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上)

| 成都回憶系列 023

《成都記序》裡有這樣一句話:"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這句話縮寫成四個字就是大家熟知的“揚一益二”。

揚,即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揚州。而“益”,則是巴蜀一帶,當時益州的治所便在蜀郡的成都。成都自古以來商業就十分繁盛,絲綢業、手工業、印刷術全國聞名。這種繁榮從秦漢起,一直延續至今。

民國時期,成都有這樣一條街道。它被譽為“成都第一路”,後來90年代更是成為了“百萬富翁流水線”。從1924年修建這條街起,95年裡它經歷無數的風風雨雨卻屹立不倒,無人能撼動它成都商業中心的地位。

這條街名為——春熙路。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01 春熙路的前世今生

作為成都近百年的商業中心,春熙路修建和發展始終都貫穿了一個“利”字。

民國初年,國內的政局混論。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軍閥割據,紛雜的局面下無論哪方都無心發展經濟,更別提城市建設。成都這邊一直到了民國十一年(1922年)才成立了成都市政公所,而後オ有了主管市政建設的機構。

在四川長期軍閱混戰的局勢下,軍人當政已是大家理所當然的事。成都先後五任市政督辦都由軍人充當,他們分別是劉成勳、陳澤沛、王瓚緒、羅澤洲、陳光藻。其中王瓚緒就在1924年5月26日,四川軍閥楊森攻入成都後任命的。那時候王瓚緒是楊森的第一師師長。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楊森,圖片源自網絡

春熙路的修建就是從楊森這裡起的頭。

1924年,四川軍楊森由北洋政府授上將衛,督理四川軍務,成為四川省的軍政長官。手下人發餉要錢,購買武器軍備要錢,打仗行軍要錢,軍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吞金獸”。古時就有當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作為四川當時數一數二的軍閥,楊森自然也會為錢發愁。作為“川軍五行”之一的楊森決定在東大街與商業場之間修一條成都最寬敵的街道,這或許是民國時期成都最大規模的商業地產。這一任務楊森交給了他的第一師師長兼市政督辦王瓚緒,王瓚緒又任命孫少荊為提調,負責具體事務。

作為一個軍閥,楊森之所以會修建這條街道除了爭取民眾,建樹政績等表面原因,更多的動力是在於“利”。這是春熙路修建時的第一個“利”,正是這個利驅動了一個軍閥來大力推動城市建設。

楊森的得力師長王纘緒利用職務之便,派捐派款,大量收刮民財。他下令從東大街與走馬街交口處為起點,直到勸業場修建一條馬路。而這條馬路沿線的商店和民宅一律在限期之內自行拆走,如有逾期不拆者,即派兵強拆。

民國初年,現在春熙路片區是沒有街道的。官府、民房,商鋪之間自發的留出通行通道,就是簡易的道路。當時春熙路片區的官府是原來清朝的按察使衙門,按察使是主管全省司法刑獄的官員。辛亥革命以後的四川軍政府不再設按察使,這裡的衙門以及衙門直管的監獄就一直空著,沒人打理。於是這些空置的建築有的被大膽的私人改建佔用,有的則成為了危房。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圖片源自網絡

春熙路修建之時,楊森下令將這個片區的舊衙門全部拆除,開闢出一條商業街出來,並向成都城裡的商家兜售變賣獲利。

楊森對街道舊房的強拆和強佔引得了罵聲一片,當時還有一個叫劉師亮的成都文人,寫了一副對聯:“民房已拆盡,問將軍何時才滾? 馬路也捶平,願督辦早日開車。”

對於這些罵名或許楊森根本不在意,也無暇在意。因為在春熙路修好的第二年,楊森與劉湘交惡,發動"統一全川"之戰。同年7月,劉湘拉攏黔軍袁祖銘組成倒楊聯軍,楊森部的得力師長王纘緒也來了個臨陣倒戈。劉湘把楊森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楊森逃往漢口投奔了吳佩孚,任其"十四省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指揮。

或許楊森真的和成都,和春熙路有緣。第二年2月楊森糾集舊部,再次殺回四川。劉湘被迫與楊森求和,雙方在武漢簽定了"丙寅公約",規定歸還原來楊森所屬的兵權。楊森回川后,逼走了黔軍,不斷壯大地盤,鼎盛時期手下擁有六十多個團,七萬多的部隊,控制了下川東各縣,再次成為川中的一霸。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02 春熙路的選址和修建

春熙路的選址和成都勸業場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民國時期中國有最著名的五大勸業場:成都勸業場、天津勸業場、北京勸業場、濟南勸業場和武漢勸業場。所謂“勸業場”,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為成都最早的商業大賣場。

成都的勸業場是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四川省勸業道周善培倡導,成都商務總會樊起洪籌辦,通過籌股集資四萬兩白銀,歷時8個月修建而成。這是成都歷史上第一次民間資本的大規模運作,也開了成都許多商業上的先河。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成都勸業場,圖片源自網絡

“姊妹偕遊勸業場,翠鬢低襯海棠香。東樓觀置西樓去,軟語微聞說改裝。”

當時成都的“竹枝詞”,就是如此描述勸業場的。

宣統元年(1909年),勸業場全場全年各業交易總額為白銀33萬兩,而在宣統二年全場全年各業交易總額激增至白銀46萬餘兩。勸業場裡不僅生意火爆,還成為了成都流通領域資本積累的加速器。自己本身也成為了成都名符其實的商業中心。

正因為勸業場在商業上的地位如此繁華和重要,楊森當時想修建一條商業街自然就想到了勸業場這個片區。

當時在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東大街”與商貿娛樂中心“商業場”之間沒有一條直通的街道。加之夾雜在中間的按察使衙門一帶長期荒廢,私搭亂建的建築無章無緒,這也給了楊森從中得利的空間。於是楊森就拍板決定在成都最繁華的東大街與商業場之間修一條當時成都最寬敵的街道。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圖片源自網絡

楊森派兵強拆強佔,很快就將建設春熙路所需用地整理出來。由於當時修建道路不涉及地下管網建設,也幾乎沒有什麼配套設施建設,只用修建路面即可,所以工期很快。1924年5月動工,僅僅三個月之後春熙路就展現在成都人面前。而後楊森大肆兜售春熙路上鋪面,獲利頗豐。

春熙路是成都市新修的第一條馬路,大約同時改造街面的還有東大街。根據1927年的《成都市政年鑑》資料中記載,這些街道的路面施工先是在壓平路基之後鋪石子碾壓,路面用的是“四合質”,即傳統的三合土,“石灰、炭灰、河沙各一斗,黏土兩鬥至三鬥。路面蓋妥後,徹底細為滾壓”。春熙路直到1936年改建為碎石路面,1948年才改為水泥路面。

春熙路修建時有兩件逸聞值得一說。

一是作為一條馬路,春熙路本應該是一條直線,按原計劃將北端與商業場對直。可是修成之後卻是錯開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當年在總府街上有一家“釘子戶”。這家名為“馥記”西藥房的釘子戶,其老闆鄭少馥(也有資料寫作鄭永馥)是法國領事館的翻譯,他借洋人之勢堅決不肯拆遷。負責春熙路修建事宜的孫少荊不願意去惹洋人的麻煩,也就只得轉了一個彎,修成了後來的樣子,讓春熙路北端與商業場沒有形成一條直線,直到現在春熙東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北路都相互錯開。

第二件逸聞是,春熙路初建時有一位商人的傳奇故事。這位商人是風祥銀樓的老闆俞鳳崗。

俞鳳崗和上面的鄭少馥不同,他是完完全全白手起家的一個商人。春熙路要修建的消息一傳出,知道沒有洋人背景的自己無力反抗,於是俞鳳崗直接上門找到楊森。他向楊森提議將自己的鳳祥樓拆為路口,但是作為交換條件就是允許自己優先購置春熙路上的房產。他優先買下了北段兩側的大部分地皮和南段兩側的小部分地皮,修建了雙間鋪面96間用於出租,不僅成為當時成都最大的商業地產商,還在楊森支持下,當選成都商會會長。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圖片源自網絡

值得一提地還有,春熙路最初只有春熙北路和春熙南路。直到1928年時,時任政府在原來四川財政廳前面的空地新修建了春熙東路,在新街後巷子增建春煕西路。這才形成的現在我們看到春熙路的雛形。當時四段春熙路的總長度是755米,路寬約12.2米,人行道寬約2.5米,是成都當之無愧的第一路。

一條始於軍閥斂財的商業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業中心

03 春熙路的命名

春熙路在短短的95年裡有過三個名字。

1924年新街道修建之時,有人建議取楊森當時的頭銜“森威將軍”的兩個字,將這條路命名為“森威”路。這是春熙路的第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持續時間很短。短到第二年楊森逃往漢口的時候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春熙路。

“春熙”二字出於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中,“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的說法。“春熙”一詞在古代詩詞中十分常見,如唐代李崎《人日侍宴大明宮恩賜綵樓人勝應制》詩的“鶯喜春熙欲弄嬌”,宋代歐陽修《南繚》詩中的“民物含春熙”等,不過和道德經中的“春熙”之意略有差別。

在1966年那場運動開始後,春熙路曾被改名為“反帝路”。由於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春熙路也成為了那場運動在成都最主要的地點,直到運動結束最後才改回了“春熙路”這個名字。


1、《春熙路修建始末》成都市國土資源檔案館

2、《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楊春燕. 2001年

3、《成都市政年鑑》,1927年


這期講了春熙路的歷史過往,下一期我們接著來聊聊春熙路上的老字號們,還有曾經春熙路上最著名的夜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