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走過——話說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改善民生」資源活 農民樂

10月22日,位於晉城市澤州縣北義城鎮南義城村的加氣站人來人往,晉城市萬鑫順達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牛永山告訴記者:“當時這塊地我看了好幾年,早就想做加氣站。一直到2015年,澤州縣成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以後我才心想事成。9.26畝地,40年,我們支付了132.51萬元。通過作價入股,只需要每年支付8.48萬元。當時一個多月就拿到了地,而且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資金壓力。”說起當年的場景,牛永山記憶猶新。

南義城村村會計劉林山說:“這塊地原來是儲煤場,已經閒置了多年。通過入市改革的契機,我們將地利用起來,村委會每年還能分紅,除了用於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事業外,村民每年都能分得5.936萬元,這是一項惠及廣大群眾的改革。”澤州縣通過農村“三塊地”改革,完成了15宗1493.76畝農村土地徵收,完成85宗3008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任務。

“我們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後,去年每人分了100股,一股2塊錢,雖然錢不多,但大家的心氣都順了。”10月20日,太原市杏花嶺區小返鄉後李家山村黨支部書記常承業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才算活明白了,村裡有多少家底都清清楚楚,多少坡地、多少林地,以前多少年從來沒有搞清楚過。去年4月,村裡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年底還分了紅,大家可滿意了。”村民楊金蘭難掩內心激動。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改善民生重大舉措及成果”評選活動中,常承業和後李家山村的村民們,由衷地為“深化農村‘三塊地’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牽引帶動農村8項改革整體突破”投下了自己的一票。

杏花嶺區是中央確定的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100個試點縣區之一。2017年10月,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展開。截至2018年8月,小返鄉全鄉12個村全部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2018年11月16日,在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會議上,窯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還代表杏花嶺區領到全國首批、山西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

農民有了權益、有了利益,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過去的山河湖林、荒山禿嶺大家都不知道是誰的,說是自己的吧,底氣不足,說不是吧,又確實是在我們村。村民對集體經濟的發展關注度也比較低,因為與自己的收入沒有太多直接聯繫。現在村民們有了股權證,每家每戶能領到多少股的分紅都明明白白,大家對村集體的關注度越來越高。”10月19日,長治市潞城區小天貢村村民韓先平邊介紹邊讓記者看他紅彤彤的股權證。

2015年5月,長治市潞城區(原潞城市)成為我省唯一承擔全國首批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區。如今,潞城區因村制宜、一村一策、體現民意的做法已經讓廣大村民嚐到了甜頭,保障了農民的財產權益,也壯大了集體經濟。

農村土地改革增加了農民的話語權,激發了村民參與本村事務的積極性,同時也化解了矛盾。以前有些富裕的村子逢年過節時會發一些米、面、油等實物給村民,但是這些實物從哪兒買、多少錢買,群眾容易產生爭議,甚至懷疑村幹部得了回扣。有的村裡一些原住民與新移民因為利益重新分配問題,經常上訪。改革後,村裡理清了人頭股份,股權量化了,村民不再因為怎麼分錢、分多少錢而產生矛盾,因補償款引發的各類糾紛也得到了化解。

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進一步激發了村幹部和村民幹事創業的勁頭。孝義市封家峪村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給村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折股量化後的經營性資產有1.1億多元,村黨支部書記劉龍生介紹說:“產權制度改革以後,資源變成資產了,變成資產就能流通了。村裡準備把原來建材市場的散亂經營變成集體經營、增加收益。有些地,我們就準備整合起來向有機旱作農業、城郊農業的方向發展,促進我們的鄉村振興。現在,大家的心勁可大啦,都希望搞得好多分紅。假如沒有這個改革,產權不明晰,就沒有什麼辦法。”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改革的紅利在全省農村進一步釋放。截至2019年8月底,我省確認家庭土地承包面積5133萬畝,合同簽訂率99.4%,發證率96.1%。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試點範圍覆蓋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完成資產清查工作,95.5%完成成員身份確認,1.67萬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集體資產638.1億元,股金分紅1.38億元。

本報記者 王秀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