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近代以来,所有东方国家的大门,无一不是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敲开的。放大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为了应对西方殖民者的舰队入侵,其实当时的清朝海防部队也曾做过较为详尽的准备,也并非对西方战舰的坚利缺乏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为了应对英国的舰队,准备了300多门火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大沽口的炮台从最初的4座一路激增至7座,大炮增至64门,其中不乏12000斤和10000斤的远程火炮。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虎门之战(英称第二次穿鼻战斗)炮台陷落,水师提督关天培阵亡;三次大沽口炮台的防御战则有两次均为以清军惨败,炮台陷落告终,仅有一次为完胜。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占领广州城外炮台的英军,远处为广州城墙及镇海楼

实际上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炮台上的要塞炮对上舰炮一直是有一定优势的。首先因为炮台的岸炮不必做机动,口径和弹丸重量可以做的更大一些;其次,由于炮台本身是固定的,因此射击瞄准的难度比随时在摇晃、运动中的舰炮要容易的多。而且炮台除可以垒砌较厚的条石、夯土作为防护外,只有直接命中炮位才可能造成实际损失,不像浮在水面的军舰,目标很大全身都是弱点。当时的清军虽然火炮总体已经大幅落后西方,但是凭借从西方各种渠道购买的火炮以及精炼生铁铸造的大炮,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击。而且以当时火炮的威力(以实心弹直射为主),并不足以造成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那么为何作为防守一方的清军,战斗的结果总是惨败给侵略者,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呢?

在宏观的角度,我们往往会理解为这是西方军舰火炮先进导致;诚然,这一因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清军水师装备的中式战舰并不足以和西方军舰抗衡,1839年和1841年两次穿鼻海战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火炮也远远落后于西方。但实际上,每一次炮台的彻底陷落,都是西方国家具备出色的

战略登陆能力的结果,清军被西方登陆部队击溃、杀伤的占了大多数,而炮击造成伤亡的其实只占一小部分。当年英国和日本萨摩藩在鹿儿岛发生的炮战,英舰和日本岸炮对轰一天,虽然日本损失了大量设施民房和船只,但从伤亡结果上看,英军伤亡60达多人,日本仅伤亡9人,其中只有一人是炮手,而且鹿儿岛直至战斗结束也牢牢控制在萨摩藩士兵的手里。鹿儿岛炮战与虎门战役的唯一区别,只在于英军准备不足,因此并未派出陆战队进行登陆作战。否则以萨摩藩当时的实力,也根本无法抵挡排成线列的英军。这说明仅仅是军舰和岸炮对轰而没有登陆部队的情况下,即便是技术劣势的一方也不至于打的太难看。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虎门炮台上当年留存的大炮,实际炮台早已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样子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当年萨英战争萨摩藩使用过的青铜炮

极其脆弱的大清岸防体系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一共只出动了7000人,这其中有4000人都是陆战队。在1841年的第二次穿鼻战斗(虎门炮台战役)期间,来犯的英军舰队携带多达2000人的陆战队。此役参战的清军水师和陆军有3000多人,然而大多数仅仅是在炮台周围防守,而对虎门炮台的侧方、后方毫无防备。致使英军轻易在穿鼻湾完成登陆,并迅速占领了周围小炮台和制高点,并架起野战炮从高处轰击沙角炮台;同时排成线列的步兵也开始朝沙角炮台猛攻,很快就占领了沙角炮台。实力更强的大角炮台情况几乎完全一样,英陆战队搭乘小船从大角炮台南北两侧同时登陆;由于火炮的差距,炮台本身亦被英舰队携带的400多门火炮压制的无法抬头,最终很快也失陷。第二次穿鼻战斗清军伤亡774人,英军仅有38人伤亡,其中大部分是在打扫战场时遭遇了一处清军弹药库爆炸所造成。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这次虎门炮台的惨败,证明了关天培的担心是对的:关天培认为炮台守军人数严重不足,虽然从战斗实力对比,清军的人数略多于英军,但考虑到双方极为悬殊的战斗力,实际上人数远远不够。在随后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炮台因守军人数不足,被英军登陆部队夺取炮台的场景被一而再再二三的上演。虽然英军总人数并不多,但由于战舰的战略机动优势,往往可以在局部战场投入数倍于清军或者至少人数相当的陆战队,使得战斗一开始就失去悬念。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已经已经被英军占领的沙角炮台,近处山上英军已经架起了野战炮

而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几乎是同样剧本的重演。大沽口的每一次陷落都是因为陆战队从侧面登陆,袭击了大沽口炮台火力无法覆盖的地点;由于陆军战术劣势太大,英法联军一旦站稳脚跟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的了。第三次大沽口战役,英法联军在俄罗斯公使提供的谍报信息指引下,直接从没有人驻守的北塘登陆,5000人的陆战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北塘炮台。在北塘休整了10天内居然没有受到进攻。后来还是联军主动出击,在炮台的后方堂而皇之的炮击清军大营,清军机动部队被击退;切断了步兵和炮台的联系后,英法联军登陆部队击中47门火炮配合军舰前后夹攻,使得大沽口炮台短短3个小时即被占领。绕侧绕后战术,对侵略者来说几乎是屡试不爽,大清在这个石头上也是屡栽跟头。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被弃守的北塘炮台,被联军兵不血刃地夺取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失陷的大沽口炮台

那么为何第二次大沽口炮台,僧格林沁领导的大沽口之战就取得了胜利呢?其实这是讨了一次巧,本来英法联军是奔着换约去的,只有一些炮舰,未带够足够的陆战队士兵。当军舰进入内河时又费了很大力气来拆除横在江面的铁锁,清军以逸待劳,早已调整好射击诸元的火炮同时开火,几轮炮击就使13艘炮舰直接陷入了混乱,搁浅的搁浅,击伤的击伤,在内河中无法灵活转向,无法有效瞄准炮台还击;此时虽然联军依然派出了660人的陆战队进攻炮台,但可以说是正中僧格林沁下怀:为了防止联军登陆作战,大沽口炮台的滩涂挖了数道壕沟,以及数道漫长的“竹签阵”,此外有大量的清军陆军协防。一方面是泥泞,一方面是防御工事较为完善,以至于陆战队全部成了活靶子。此役英法联军伤亡高达592人,登陆部队总数的90%,舰队统帅贺布亦负伤。13艘炮舰里3艘搁浅,4艘被击沉。而清军仅伤亡32人。这说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落后一方的岸防部队完全可以打出完胜。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大沽口炮台布置的护城河和竹签阵,联军要正面攻取确实很难

然而由于清军战术思想过于落后呆板,使得本次的胜利注定是昙花一现。毕竟清朝的欠账过多,不单单是火炮技术的落后。由于几何学巨大的差距,使得中国本土一直未出现西方的星堡和棱堡,炮台仍然以传统的方形城池为蓝本建设,射击死角较多。炮台之间亦无法科学构筑交叉火力,在炮台外部没有放步兵壕和步兵掩体,只有护城河和竹签阵,但这仅能延缓敌军进攻,不能形成积极有效的防御。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大沽口炮台的布置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英法联军绘制的第一次大沽口形势图,清军士兵在炮台后方协防,但

从英军绘制的炮台布置上看,几座炮台很难形成交叉火力,都是各管各片。虽然有步兵协防在炮台后方协防,但是缺少步兵掩体和战壕。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搭云梯进攻炮台的英法联军,炮台外围居然没有一个清军士兵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从这张图上看,此时炮台外围已经没有守军,只有少数清军在城墙上抗击联军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大沽炮台的形态,火炮只朝向海面一方布置,对后方没有防备

近代化岸防体系典范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南北战争的哈德森要塞攻防战中得到非常强烈的对比。哈德森是南北战争期间南军占据的一个港口要塞城市,南军在此地修筑了7座堡垒,包括棱堡和星堡和城墙。密集的火炮使得北军的军舰和运输舰根本无法通行此地,相当于密西西比河的河路运输被南军掐断。这7座堡垒中不乏修筑即位繁琐严谨的星堡,有意思的是堡垒并没有修筑在岸边,而是距离岸边有一段距离,并以城墙相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登陆部队的绕后。每一座堡垒,都有防步兵壕沟和护城河,此外,在哈德森港还有1000多人的步兵驻守,步兵营地的位置(下图中突起的帐篷形标志)配置非常合理,位于各个炮台的中央,任何一个受到攻击都能随时支援。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北军舰队在哈德森港和南军炮台发生激战,舰队惨败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哈德森港密布着南军修建的棱堡和星堡共7座,为防止绕后港口侧后方修筑了连成片的城墙和战壕

哈德森的机动部队和固定炮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防御体系。1863年,北军7500人向哈德森堡发起进攻,企图彻底拿下这里,结果被仅1000余人的南军守军击溃,首次进攻的1。结果哈德森港还是在北军的长期围困下才最终投降,而且双方伤亡差距极为悬殊:北军阵亡+病亡将近9000人,南军阵亡+病亡仅有1000。

从虎门到大沽口:撬开中国大门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陆战队

著名的北军黑人团在进攻哈德森的炮台,注意炮台城墙前有一道战壕给南军步兵提供掩体

哈德森防御战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岸防体系,包括了炮台、城墙、步兵壕以及数量合理的步兵,不能有明显的死角在重点防御区域要能够构筑交叉火力。在这种情况下,守军的数量即便劣势,依然可以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当然能够构筑这样完整的体系,依靠的是统帅的战术意识和基层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反过来看大清,军官和士兵的水平和士气都远远谈不上合格,对西方侵略者的防御始终表现消极,往往寄希望于几门重炮,忽略了陆军新式战术的编练。一个国家的没落,其实可以从当时的个人身上找到答案,正如龚自珍那句“万马齐喑究可哀”,武器落后不可怕,但意识的落后才是真正可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