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說的是什麼意思,有啥講究?

農夫老嶽


俗語來源於民間,也傳播於民間。其實“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從《禮記.典禮》:“父子不同席”衍生出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文化非常豐富,尤其是體現在了酒桌文化上。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同飲”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父子不同席

過去的農村比較封建,父與子是有著嚴格的輩分關係。父親是一家之主,有很高的威嚴和威望,掌管著家庭的經濟、話語等“權力”。可以一言以蔽之,也可以獨斷專行,家人們只有服從。就是來了客人,飯菜上桌了,只有做父親的才可以陪著客人吃飯、吃菜。妻子和孩子們要等他們離桌了,才將留著的飯菜端上桌子圍在一起吃。這看起來有點生分,其實這就是過去的待客之道。


父與不能同席(桌)吃飯菜,一方面是體現嚴格的輩份。一般都是長輩坐在一起,邊吃邊聊著共同的話題。毫不見外,也顯得不拘束;另一方面大人在一起還會抽菸、喝酒,畢竟這都是大人們的不良嗜好。萬一飲酒過多,胡言亂語,也失長輩的體面。孩子耳濡目染,不利用未來的教育和成長;再者,民間的習俗都是傳承的,也不例外家家都有“父子不同席”的規矩。若自家孩子“破天荒”了,會讓外人笑話。認為孩子這樣沒教養,就是父母沒教育好。孩子只能在一旁倒酒、點菸、添菜,但絕不能一和父輩坐在一起,分享他們的“自由空間”。

叔侄不對飲

侄子與兒子同輩分,可他們是自己兄或弟家的孩子,仍有輩分的差異。去“串門”了,叔侄總有一個是客人,陪的只能是同輩;若相遇在村裡或親戚的酒桌上,酒桌更有酒桌的講究。長輩一定在側座或下座,倒斟酒從上席開始,只有上席的人說了“開席”的話,其他在座的才能動筷子。席間也有相互敬酒的習俗。做侄子的也只能給叔輩們敬酒,待落下了酒杯後,才可自飲,但絕不對去碰杯對飲。


叔侄畢竟是差著輩分的,對飲酒了就是做晚輩的侄子目無長者,是極不禮貌和道德的,更是沒有家教的表現;若叔叔執意對飲,也是沒有長幼之分的荒唐事,會被人笑話的叔輩的。為了保存尊嚴和禮儀,叔侄兩人是不能碰杯喝酒的。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只是過去沿習已久的禮儀之道,對於現在而言也算是過分約束,是個陋習了。如今家庭聚會或村裡的紅白事,父子可以同桌,叔侄可以對飲。晚輩的可以起身給長輩夾菜、敬酒,不過自己啥話不說,待長輩喝下了酒,自己再自斟自飲一下。既是對長者的尊敬,也避免了尷尬,便於交流。【#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裡的“席”指的是酒席,而並非是我們乘涼用的席子。單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在別人家或者自家準備的酒席中,父親和兒子是不能同時坐在一張桌子上的,叔侄倆同樣也是不能夠相互敬酒對飲的。

其實,在我們鄉下,這酒桌上也有文化,也有一番學問。我們知道,在一個農村家庭中父親是有一定的威嚴的,是一家之主,在別人家或自家舉行的紅白酒席中,這種主導性的地位是必須體現出來的,不然就是不遵守家族禮法,不尊重祖先的教誨,就是“犯上”。

在農村的酒席中,長輩需要上座,在安排大家如何落座時,儘量把同一輩分的人安排在一起,晚輩和長輩不要坐在一起吃飯喝酒。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大多是年齡相近、輩分一樣的人圍坐在一起吃飯、飲酒。

宴請,酒自然是必不可少,所謂“無酒不成席”。試想,大家都喝多了酒,兒子在這個時候胡言亂語,說了一些冒犯長輩的話,長輩的威嚴形象如何樹立。從這一方面看來,“父子不同席,叔侄7不同飲”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家庭紛爭。

老徐聊生活,有趣有味道。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對這句俗語有什麼特別的理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若覺得小編說的有道理,就麻煩關注一下吧!



老徐聊生活


“父子不同席,叔姪不對飲”這句俗語跟儒家思想有很大關係,出自《論語·曲禮》中的一句話:外言不入於捆,內言不出於捆。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意思是說: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出門在外做事情,遇到困難輕易不要給家中女人訴苦,家中婦女打理家中大小事務時遇到麻煩,也不要說出口去煩擾男人。女子出嫁時,要在脖子上繫上彩色的帶子,寓意為她今後跟另一個家庭捆綁在一起了,如果沒有重大變故就不要輕易踏進出嫁女子的屋門。家族中的姑姑、姐妹、女子出嫁後,回孃家來做客的,兄弟們不能與她們同席而坐,也不能跟她們共同使用餐具。父子之間也不能坐在同一個席面上,因為父親是長輩,長者為尊。

後來,隨著人們對“父子不同席”認識的加深,把父親同輩的兄弟,也納入了這個長幼卑尊、尊卑有倫的考量關係,以此來知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範。

在儒家思想意識裡,綱常關係非常森嚴,其中,君為臣綱,臣民必須從屬於君王,父為子綱,子女必須從屬於父親,夫為妻綱,妻子必須從屬於丈夫。

對每個人的身份,按照輩分大小和尊卑關係劃分了等級,等級低的人決不能越過等級高的人,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違反了倫理法則。即使一個家庭,也必須遵守基本的綱常關係。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實質是教導人們做任何事情要認清自己的位置。

當一個家庭或家族聚會時,人們對輩分很看重,父親或者其他年長男性,因為是家裡的頂樑柱,給家裡做出的貢獻最大,也更有權威,因此,在坐席時,往往會把他們安排在上席,這是體現尊卑有序的基本常識。

即使到現代社會,人們在聚會、坐席時,也往往會把上席讓給年長者,這個傳統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多少年都沒有改變。

兒子是晚輩,父親和叔叔都是長輩,如果兒子跟父親、叔叔坐在同一個席面上,會體現出種種不妥。

一是這種做法多多少少會表現出對父輩的不尊重,跟尊老愛幼的傳統是違背的。
二是會降低父輩的威嚴,讓父輩覺得沒面子。
三是父子畢竟都在場,旁人想高談闊論時容易感到拘謹。
四是在酒桌上,難免要喝酒、猜拳,一方面,不同輩分之間的人,是不能行酒令的。另一方面,家醜不可外揚,酒過三巡後,大部分人說話的慾望都會越來越強烈,也容易酒後失態,甚至失言,不管是長輩還是晚輩,如果失態或失言,都會令對方難堪,甚至會被酒桌上的其他人當做笑話看。
五是父輩和兒子輩的人,畢竟是兩代人,兩代人的價值觀念相差很大,想聊天不容找到共同話題,長輩喜歡的話題晚輩不一定喜歡,大家都不能暢所欲言。

在一些兄弟眾多的家族,老大由於結婚早,兒子也出生的早,年齡可能跟自己的叔叔相當,有可能比叔叔還大。

遇到這種情況,就比較尷尬了,按年齡來講,叔叔比侄子小,但是按照輩分,是叔叔大,如果侄子給叔叔敬酒後,叔叔給侄子回敬不回敬都很為難,在倫理規矩上,叔叔是不可以給侄子敬酒的。但出於禮貌方面的考慮,不敬酒就顯得失禮。畢竟,我國從古至今,都很重視禮儀文化。


鴻鵠迎罡


作為一名山東濟寧人,出生在儒家文化誕生地,對這句話有著深刻的理解。父子不同席,叔姪不對飲。講的就是父子之間不可同時而坐在膝上。叔叔和侄子(女)之間不可相對而坐飲酒。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代的人對於仁義禮節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尤其是在程朱理學盛行之後,三綱五常的思想深入人心,並且成為統治者用來對普通百姓進行統治的一種手段。其中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而五常則指的是仁義禮智信。其中三綱規定了社會秩序。而五常則成為了百姓的行為準則。

父子不同席,這是因為在封建禮教的思想下父親乃是兒子的榜樣和綱領。同時父親也是兒子最為尊重的長者。兒子理應在日常事務中以及大是大非的事情上跟隨父親的腳步,認同父親的決定!不得忤逆更不得背叛。



正是因為如此,兒子是沒有資格與父親同席而坐的。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古代時期當父親坐在席間之時,兒子都是站在父親的身後,規規矩矩不敢言語。

同樣的道理。叔姪不對飲。叔叔與侄女(子)之間也存在著輩分之間的差別。同時二者之間的關係又特別的微妙,畢竟叔叔不是侄女(子)的親生父親。兩個人如果面對面而坐喝酒聊天是不可以的。這樣的行為違背了綱常倫理。違背了尊卑有序的原則。




因此這些俗話實際上都是古代人對於三綱五常和道德倫理理解之後,在生活中的實踐。這些話儘管放在今天看起來不合情理甚至不近人情。但在歷史上卻很好的約束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地位。同樣也很好的保障了家庭內部的和諧和穩定。


正是由於古代倫理道德的約束。社會上和家庭中的矛盾也少了許多,離婚更是一件令人所不齒的醜事。因此古代的人並不會動不動就爆發家庭矛盾嚴重的將離婚掛在嘴邊。同樣兒子也不敢對父親有不敬的行為。認真的回報和贍養老人是每一個兒子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珞珈山的貓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是一個關於家庭之外,飲酒文化的話題。父親與兒子,有輩分差距的,同坐一席,讓人會在學感覺到沒有教養的感覺。雖然是新社會了,但數千年以來,形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規矩是不能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體面。

飲酒文化,是中化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將進酒》李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曹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千古名句,出自唐代詩人王翰。古人對於喝酒有著別樣的情懷。

儒家傳統文化,講究體面,有臉面,不失大體,“寧可一日無餐,也不能不要臉面”,“人活臉面,樹活皮”,二句話說明了體面,對人的重要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是都有規矩,同桌吃酒,也不例外。

在古時候,人們看重的就是“孝道”,“舉孝廉”才能做公務員,輩分之間的禮儀,就必須分清,也一定要分清,長輩對於小輩的教育,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不只是 嘴上說說而已,盡孝道要融入生活點點滴滴。你看開會時,主席臺上的許多領導,每個人的位置都是有講究的,有專門負責禮賓的官員安排,是不可以亂座的。

一般婚宴上,有專門的總管,負責座位的安排,長輩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子女一起落座。都會與輩分相同的人,坐在一起,這是禮儀,也是規矩。“酒後吐直言”還好,“若是酒後亂性”豈不惹 出亂子?其實,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有一把無形的禮儀,約束著自己,任性是要負出代價的。

長輩們需要保持足夠的威嚴,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震懾住他們,長輩之間的話題,有的時候是不能讓小輩聽的,這也是叔侄之間,為什麼不能夠對飲的原因。


德雨50926495


這個問題一下讓我想到,和老丈人喝酒喝成稱把兄弟的梗了。

01.父子不同席

酒席和家宴是不一樣的,家宴很多是一家三口一起吃飯,而酒席更多的是一種社交場所,尤其是農村,紅白喜事的酒席最多,也是平時親戚聚的最全的場合,很多時候比逢年過節來的人都齊全。

在這樣的場合下怎麼安排座位是很有講究的,‘父子不同席’中的父子意思是兩代人。在酒席上面更多的是把同輩、同齡的人安排坐在一起,即表明對長輩的尊重,也能讓年輕人跟放得開一些。

02.叔侄不對飲

叔侄也是兩輩人,叔侄不對飲的原因基本類似父子不同席,但也有另外一方面的考慮。

叔叔和自己的父親是一輩人,是兄弟,但兩個人有分別是兩個家庭的一家之主,從這個方面來說,叔侄對飲其實算是一種僭越。

不過現在都是新時代了,一家人很長時間沒見,私下裡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規矩,就像我每年春節回家都會陪父親喝上幾兩一樣,這也算是父子之間的一種交流。



三點文墨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裡的“席”不是我們講的乘涼的席子,不是說父親和兒子不能坐在同一塊草蓆或者涼蓆上。這邊的“席”指的是酒席



意思就是:在別人家或者自家準備的酒席中,父親和兒子不能同時坐在一張桌子上,而如果是一對叔侄倆,也是不能夠相互敬酒對飲而盡的

這句話是出自《禮記》,我們都知道,從古到今,中國都是一個特別注重禮教和輩分的國家。特別是在古代,在三綱五常的束縛之下,很多禮儀規範我們都不得不遵守。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當中,父親是家裡最有權威的大家長,身份地位都是比較高的,假如飯桌上都是比你輩分高的人,你一個輩分低的人坐上去難免會不合適。並且酒席之間,也是長輩們暢談的時間,酒過三巡,大家的情緒肯定都會有所興奮,繼而可能會喝的酩酊大醉。


也正是如此,父子往往不能同席,試想,大家都喝多了酒,兒子在這個時候胡言亂語,說了一些冒犯父親大人的話,或者有些話觸到了長輩的尊嚴,這樣一來,長輩的威嚴形象如何樹立。從這一方面看來,父與子還是儘量不要同席而坐,可以避免一些家庭紛爭。



那麼叔侄不對飲的緣由和這個基本相似了,叔叔是和父輩同一輩的人,所以也是不能夠同席,自然也就沒有對飲的道理了。


除此之外,在飯桌上,年輕一輩不可以隨意插話,有些話也不可以在輩分大的人面前說,隨意插話會讓客人覺得你不尊重他,也會讓大家長很沒有面子。並且,即使是在同一桌上吃飯,也不可以先動筷子,一定要年齡最大的先動筷子,你才能動筷子,年輕一輩也不可以隨意敬酒。



有些俗語我們咋一看沒有什麼道理,但是仔細想想,也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文化禮儀風俗,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其中。不得不說,璀璨的中華文化,我們還知之甚少,需要更加的瞭解才行!


悅讀越樂


“父子不同席”講的是即使孩子已經成年,也不能和父親在一張桌子上喝酒。

三綱五常,父為子綱。封建社會的家庭,在多子多福這一觀念的影響下,往往都是父子幾代累世不分居。

父親作為一家之主,自然說一不二,在家庭中有著很大的威望。酒能影響人的思維,醉酒失德者不在少數。

為了維護父親的權威,避免兒子看到父親的醜相,自然就有了"父子不同席"這個說法。

而且長輩和晚輩們存在許多代溝,他們就算坐在一張桌子上,聊天的話題也是不同的,偶爾談到某一件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時,長輩們還會覺得比自己年齡小的人有些幼稚。這樣分開坐也可以避免這樣的尷尬。

至於“叔侄不對飲”,這個就涉及到輩分問題了。以前人有的結婚比較早,很多家庭裡面的叔叔和侄子年齡差不了多少,甚至侄子年齡都比叔叔大。

但輩分在這裡擺著,做晚輩的還是需要尊重理解。可是在同一個酒席飯桌上,有著無法迴避的酒桌文化。如果喝的起興了,叔侄把酒言歡,叔叔若是不經意給侄子倒了酒或者向侄子敬酒,豈不是亂了規矩?


壹柒讀書


酒桌文化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話題,現在我們對於酒席上的要求可能沒有古時候的嚴苛,但是仍舊要尊敬長輩,入座的順序和座位都是有講究的,有人幫你倒酒時要雙手拿杯,碰杯時晚輩儘量要比長輩的低等等諸多禮儀。

那麼父子不能在同一張桌子上叔侄之間不能在一起喝酒,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以前由於男人是家中的主導,是典型的一家之主,有著高高在上的地位,說一不二,在很多古裝劇中可以看到,男主人位置是有講究的,而且不能和子女在同張飯桌上吃飯,孩子們對父親的權威也是懼怕的。



同時,由於隔著輩分,很難有共同話題,而酒桌上的勸酒、擋酒之類的推搡,面對孩子也不方便,要是酒桌上失態也會使得在孩子面前沒了威嚴、失去臉面。而“叔侄不對飲”其實也有著同樣的寓意。


現在隨著人們思想的開明、民風的開放,家裡的等級觀念不再很明顯,酒桌文化也有了一定的改變,這也是側面看出了一個家庭的和睦團結以及觀念的進步。


雲鶴v珠寶玉石


中國自古就有著燦爛的飲食和酒桌文化,而這樣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至今仍然得到傳揚,特別是在農村,依然對於餐桌山的禮儀十分講究,小編就通過一則農村俗語向各位讀者解釋其中一條飲食、酒桌文化和習俗,不知道來自大江南北的讀者們是否還延續著這樣的傳統呢?

這句俗語是“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參加酒席的時候父親和兒子不能同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叔叔和侄子不能一同飲酒。為什麼有這樣的習俗呢?

在中國,非常重視長幼尊卑的禮節,在外出參加酒席的時候長輩一般同坐在一桌,並且桌子位於前排中心位置,而小輩也按照輩分坐在一起,桌子分別環繞著主賓席,也就是長輩的桌椅。父親和兒子在這樣的場合中是不能坐在一起的,否則就違背了長為尊的中華傳統美德。就算是一家人吃飯,長輩也要入座上席,小輩只能坐在下座,如果有其他長輩來家中做客,如果桌椅不夠坐,小輩必須等待長輩用完餐後才能再入席用餐。

而叔侄不能一同飲酒的原因是酒能夠麻痺人的神經,會讓人胡言亂語、酒後失態。叔叔同樣是長輩,如果和侄子一起飲酒難免會出洋相,酒過三巡後大家稱兄道弟、互開玩笑,失去了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禮節、禮儀和尊重,在農村這樣保守傳統的地方是不允許發生的,侄子可以向叔叔敬酒,但是不能夠過度開懷暢飲。

不過在現代社會,對於飲食規矩、酒桌文化已經沒有太苛刻的要求,而且老一輩農村人也希望年輕人們能與老人坐在一起把酒言歡,雖然在生活中沒有共同的話題和經歷,老人們也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但是在酒桌上卻可以盡情暢飲,歡聲笑語,打破年齡的隔閡,增加彼此的感情。不知道各位看官更傾向於哪一種餐桌文化,是希望恪守傳統美德,還是希望親戚朋友們同坐一桌吃飯、飲酒和諧、歡樂的氛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