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上)

| 成都回忆系列 023

《成都记序》里有这样一句话:"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这句话缩写成四个字就是大家熟知的“扬一益二”。

扬,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扬州。而“益”,则是巴蜀一带,当时益州的治所便在蜀郡的成都。成都自古以来商业就十分繁盛,丝绸业、手工业、印刷术全国闻名。这种繁荣从秦汉起,一直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成都有这样一条街道。它被誉为“成都第一路”,后来90年代更是成为了“百万富翁流水线”。从1924年修建这条街起,95年里它经历无数的风风雨雨却屹立不倒,无人能撼动它成都商业中心的地位。

这条街名为——春熙路。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01 春熙路的前世今生

作为成都近百年的商业中心,春熙路修建和发展始终都贯穿了一个“利”字。

民国初年,国内的政局混论。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纷杂的局面下无论哪方都无心发展经济,更别提城市建设。成都这边一直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才成立了成都市政公所,而后オ有了主管市政建设的机构。

在四川长期军阅混战的局势下,军人当政已是大家理所当然的事。成都先后五任市政督办都由军人充当,他们分别是刘成勋、陈泽沛、王瓒绪、罗泽洲、陈光藻。其中王瓒绪就在1924年5月26日,四川军阀杨森攻入成都后任命的。那时候王瓒绪是杨森的第一师师长。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杨森,图片源自网络

春熙路的修建就是从杨森这里起的头。

1924年,四川军杨森由北洋政府授上将衛,督理四川军务,成为四川省的军政长官。手下人发饷要钱,购买武器军备要钱,打仗行军要钱,军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古时就有当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

作为四川当时数一数二的军阀,杨森自然也会为钱发愁。作为“川军五行”之一的杨森决定在东大街与商业场之间修一条成都最宽敵的街道,这或许是民国时期成都最大规模的商业地产。这一任务杨森交给了他的第一师师长兼市政督办王瓒绪,王瓒绪又任命孙少荆为提调,负责具体事务。

作为一个军阀,杨森之所以会修建这条街道除了争取民众,建树政绩等表面原因,更多的动力是在于“利”。这是春熙路修建时的第一个“利”,正是这个利驱动了一个军阀来大力推动城市建设。

杨森的得力师长王缵绪利用职务之便,派捐派款,大量收刮民财。他下令从东大街与走马街交口处为起点,直到劝业场修建一条马路。而这条马路沿线的商店和民宅一律在限期之内自行拆走,如有逾期不拆者,即派兵强拆。

民国初年,现在春熙路片区是没有街道的。官府、民房,商铺之间自发的留出通行通道,就是简易的道路。当时春熙路片区的官府是原来清朝的按察使衙门,按察使是主管全省司法刑狱的官员。辛亥革命以后的四川军政府不再设按察使,这里的衙门以及衙门直管的监狱就一直空着,没人打理。于是这些空置的建筑有的被大胆的私人改建占用,有的则成为了危房。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图片源自网络

春熙路修建之时,杨森下令将这个片区的旧衙门全部拆除,开辟出一条商业街出来,并向成都城里的商家兜售变卖获利。

杨森对街道旧房的强拆和强占引得了骂声一片,当时还有一个叫刘师亮的成都文人,写了一副对联:“民房已拆尽,问将军何时才滚? 马路也捶平,愿督办早日开车。”

对于这些骂名或许杨森根本不在意,也无暇在意。因为在春熙路修好的第二年,杨森与刘湘交恶,发动"统一全川"之战。同年7月,刘湘拉拢黔军袁祖铭组成倒杨联军,杨森部的得力师长王缵绪也来了个临阵倒戈。刘湘把杨森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杨森逃往汉口投奔了吴佩孚,任其"十四省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指挥。

或许杨森真的和成都,和春熙路有缘。第二年2月杨森纠集旧部,再次杀回四川。刘湘被迫与杨森求和,双方在武汉签定了"丙寅公约",规定归还原来杨森所属的兵权。杨森回川后,逼走了黔军,不断壮大地盘,鼎盛时期手下拥有六十多个团,七万多的部队,控制了下川东各县,再次成为川中的一霸。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02 春熙路的选址和修建

春熙路的选址和成都劝业场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国时期中国有最著名的五大劝业场:成都劝业场、天津劝业场、北京劝业场、济南劝业场和武汉劝业场。所谓“劝业场”,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成都最早的商业大卖场。

成都的劝业场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四川省劝业道周善培倡导,成都商务总会樊起洪筹办,通过筹股集资四万两白银,历时8个月修建而成。这是成都历史上第一次民间资本的大规模运作,也开了成都许多商业上的先河。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成都劝业场,图片源自网络

“姊妹偕游劝业场,翠鬓低衬海棠香。东楼观置西楼去,软语微闻说改装。”

当时成都的“竹枝词”,就是如此描述劝业场的。

宣统元年(1909年),劝业场全场全年各业交易总额为白银33万两,而在宣统二年全场全年各业交易总额激增至白银46万余两。劝业场里不仅生意火爆,还成为了成都流通领域资本积累的加速器。自己本身也成为了成都名符其实的商业中心。

正因为劝业场在商业上的地位如此繁华和重要,杨森当时想修建一条商业街自然就想到了劝业场这个片区。

当时在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东大街”与商贸娱乐中心“商业场”之间没有一条直通的街道。加之夹杂在中间的按察使衙门一带长期荒废,私搭乱建的建筑无章无绪,这也给了杨森从中得利的空间。于是杨森就拍板决定在成都最繁华的东大街与商业场之间修一条当时成都最宽敵的街道。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图片源自网络

杨森派兵强拆强占,很快就将建设春熙路所需用地整理出来。由于当时修建道路不涉及地下管网建设,也几乎没有什么配套设施建设,只用修建路面即可,所以工期很快。1924年5月动工,仅仅三个月之后春熙路就展现在成都人面前。而后杨森大肆兜售春熙路上铺面,获利颇丰。

春熙路是成都市新修的第一条马路,大约同时改造街面的还有东大街。根据1927年的《成都市政年鉴》资料中记载,这些街道的路面施工先是在压平路基之后铺石子碾压,路面用的是“四合质”,即传统的三合土,“石灰、炭灰、河沙各一斗,黏土两斗至三斗。路面盖妥后,彻底细为滚压”。春熙路直到1936年改建为碎石路面,1948年才改为水泥路面。

春熙路修建时有两件逸闻值得一说。

一是作为一条马路,春熙路本应该是一条直线,按原计划将北端与商业场对直。可是修成之后却是错开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当年在总府街上有一家“钉子户”。这家名为“馥记”西药房的钉子户,其老板郑少馥(也有资料写作郑永馥)是法国领事馆的翻译,他借洋人之势坚决不肯拆迁。负责春熙路修建事宜的孙少荆不愿意去惹洋人的麻烦,也就只得转了一个弯,修成了后来的样子,让春熙路北端与商业场没有形成一条直线,直到现在春熙东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北路都相互错开。

第二件逸闻是,春熙路初建时有一位商人的传奇故事。这位商人是风祥银楼的老板俞凤岗。

俞凤岗和上面的郑少馥不同,他是完完全全白手起家的一个商人。春熙路要修建的消息一传出,知道没有洋人背景的自己无力反抗,于是俞凤岗直接上门找到杨森。他向杨森提议将自己的凤祥楼拆为路口,但是作为交换条件就是允许自己优先购置春熙路上的房产。他优先买下了北段两侧的大部分地皮和南段两侧的小部分地皮,修建了双间铺面96间用于出租,不仅成为当时成都最大的商业地产商,还在杨森支持下,当选成都商会会长。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图片源自网络

值得一提地还有,春熙路最初只有春熙北路和春熙南路。直到1928年时,时任政府在原来四川财政厅前面的空地新修建了春熙东路,在新街后巷子增建春煕西路。这才形成的现在我们看到春熙路的雏形。当时四段春熙路的总长度是755米,路宽约12.2米,人行道宽约2.5米,是成都当之无愧的第一路。

一条始于军阀敛财的商业街,造就了近百年的成都商业中心

03 春熙路的命名

春熙路在短短的95年里有过三个名字。

1924年新街道修建之时,有人建议取杨森当时的头衔“森威将军”的两个字,将这条路命名为“森威”路。这是春熙路的第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持续时间很短。短到第二年杨森逃往汉口的时候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春熙路。

“春熙”二字出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的说法。“春熙”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如唐代李崎《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彩楼人胜应制》诗的“莺喜春熙欲弄娇”,宋代欧阳修《南缭》诗中的“民物含春熙”等,不过和道德经中的“春熙”之意略有差别。

在1966年那场运动开始后,春熙路曾被改名为“反帝路”。由于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春熙路也成为了那场运动在成都最主要的地点,直到运动结束最后才改回了“春熙路”这个名字。


1、《春熙路修建始末》成都市国土资源档案馆

2、《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杨春燕. 2001年

3、《成都市政年鉴》,1927年


这期讲了春熙路的历史过往,下一期我们接着来聊聊春熙路上的老字号们,还有曾经春熙路上最著名的夜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