正好兩年半時間。

所以,日軍在挑起戰爭的1941年底到次年初,確實橫掃了東南亞,其“勢如破竹”的原因在於海空優勢和突然襲擊的作戰方式,以及美英“先歐後亞”的戰略考量。而當美國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成為“民主國家兵工廠”之後,大型艦船紛紛下水,重型裝備源源不斷送上前線,幾百萬軍隊被動員和武裝起來開赴戰場,戰爭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倒不是什麼急轉直下,而是量變到質變的必然過程。老實說,資源匱乏的日本人能撐到1945年,其實已經是近乎奇蹟了。


(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巨頭)


度度狼gg


二戰初期,日本在戰場上出盡風頭。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有多強大,只是對手太弱。

在前期他們已做好了充足的戰爭準備,而面對的是軍事實力並不強大的中國。中國在當時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軍事實力與之差距太大,我們的部隊5個人才能擁有一支槍,剩下的都是長矛大刀,這怎麼可能和堅船利炮的日本抗衡?所以在中國戰場他打的是順風順水。

但是日本的狂妄貫穿整個戰爭,讓他們處處做出錯誤的判斷。

在中國雖然侵佔了很多領土,但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快速解決支那問題。但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和意志如此強大。


都知道日本是個彈丸小國,資源極度匱乏。在中國以戰養戰,掠奪了很多資源,但同時他們的很多部隊也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脫身。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想多點開花。又把矛頭指向亞洲其他國家,打得英法荷等殖民國也是毫無招架之力。這讓他們狂妄的自信又上升了不少。

1941年,日本聯合艦隊偷襲了珍珠港。他們想的是挺美,以為美國的主要戰場在歐洲,所以偷襲了珍珠港美國也能隱忍不發,可是這怎麼可能呢?

在日本狂妄至極,風光無限,佔領了整個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很多重要島嶼,甚至差點登陸澳大利亞。

但是美夢沒做多久,形勢就急轉而下。


首先戰線拉的太長,供給很快就跟不上。雖然日本很早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但畢竟只是個彈丸小國,規模太小,人口太少。工業總產值不及德國的1/3,人口只有7000萬,跟同盟國沒法相比。

他們到處佔領地盤。兵力分散,很快就捉襟見肘,到最後連十幾歲的孩子都拉上了戰場。

其次,挑釁美國就相當於虎口拔牙。美國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能全面碾壓日本。戰爭初期,美國是沒有全力投入的。

在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後。美國才全力開動了戰爭機器。你打掉一個太平洋艦隊,就有無數的艦隊冒出來,這個工業實力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日本自不量力,很快被美國打得滿地找牙。借用袁騰飛的話講,美國在業餘時間就把日本給辦了。


日本雖然有攢了幾十年的老底子,但在美國現代化全立體式的攻擊下,很快就被打的找不著北了。

第三。狂妄的日本錯誤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

戰爭初期,美英蘇的重點確實都在歐洲戰場。主要對付德國,沒騰出手來打日本,這讓日本有點飄了。

他們的技術兵種確實強大,優質的飛行員,比美國的飛行員都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覺得他這點兒家底足夠挑釁同盟國。沒想到美英蘇三國主力齊聚亞洲時,很快他們的優質兵種消耗殆盡,後續根本無法補充。

等到在太平洋讓美國打得暈頭轉向,在內地被中國抗衡的無法脫身,在東北被蘇聯揍得鬼哭狼嚎,在東南亞被英國虐的狗一般時,日本除了哭爹喊孃的投降,還能做什麼?


說史聽濤


日本在二戰各時期面對的敵人不同,國際政治也發生了轉變,原本向日本出售鋼鐵、石油的國家也不再向其出售物資。戰爭中後期,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使日本在後期逐漸成為強弩之末,故而越到戰爭後期,日軍戰鬥力越差。

首先我們來看日本各時期面對的敵人 :

中國

二戰前期日本所面對的中國尚處於軍閥混戰的狀態,國政不穩,且清政府垮臺不久,民生凋敝,國立羸弱不堪,國家尚處於恢復經濟民生的狀態。而日本自甲午戰爭以來,就已開始謀劃吞併中國,戰前分別佔領臺灣與朝鮮。亞洲國家與日本能抗衡的大國僅剩中國,日本在戰爭前期又充分計劃,直至太平洋戰爭前夕大量從美國購買鋼鐵石油等戰爭物資,加上以戰養戰,充分保障日軍備給養充足。反觀中國,前期對戰爭準備不足,各路軍閥難以統一號令,國力、科技皆大不如人,優質軍械僅能靠購買,所以抗戰初期遭日軍碾壓。

英國

英國無論科技和工業體系,武器裝備,兵員素質皆碾壓日本,然而3萬日軍在東南亞卻逼迫8萬英軍投降,其原因有二。1939年歐洲戰場爆發,德軍閃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英國以歐洲為主戰場,本土的危機使得英國對東方戰場不夠重視。此外,英國以印度為底線(美國參與戰爭後,中國遠征軍協同英軍與日軍作戰可證明此問題),日本未傷及英國在印度的利益,故而給了日本可乘之機,日軍在東南亞的作戰也顯得勢如破竹。

二戰時的日本在亞洲橫行霸道,但面對西方強國,仍是不堪一擊的。

日軍侵犯蒙古,蘇聯政府依據《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向日軍開戰,諾門罕戰役爆發。朱可夫率領蘇軍對日發起反擊,戰爭打了不到一個月,日軍死傷58000餘人,蘇軍傷亡8000餘人。在蘇聯的逼迫下,日軍在1939年9月15日與蘇聯簽署了停火協議,同意尊重蒙古聲稱的邊界。

1941年,由於日軍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暴行被國際社會持續揭露,美國終止了對日本貿易,石油、鋼鐵等物資隨即不再向日本出售。同年12月,日軍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宣戰。中美英蘇等國結成同盟,共同抗擊軸心國。

在中國戰場,日軍深陷全民抗戰的漩渦,逐漸被拖疲、拖垮。在太平洋戰場,美國的戰爭機器全速運轉後,日軍徹底被碾壓,面對美軍上千艘航母又焉能不敗。日本面對的是53個國家組成的同盟,面對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封鎖,越到後期日本的形式越差。一系列連鎖反應進一步降低了日軍的戰鬥力,所以到後期被吊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戰情解碼


日本彈丸之地,號稱“大日本帝國”。然而戰場上急轉彎的原因,一是盲目自信,二則沒人沒資源能打仗了。

日本的迅速失敗,首先在於他過於低估了中國的實力,或者說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抵抗決心。以至於口出狂言到三個月滅亡中國,整整一個淞滬會戰況且打了三個多月,日軍野心和實力並不匹配,其次是在南洋諸島爭奪資源,不得已而和美國開戰,巨大的工業軍事經濟實力的差距,讓日本的太平洋戰爭中迅速失敗,最後在二戰末期蘇聯殲滅了關東軍後全面失敗。



日本的急轉直下也在於41年決定珍珠島事件,美日戰爭開始後,日本戰場逐漸失利,可以說中日戰爭中日本一直是取得了絕對優勢,且不斷獲勝,到了40年中國的東南沿海全部被日本人佔領中國的經濟減少了百分之95,此時日軍然後佔領中國指日可待,但日本在中國戰線拉的太長,加上日軍在中日戰爭中侵害英美的利益,英美對日本實行了廢鋼鐵和石油的禁運,這對日本的打擊極大,所以日本想自己出手在南洋諸島奪取資源,同時還有可能在中亞與納粹德國會師,不過日本陸軍的絕大多數都陷在中國大陸無法抽調,中國雖然戰役連連失利,卻沒有喪失把敵人趕出中國的決心,日本在陸軍無法使用的情況下,把自己最精銳的海空軍用在了太平洋戰爭。



直到現在很多日本人都覺得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是提前知道了的,中國的軍統局破獲了日本的全部陸海軍作戰密碼,並且告訴了羅斯福,在事變前兩天,珍珠港的航母突然離港,附近的醫院收到大量的血漿,準備接收傷員,日本不出所料在珍珠港投下炸彈,美國國內參戰的輿論空前高漲,美國本來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不直接參加戰爭,而日本直接進攻了美國本土,讓美國人民無法接受,美國參加到了二戰中去。


有人這樣調侃美國,說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是在球賽的最後一分鐘,踢出了最關鍵的一球。美國的加入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美國參戰後,不出半年中途島海戰,讓日本和美國本來實力懸殊的戰爭,更加毫無希望,日本本來打算把天皇遷到長春,但是蘇軍全殲了日本關東軍也讓這一切不在可能,日本遂走向了全面失敗,在1945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頒佈了停戰詔書,日本在二戰中以失敗告終。


無花臺


日本在幾個列強中是最弱小的國家之一,另一個可以和日本媲美的是意大利。兩個國家都是國土狹小,資源少,人口多,經濟相對比較落後,遠不如美德英法,也不如蘇聯。

日本雖然海軍強大,但是發展理念偏頗,重視作戰艦艇,忽視支援保障船隻。

偷襲珍珠港,只關心作戰艦艇,忽視維修設施和後勤設施。瓜島戰役,多次錯失摧毀美軍後勤物資的機會,片面熱衷於攻擊作戰艦艇。

在作戰指揮和決策上,也是單純軍事觀點。熱衷作戰,忽視情報和偵查。中途島戰役,龐大的作戰計劃都是基於自我假設。瓜島之戰,始終不知道美軍的確切登陸部隊規模。以致千把人的一木支隊就要消滅上萬人的陸戰一師。

日本自身缺乏長期作戰能力,這個是最根本的原因。影響因素是軍事作戰錯誤累累。指揮決策失誤是直接原因。正是國力弱小,才導致軍隊珍惜來之不易的武器裝備。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限制了作戰方式方法的選擇。山本五十六的個人賭徒特性,加重了指揮作戰的侷限。總想以小博大。

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之後就一蹶不振。在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的作戰被美軍遏制住了。沒到兩年就走下坡路了。瓜島戰役是決定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