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交響樂團的指揮是“瞎指揮”,因為各種樂器演奏員看也不看指揮家,你如何看?

天嶺624738


指揮是一個樂隊的靈魂,其個人的藝術修養指揮風格和水平直接影響樂隊演繹水平,比如著名的柏林交響樂團之所以久負盛名是由於它歷屆的樂團指揮都是世界一流的指揮家,頂盛時期就是著名指揮家卡拉揚執棒。至於演奏員看不看指揮,那是由於長期配合形成了一種默契,彼此心裡都有數,演奏員不必瞪大眼睛看著指揮。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又一村1


小學中學的時候每年都有歌詠比賽,也經常要選拔指揮。最初老師挑了幾個高個子的同學輪番上場。我幾乎每次都有幸被挑上,但最終沒有一次當上指揮的。也許是因為我每次指揮的時候,站在那面無表情,兩隻手左右無力揮擺,純粹瞎指揮。

參加工作頭兩年,單位參加系統的歌詠比賽,恰巧我們科長是指揮。我就對他說“指揮有多大用處?我們每個人都會唱,只管唱就行了。”他就跟我們解釋“指揮是控制節拍的。”還說手勢和節拍的關係。這才知道歌詠比賽中指揮的作用。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室友迷上卡拉揚的柏林愛樂樂團,我湊熱鬧。對於那麼大一個管弦樂團,指揮家的作用更大了,可以說是樂團的靈魂,由他掌控著一個樂團的演奏風格。那時曾聽說過一個低水平的指揮控制不了場面,演奏員各奏各的,能亂成一鍋粥。

可以說樂團的指揮就像影視劇的導演一樣,以前我們也都認為每個演員都會演戲,導演還有什麼用?殊不知演員的表演大都是導演教的。

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熱鬧,只有內行的人才知道一個指揮家的作用有多大。


妮呢128


有人說交響樂團的指揮是瞎指揮。他判斷的依據是在大型正規演出時,各種樂器的演奏員只盯著自己眼前的樂譜,看也不看指揮家一眼。其實他看到的只是問題的表面而非事實。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那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據說,指揮的主要作用不是在真正大型演出的時侯,而是在排練的時候。其實指揮首先對所有樂器的演奏都十分精通,在排練過程中,要把自己對曲目的理解和詮釋全部灌輸給演奏的團員們,摳每一個演奏細節,以達到一種默契。

然後,才是正式演出的時候的指揮工作。大部分時侯指揮的作用可以弱化,但是在開始、結尾和中間的"某一緊要之處",指揮家要給出明確的手勢才可以。另外,指揮家在演出中給出的各種手勢,表情動作不是可有可無的,會影響團員們的演奏效果。

最後要糾正一點:樂手當然可以依據自己面前的樂譜演奏,但各人只有自己的,而沒有其它成員的樂譜。而只有指揮有總譜。所以一切還是由指揮掌控的,怎麼可能沒有人指揮呢:怎麼指揮就變成了瞎指揮呢?(但是一些比較短小、簡單的,熟悉了的節目樂隊可以自己演奏)。


蔣繼雄


本人水平有限,可能回答不全面。你可以找些有關資料看看。樂器成員演奏時,肯定是要看指揮。比如我拉小提琴為例。外人表面看我頭埋著是在拉小提琴。但我的眼餘光有時也會看指揮的。外人根本察覺不出來。該你出來時,人家指揮也許眼睛把你盯著的,在提醒你。就是拉小提琴位置挨著的兩個人互相也都盯著觀察到的。其實大家心中是有數的。每個樂手面前都有樂譜架。咋沒有用手都去翻過去翻過來?你自己把重點,或把握不大的那篇以防萬一放著就行了,因為交響樂團平時在臺下都是經過無數次排練!天天如此,都排練好了的,有些經典曲目或保留節目。熟悉得很。甚至排練二遍就差不多了吧!比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不打不把握之扙!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樂團成員之間和指揮之間互相配合非常默契。一首樂曲的節奏,快慢。每分鐘多少拍?第一樂章!快板標準速度是多少?第二樂章!慢板速度又多少?表現力如何?還有多種樂器配合,什麼時間該長笛出來?是個人出來,還是所有長笛都出來?這段前奏是自由發揮嗎?打擊樂器在什麼時間,那一小節,或最後一拍,弱拍開始,小提琴絃樂走主旋律。大提琴走的那個部分,這個部分問題大些,中間什麼地方停不停?什麼都得看指揮手姿。又不是齊奏。齊奏也得要指揮!當然也有臨時用小提琴,或鋼琴來作指揮。一個樂團指揮水平如何?指揮全方位知識很重要。一下說不完!沒有金鋼鑽就別攬瓷器活。關係到整體喲!


手機用戶50233687055


指揮家必須具備全面的音樂知識,而樂隊演奏員個人只是對自己的專業比較熟練。指揮家的辛苦是在演出前的反覆指導排練中,給所有樂器提出嚴格要求,鑑定他們達到了演奏的標準與否,用各種手勢術語提醒大家對音樂快慢強弱即節奏速度等進行正確把握,以求得大樂隊音響效果的協調統一,還要把每首作品的內涵音樂形象分析給大家,才能完美演繹出作品的藝術要求,同時還要檢查督促排練進度等。可以說樂隊指揮家就是一支部隊的兵頭,平時要求大家嚴格訓練,打仗才有成功保障,而打仗的時候兵頭也應出現在戰士跟前指揮才行,否則隊伍就沒了主心骨,這仗也就亂了套,樂隊指揮家的作用和地位情同此理。

至於樂隊隊員不看指揮家,這是一種誤解,其實隊員們會用眼睛餘光適當看看的,同時近邊還有各組樂器的首席演奏家,會給所屬樂器組的隊員們以適當動作暗示,如首席小提琴家、首席大提琴家、首席長笛、首席小號、首席圓號和首席打擊樂等,每當一曲演奏成功,在掌聲中指揮家第一個要感謝和握手的就是首席小提琴家。而且在音樂演奏進行中,各組樂器的首席演奏家往往都會正眼多看一下指揮家,因為他們同時要負責自己這一組樂器的協調統一,並迅速把指揮家此時和隨後的要求再傳達給隊員,這些都是屬於藝術上的巧妙安排,也是樂隊演奏員應具的一種“不露聲色的本領”,而不是不需要這個“瞎指揮”,指揮家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圖片選自頭條網)



楚一伯


一部音樂作品在排練過程中,指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指揮者的統一指揮下,按照要求,經過無數遍的反覆練習,使得高,中,低各個聲部在節奏的快慢,力度的強弱,音韻的協調等方面高度和諧統一,最終使得整部音樂作品的表現力達到最為理想的狀態。這就是指揮者的責任所在,當然,全過程也是很費時費力,很辛苦的。

觀眾在音樂會上看到的情景,是已經排練成熟的作品,指揮者與演奏者早已有了內心的默契,演奏者無需眼睛緊盯指揮,既能演奏出整齊劃一,理想的音樂效果,同時,指揮者的形體動作與演奏者奏出的音樂高度融合在了一起。雙方都已完全進入到了音樂的高級形式,換句話說就是表演狀態。


劍戎10545


說樂團指揮是“瞎指揮”,那是真的樂盲。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樂團指揮是整個樂團的靈魂。一部交響樂往往有幾十上百號演奏家共同演繹。一般而言,樂臺上左面是中高音絃樂.由小提琴和中音提琴等組成。中間是管樂器,由長號,大號,小號,圓號,長笛,短笛,單雙簧管等組成。右面是低音樂器,多由大提琴和低音貝司等組成。樂團最後排是打擊樂器,由鑼鼓,定音鼓等。這麼複雜的陣容,該誰演奏,都必須看指揮的指揮棒和各種手式,指揮面前的樂譜架上放著一部樂曲的總譜。上面仔細標註著各種樂器的配器聲部和演奏程序,以及輕重緩急的感情表達記號。在指揮的指揮調度下,各種樂器才會發出和諧統一優美動聽的樂聲。一般來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演出,臺下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次演練。通過演練,各種樂器和演奏家達到高度默契。演奏家和指揮已經達到心領神會的程度,所以臺下的聽眾不大注意或者誤以為指揮只是在揮舞指揮棒。其實,樂團在演奏過程中,演奏家眼睛始終緊盯指揮的手式。而且在演奏過程中,指揮也會隨時用眼神和手式同演奏家交流。一個樂團的指揮,在舞臺上是神一樣的存外。很多指揮大師在世界樂壇上具有崇高威望。一個傑出的指揮家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個優秀的指揮家,能夠從上百種樂器的演奏中聽出誰錯了節奏或跑調。那個耳朵真是牛得很。


王雨艽詩詞


這是完全不懂交響樂的外行人,無比荒謬的說法。

樂隊的指揮,其實是樂隊的靈魂人物,他的指揮水平,直接決定了樂隊演奏曲子的質量。

例如著名的世界級指揮家卡拉揚和小澤征爾,就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打造了愛樂樂團和波士頓樂團的精神領袖。





插上音樂的翅膀


我的觀點是(可能不正確)樂隊的指揮就象電影或電視劇的導演是一個道理,在每次排練的時候,起著巨大的作用。我認為,樂曲是有節奏的,演奏人員會根據樂曲本身的節奏或排練時的要求來做,在表演時的指揮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的,比如,開頭,當中的變奏,獨奏,重奏或合奏,或者在某個節點上有一個突然的暴發等等。我只是個普通人,沒什麼音樂方面的知識,如說錯了,請內行人原諒。


牛倌17


“智障天才指揮家” 周舟 把樂隊指揮這個角色,演繹得可有可無。如果智障都能指揮樂隊,說明他的技術含量太低。以上雖是笑談,但是對於不懂樂隊合作的觀眾來說,差不多是這麼回事。

實際上樂隊的指揮是所有樂器的引領者,各位樂手看著相同樂章的譜子,或聽或彈樂譜有標註,但是個人節奏快慢不好把控,要讓大家遵循一個節奏前進,就是指揮存在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