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隋代瓷器的發展

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中國,因而其文化面貌帶有較濃厚的北朝色彩。由於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的物品和工藝技術亦更多地北傳,瓷風北漸,北方的制瓷業也得以迅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隋代的制瓷業仍以青瓷為主流,分南北兩個系統。南方青瓷生產的基地,如浙江、江西、江蘇等地的窯場進一步增多,同時安徽、湖南和四川等地的青瓷生產也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並趨向成熟。從總的情況看,南方青瓷以實用器物為主,器形大多沿襲南朝而略有變化。 隋代北方青瓷在北齊的基礎上發展迅速,其中心產區在河北、河南,其次為山東。

隋朝歷史很短,在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藝也不曾有什麼獨特的建樹,可她卻為一個新的陶瓷時代拉開了序幕。入隋以後,南北方瓷業才開始了飛躍性的發展,窯場及其燒製的瓷器明顯增多,各種花色、風格、樣式的瓷器開始呈現,形成各競風流的局面。

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壺、罐、瓶、碗和高足盤等。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隋代壽州窯瓷器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隋代壽州窯瓷器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白釉盤口瓶 隋代邢窯瓷器

隋瓷胎釉在總體上看,其共同點是胎體較為厚重;釉仍屬石灰釉,多呈現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隋瓷的裝飾紋樣以花草為多,並常在佈局上巧妙地穿插替換而組成新穎圖案;隋瓷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貼花、堆塑等,其中印花應用最為普及廣泛。

唐代瓷器的發展

唐代瓷器的製作與使用更為普及,瓷器的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其精細程度遠遠超越前代,在發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兩大瓷窯系統。南方地區主要燒製青瓷,以浙江越窯為代表,北方地區主要燒製白瓷,以河北邢窯為代表。唐代還有“釉下彩瓷”與“花瓷”等新品種,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藝中一支獨放異彩的鮮花,斑斕絢麗,頗能顯示盛唐風采。唐三彩器型繁多,一般用做冥器 。

唐代無論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盤、壺、罐、瓶等。唐代器型從總體上看,往往給人一種渾圓豐滿穩重的感覺。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鈷藍釉陶碗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壽州窯黃釉注子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三彩廣口梅瓶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秘色瓷花口盤

唐代“南青北白”之越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膾炙人口的詩句中所指的“越窯”就是指浙江餘姚上林湖周邊地區的唐代瓷窯,而詩句中的“千峰翠色”則是指上述瓷窯中燒製出來的青瓷釉色。唐代越窯瓷器的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滋潤光滑,如冰似玉,特別是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綠迷人,贏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愛。最精細的越窯青瓷稱為“秘色瓷”,僅供給皇家御用。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代越窯青瓷碗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越窯青釉壺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越窯青瓷刻蓮紋缽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越窯青釉直頸瓶

唐代“南青北白”之邢窯

“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裡的“內丘”就是指盛產“白瓷甌”的河北內丘縣的邢窯。邢窯是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其生產的瓷器的主要特徵是“白如雪”。邢窯的白瓷器又有粗細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細者只佔少數。細白瓷胎骨堅實、緻密、釉色細潤潔白,厚處呈水綠色。粗白瓷胎質較疏鬆,胎外均敷化妝土。邢窯白瓷不僅廣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海外,故“天下貴賤通用之”並非誇張之詞。邢窯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的最高水平。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邢窯白釉瓶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代邢窯白瓷碗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晚唐白釉“盈”字款撇口杯

唐三彩

中國冥器藝術最輝煌燦爛的時代當屬唐代,由於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特別是開元盛世時期,盛葬之風空前高漲,為彩繪俑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唐代冥器的數量大增,器物有的竟高達1米以上,製作更加精緻考究,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其傑出的代表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呈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根據窯址資料分析,唐三彩創燒於唐高宗時期,興盛於開元年間,安史之亂後日趨衰落。宋、遼時期雖也燒製三彩器,但各方面都無法與唐三彩相媲美。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駱駝載樂俑(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題材新穎、塑造形象鮮明的駱駝載樂俑,體現了我國盛唐時期藝術的繁榮景象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整個駱駝載樂俑不僅駝、人塑造傳神,而且形體姿態栩栩如生,十分健美,靜中有聲,酷似一支小小的樂隊在演奏,是一件陶瓷雕塑的藝術珍品。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三彩馬(故宮博物院)

馬低首直立於長方形踏板上,兩耳直豎,雙目微閉,神態恭順,剪鬃縛尾,轡飾、鞍韉俱全,背披花毯,前腿直立,後腿微彎。馬施白釉地,間飾綠、黃等彩釉,三彩釉自然垂流。造型生動優美,神態逼真,體魄雄壯威武,姿態矯健。將盛唐時期達官貴人的華貴乘騎活脫脫地塑造出來。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三彩雙魚形細頸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

此為盛酒器,作雙魚形,通體飾黃、綠、褐等彩,造型新奇,燒製精美。唐至五代時期雙魚形壺盛行。魚是民間最常用的饋贈佳品,雙魚寓意吉祥合歡,連年有餘,雙魚作酒瓶,魚酒一體,饋贈親友,情深意長。

秘色瓷

唐代晚期出現了一種瓷器,對中國瓷器影響非常大,叫秘色瓷。實際上,秘色瓷算是越窯的改進版,專為進貢朝廷而特製的瓷器。目前為止,明確發現秘色瓷的就是陝西法門寺。因為有了法門寺這批東西的出土,才把我們傳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謎底揭開。

由於秘色瓷的出現,導致後來宋代官窯制度的產生。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中華陶瓷發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