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安徽換省會已經六十多年了還沒有發展起來?

用戶59591683616


安徽的省會,曾經是“長江五虎”之一的安慶。當時安慶是長江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實力可以抗衡另外的“四虎”上海、武漢、南京、重慶。



但是後來安慶開始衰落,蕪湖嶄露頭角。蕪湖作為清帝國四大米市之首,被孫中山譽為“長江巨埠”、“皖之中堅”。建國後,初步意向是省會設在蕪湖,因為蕪湖是當時安徽省最發達的城市。


但是毛主席從戰略高度考慮,認為在非和平時期,如果省會在蕪湖,敵人可以沿著長江一路攻克上海、南京、蕪湖、武漢、重慶這些省會和直轄市。所以,最後毛主席決定安徽省會設在合肥,而且合肥也在安徽南北向的正中間。

建國之初,蕪湖和安慶甚至是蚌埠,人口和經濟都要強於合肥。合肥完全是從縣城發展起來的省會,而且當時安徽還很貧窮,可想而知為了建設合肥,吸收了全省太多資源。

如果省會設在蕪湖,現在的蕪湖早已經成為特大中心城市,也已經形成了“南京——蕪湖都市圈”,皖南地區將會極為發達。當然弊端就是皖北地區會更為落後,所以選擇合肥確實是個權衡之舉。

而且,安徽的落後和省會並不是直接關係,而是因為農業省的定位,導致與曾經一家的江蘇拉開了差距。以前同為江南省,江蘇和安徽各方面比較接近,但後期國家在江蘇的投資完全超過了安徽,這才是根本原因。


堅果旅行


安徽的省會一直在安慶,建國後一直爭論不休。主要在當時的條件下,合肥既不沿江(淮河和長江),也沒有鐵路幹線和周邊相連,交通劣勢過於明顯,底子太薄,建國後只是一個不到5萬人的小縣城,不如省內的安慶 蕪湖 蚌埠。直到偉人的一句居皖之中,省會的爭論才暫時停止,合肥最終成為省會,也就是從此開始,安徽就註定要落後。

1.建國後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中,因為安徽交通太過落後,只有一個項目-淮南謝家集中央洗煤廠放在安徽。和處在京廣線的湖南 湖北 河南相比相去甚遠,甚至都不如江西的三個項目。從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上,導致安徽從建國後就沒有工業底子。

2.合肥位置尷尬,中國的幾條鐵路大動脈,京廣線,京九線,京滬線通通不過合肥,導致安徽喪失好多發展機會,沿海企業也不願意搬遷到交通不便的安徽。直到高鐵時代才有所改觀,但是此時已經是2010年以後了,各種佈局已經確定。

3.合肥沒有產業支撐,底子太薄,只有強行搬兄弟城市的優質企業和國企。如圖上顯示有中煤建投,蚌埠鐵路局, 蚌埠捲菸廠,滁州捲菸廠,榮事達等等。從而壯大自己。再通過拆分巢湖一步步靠近沿江城市。結果皖北幾乎停滯發展,沿江的皖南也喪失發展機會。從而導致省內其他城市去供養一個合肥。

4.向心力不足,歷史上幾乎整個皖南和南京同屬一個文化圈。黃山和杭州同屬一個文化圈。而皖北的阜陽 亳州又屬於中原文化圈,還有淮北和宿州對徐州認同感遠遠超過合肥。而合肥廬州文化的影響力僅限於合肥當地,所以導致安徽變成一盤散沙。總結來說安徽文化分為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各自有各自的文化圈,方言不同,文化傳承不同,氣候不同,飲食不同,所以很難產生認同感。

5.安徽沒有抓住沿海產業升級的時候,轉移更多的產業,增加就業,連富士康都不考慮安徽,可見安徽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的力度有多差。

6.合肥地處皖中,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影響力,現在已經是2018年,還沒有開通到皖南的動車。而皖南的滁州和馬鞍山到南京坐高鐵不過17分鐘而已,人員往來 信息流 物流都走南京了,而南京的歷史底蘊 經濟 城市建設 產業佈局又強於合肥,導致省內大部分地區對合肥認同感不強。知名度也大大落後周邊省會。

7.無法帶動省內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合肥旁邊的六安經濟已經負增長,淮南也停滯不前,其他城市就基本不會跟合肥了,都融入各自的都市圈。

8.房價過高,合肥的房價已經高過很多新一線城市,比如成都 重慶 長沙,而自身收入卻沒有多少提高。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總之安徽選擇合肥完全是政治上的考慮,而忽略了經濟本身,如果安徽一開始就發展沿江經濟帶,就不是今天尷尬的局面。經濟和湖北 湖南肯定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好。現在已經不能改變了,安徽其他城市也只能靠自己發展了,積極融入江浙才是唯一出路。










星空星月神話


屈指算來從一九五二年安徽省會從安慶遷入合肥確實六十多年了。原來江南省劃江蘇安徽兩省時,經濟發展不相上下,令世人刮目相看。一九五四年長江流域兩省發大水,安徽人打著花鼓到江蘇逃荒,江蘇人也來安徽要飯。這是歷史真相,不再詳敘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江蘇省因地制宜發展輕工業帶動鄉鎮企業,探索出了強省之路。現在江蘇省十三市,都有百強縣,蘇錫常率先致富,帶動蘇中蘇北先後脫貧。現在蘇北宿遷在江蘇不算富,可比鄰近省經濟強市富多了,可超北部省會城市GDp,一個縣級市海安GDp可超安徽十多個地級市。安徽改革開放以來,重視發展農業。一九八0年農業生產責任制就從滁州鳳陽小崗村試點向全國推廣,講心裡話安徽當時是農業省的旗帆。江蘇四十年發展工業,而安徽發展農業,兩省GDp不同,安徽落後江蘇已成現實。江蘇經濟很強大的。安徽近些年也轉型了,集全省之力發展合肥,以合肥引領淮北帶動沿江城市圈發展,從而拉動經濟發展,可省會合肥經濟也不行,只能和江蘇無錫常州等地級市比高低。現安徽在全國省GDp位於十一位,合肥在省會城市中位於九位。比不到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福建。比西部省(省會)GDp高多了,不久的將來安徽一定會邁入強省之列。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你這個是偽命題。不管你的意思是換省會後,是省沒發展起來還是省會沒發展起來,這兩種觀點都不對。

何為發展起來了?這個你有標準嗎?我認為安徽如今是發展起來了,安徽省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被國家定位為農業大省、資源大省,明確為長三角發達地區輸送原材料、能源、人力等,所以安徽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是在種田、挖礦、燒電、送人……工業發展十分滯後。本來就沒存在感的安徽在全國人民眼裡,是一窮二白的地方,而且在人口輸出目的地還被歧視,實在是尷尬。

但是,隨著近年來江浙滬產業轉型,安徽開始承接產業轉移,說得好聽是產業轉移,不好聽就是接了人家不要的。話雖如此,但是總算有了發展機會,加上國家開始重視中部塌陷區的發展滯後,政策也跟上了,總算能好好搞發展了。安徽這幾年發展還是不錯的,全國中上游,當然還是和沿海還有很大差距。

再說合肥,有很多人說要是沒換省會會怎樣怎樣,說這話的真是幼稚。且別說已經無法回頭,就是回頭也不會選皖南,皖南侷限太小,做省會輻射弱。當初選省會,不是拍腦袋做的決定,而是有通盤考慮的。不能說當初的決定是不是正確,因為時代確實不一樣,當時是計劃經濟而且是建國初,所以要服從當時的大局。

合肥底子非常薄,剛作為省會時是有名無實,畢竟只是個小縣城,誰都瞧不上眼。但是日子得過啊,於是這麼多年來一直是一聲不吭,默默無聞。改革開放後,看到全國都熱火朝天搞發展經濟,合肥卻找不出什麼路子,發展也沒什麼起色。原因還是在區位差(當時江浙滬的虹吸太強)、基礎差。欠的賬終究要還,種的惡果終究要自己吞下。

不過時來運轉,這十年來合肥是找對了路子,逆襲發展、彎道超車,省會全十這個成績還是非常不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承接產業轉移,還有就是全省重點發展省會。這裡我要著重提出的是,這是全國進入“強省會”時代的必然選擇,不是某些人口中的“吸血”,合肥gdp佔全省比時26%,這個比例排在所有省會第13,遠不及成都、武漢、西安超過30%的比例。但是為什麼大家對合肥誤解這麼深呢,一個從來都躲在角落的孩子出來了,長大了,變強了,周圍的人會是什麼反應呢?


Autumn以高


我覺得合肥發展已經相當快了。如果往前推20年,合肥還不如昆明呢?今天,單比GDP,合肥已是昆明的1.5倍,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綜合實力超越了很多省會城市。




安徽人會認為安徽不如江蘇,這不僅僅是省會城市由安慶遷到合肥能解決的,安徽發展滯後於江蘇這不是安徽人的錯,很大程度上是兩省的區位、資源稟賦、人才及資本吸納能力、人口素質、管理水平、財富和文化積澱上差異決定的。中國有34個省市區,僅廣東省的經濟總量略超過江蘇,所以安徽落後於江蘇也很正常。



說安徽省沒發展起來也很不客觀。作為一箇中部省區,安徽的經濟社會發展近幾年還是比較迅速的,更重要的是發展質量在不斷的改善。一方面是,安徽的原有重工業基礎比較好,近幾年大力發展電器、電子、新材料、現代裝備、人工智能等產業,再加上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的轉移,安徽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中心;另一方面,安徽省政府主動謀變,全面提升合肥的戰略地位,依託中科大為首的教育科研單位,將合肥打造成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合肥成為中國高科技創新和高科技創業的新高地,對全省的產業轉型升級會有極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安徽省自然資源、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全省上下對文化教育和科技十分重視,人民勤勞能幹,只要充分發揮合肥科技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進一步在合肥周邊城市群合理的配置現代高科技產業,形成優勢互補和產業集群效應,安徽未來發展的前景將十分美好,在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地位還將進一步提升。


牛哥的天空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題主的意思或許是想表達安徽省會合肥發展不如周邊,或許是每個人對於發展好壞的理解不同,個人覺得合肥如今發展速度應該還是不錯了。今天藉此機會跟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合肥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

根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合肥全年生產總值達到7213.45億元,比上年增長8.5%,三大產業佔比為3.8:50.5:45.7,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1113元。在2017年可持續競爭力城市排名第31位。個人覺得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合肥已經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家用電器、食品加工、電子設備和光伏新能源為主的6大支柱產業,這點來說個人覺得合肥發展還是不錯的。

合肥本身發展還不錯,但是無奈周邊強手太多

通過上圖可以清楚的看到,安徽省會合肥是全國為數不多在300公里範圍內有諸多大城市的城市之一,300公里左右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就有徐州市、南京市、武漢市、杭州市等,如果算上500公里範圍那就更多了,基本上用四面楚歌來形容合肥也不為過。所以個人覺得在四面強勢圍堵和資源掠奪的情況下,能夠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已經不錯了。

有人會拿武漢和鄭州說事,都是舉全省之力發展為什麼這兩座城市的GDP會高出合肥那麼多?其實很簡單,從地鐵可以看出來,基本武漢和鄭州在500公里範圍內基本沒有能與其競爭的城市存在,可以說是獨一份,所有的地級市小弟都在為他們服務,能發展不好?合肥就不是了,南邊的安慶因為被換省會如今也是不服氣,北邊的徐州經濟發展不比合肥差,距離南京這麼近,有點能力的人才和企業都會選擇南京,這就是先天不足導致的。

合肥需要的是同省的兄弟城市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上面我已經講過了合肥沒有周邊其他省會城市發展迅速的原因,個人覺得合肥的發展還是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的,尤其是同省的兄弟城市。而根據我的觀察,安徽省內的其他兄弟城市似乎很不願意合肥發展的好,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安徽經濟要發展合肥必須發展好,要不然安徽省內的優質資源會被周邊的省份吸走,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我一直呼籲的中西部城市要打造明星城市效益。

最後希望安徽省內其他城市的朋友能夠給與自己省會多一點支持,這樣安徽的經濟才會好轉,安徽人民才不用外出打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原創不易喜歡就點贊關注吧。


勇談房產壹貳叄


其實安徽的位置不差,江蘇,湖北,河南,山東所包圍,都是是魚米之鄉,再加沿海經發展強市,所以吸引力不足。

這是省會成立60年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別的不多說,“安徽缺少,特別,特大,特殊的重大成市帶動”也就只有省會,特大城市帶動後花園,這是有先例的!

切記“勿噴”我想把省城落到我的家鄉,可太偏,也沒本事更不可能,這就不能自私!

因為合肥是省城又是中心位置!筆者認為最好!特別是中科大的帶動!“科技興城,大家看深圳是怎麼成為經濟強市,是科技興城!又是製造業與長三角副中心城市,抓住時機快速打造”全省經濟在此一哆嗦的時候!


義良8


來來來你說要怎麼發展才算好?老早之前國家就給定位個農業省的帽子……你再能耐難不成你還能跳出國家劃的條條框框?至於合肥,60多年前從一個一個縣城開始發展,再看看周圍的南京、武漢、鄭州、南昌、徐州,60年前哪一個比合肥底子薄?哪個不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從無到有,雖然差距還好大,但是合肥06年gdp才過1000億,12年後的去年7000億多已經夠快了,再快難不成把地全賣咯?


事無鉅細


安慶發展200多年了,也沒見你安慶有什麼大發展?遠的不說就說說近的,皖江經濟發展帶,安慶多好的政策支持,多好的地理條件,如果論安徽第一阿斗當屬安慶,第二阿斗就是蕪湖,第三阿斗是馬鞍山。不要問為什麼?因為皖江經濟發展帶這三個城市浪費了安徽絕大部分的財力和精力,現在合肥發展起來了,三個地方的噴子就開始跳起來了,什麼合肥吸血了,什麼如果省會不在合肥怎麼怎麼,合肥發展起來吃你家大米喝你家水了?吸你家血?不要臉!


揚起45嘴角的微笑


己發展算快的了,中國5000年文明,發展也就這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