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西晉永嘉之亂後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堪稱我國古代最為混亂的時代。近三百年的時間,各個民族、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一段的歷史還是有一個主線的,那就是鮮卑人的漢化和一統天下的夢想,西晉和隋朝之間的歷史簡直就是鮮卑人為了統一天下而努力奮鬥的過程。

1、鮮卑慕容氏首先入主中原

漢末桓帝之時,檀石槐曾統一鮮卑各部 ,並將鮮卑分為三部分: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 東部鮮卑由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組成,主要居住在遼西之地。
  • 中部鮮卑主要是拓跋部,以及柔然,柔然本是鮮卑別部。
  • 西部鮮卑主要是吐谷渾。

西晉末年,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是匈奴系政權,即前趙和後趙,而此時的鮮卑人則選擇了投靠西晉邊疆重臣。比如鮮卑東部的段部,中部的拓跋部。

八王之亂爆發後,段部跟隨西晉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因功被封為遼西公,領有遼西郡。

310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同西晉幷州刺史劉琨結盟,共抗石勒,被西晉封為大單于,代公。315年,又封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國至此建立。

鮮卑諸政權中建立最早的是拓跋氏的代國,但代國並未參與逐鹿中原,第一個入主中原的是慕容氏。

公元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開始了慕容氏不斷建國的歷程。

慕容皝建立前燕之後,出兵滅段部,之後又成功征服宇文部和高句麗,遷都龍城,稱霸遼東。

此時的中原,後趙在滅前趙之後曾一度統一北方,但石虎死後中原重新大亂,氐族的前秦和冉閔的冉魏崛起。

公元352年,慕容皝之子慕容儁率十萬大軍攻佔薊城,奪取中山,並攻陷冉魏首都鄴城,冉閔被慕容恪生擒。此後前燕遷都鄴城,慕容儁稱大燕皇帝。

前燕的版圖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幽州,與前秦東西並立於北方。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公元370年,前秦苻堅滅前燕,一統北方,但這並非慕容燕的結束。

公元383年,苻堅敗於淝水。次年,慕容垂趁機起兵,復興大燕,史稱後燕。之後慕容垂滅慕容泓所建的西燕,恢復了前燕的版圖。

後燕在慕容垂在世之時一度非常強大,並幫助鮮卑拓跋部平定了賀蘭部、獨孤部,統一代北。可是拓跋部在拓跋珪的領導下強大起來之後,反而成了後燕的最大威脅。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公元396年,拓跋珪攻陷後燕首都中山,後燕被攔腰截斷,北為北燕,南為南燕。

北燕最終被拓跋北魏所滅,南燕被東晉劉裕所滅,從此鮮卑慕容氏再未登上歷史舞臺(當然還有慕容復),拓跋氏成為鮮卑人一統天下的接力者。

2、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

與慕容氏相比,拓跋氏在統一天下的路上更近了一步。前燕和後燕只是統一了北方的一半,而拓跋北魏則統一了整個北方。

拓跋氏崛起的詳細過程可參見下文鏈接:

簡單的說,就是拓跋氏的代國曾經被苻堅的前秦所滅,但前秦的覆滅同樣給了拓跋珪機會,慕容垂復國的同時,拓跋珪也復國成功。

之後,拓跋珪在慕容垂的幫助下,滅賀蘭部、獨孤部,一統代北,之後拓跋珪又滅後燕,入主中原。

拓跋珪之後,其孫子魏太武帝拓跋燾攻滅胡夏(赫連勃勃)、北燕、北涼,降伏西域的鄯善、龜茲、粟特等國,同時驅逐吐谷渾,攻取劉宋河南重鎮,統一我國北方。這一年是公元439年,從此我國北方進入北朝時代。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苻堅在統一北方之後曾想通過滅東晉來實現前秦的正統地位,北魏不是沒這麼想過,不過北魏還找到了另一條路,那就是重建中原的正統地位。

魏孝文帝的遷都洛陽和鮮卑漢化,便是為了重建北方正統。南梁陳慶之出使洛陽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義富盛,人物殷阜。

這說明經過北魏的重建,北方的經濟文化已經復興,而這也是隋朝統一之後許多世家大族重新北返的重要原因。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然而,北魏的漢化卻激化了漢化鮮卑貴族和邊境六鎮的矛盾,從而導致了“六鎮起義”。

北魏衰亡的過程可見以上鍊接,簡單的說就是,六鎮起義導致了軍閥爾朱榮的崛起,爾朱榮把持朝政與北魏皇族的相互仇殺最終造成了北魏的分裂,爾朱榮死後,其下屬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控制了帝國的東西兩部,北魏從此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不久正式演變為北齊和北周。

北魏並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使命,鮮卑拓跋部又倒了下去,下一個接力者是宇文部。

3、四分天下有其三的鮮卑宇文部

宇文部早期曾與慕容部在遼東爭霸,但不敵慕容部,並於344年遭到慕容部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宇文部部眾散落各地。

北魏末年,公元532年,高歡立魏孝武帝元修,掌控朝政大權。元修為擺脫高歡所控,從洛陽出逃至關中將領宇文泰。

此後北魏分裂:高歡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宇文泰殺元修,立元寶炬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

至此,鮮卑宇文部開始逐鹿天下。

與慕容部、拓跋部都從北方的東半部——河北起家不同,北周的根據地在關中,而這裡也正是秦漢得以統一天下的王者之地。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事實也正是如此,北周的統一進程與秦漢如出一轍。

公元552年,西魏(北周)趁南梁的侯景之亂,出兵佔領了南梁長江中上游的荊、雍、梁、益諸州,從此對東魏(北齊)佔據了優勢,這一點與秦國佔據巴蜀之地很相似。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一統北方。此時的北周不僅佔據北方,還佔據巴蜀、雲貴之地,而南陳只剩下江南一隅之地。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一生戎馬倥傯,同時能和將士同甘共苦,作戰身先士卒,以此局勢若非宇文邕英年早逝,北周統一天下之時時間問題。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公元578年,宇文邕死於北征突厥的路上,三年後,楊堅篡位。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宇文邕生於公元543年,也就是說楊堅尚比宇文邕大兩歲,所以在宇文邕打下的基礎面前,說楊堅是摘桃子的確實並不為過。

不過,由楊堅滅南朝統一天下——這一點也使“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論調推遲了700年。否則,公元589年便是鮮卑人的北周滅了漢人的正統南朝,一統天下。

而事實上,宋朝的帝系傳承同樣源自北魏,北魏~北周~隋唐~梁唐晉漢周~兩宋堪稱華夏文明的第二帝國,唐宋無不與鮮卑北魏有密切的聯繫。

鮮卑人為了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用了近三百年的時間,歷經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三族的努力,從北方的半壁江山(慕容前燕/後燕),到統一北方(拓跋北魏),再到四分天下有其三(宇文北周),最終卻被楊堅摘了桃子,時也?命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