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與哪“十國”?

在歷史的浩渺煙波中,有風雷激盪,有春風盪漾;有一統天下的歡歌,也有分分合合的離殤。

安史之亂讓大唐帝國變成了步履蹣跚的遲暮英雄。在經歷了無限輝煌之後,李唐陷入混亂的泥潭。此後的一百年間,政權林立,軍閥割據,天下混亂,動盪不安。

五代十國是對那個時期的總稱,大意是指十五個有較大影響力的政權,其中有的是橫向之間互相攻伐,有的是縱向之間相互更迭,這些紛雜的勢力之間關係非常混亂難以理清,今天我們就說說到底是哪五代與哪十國。

文德元年(888)唐昭宗繼位,交到他手上的是一堆理不清的亂麻。為了能夠提振一下萎靡的精神,唐昭宗組建了十萬人的軍隊,開始討伐西川的割據勢力。同時,派朱溫討伐盤踞於河東的李克用。西線戰事順利,而東線卻陷入了僵持之中,於是唐昭宗下令西線兵力增援東線。

所謂的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與哪“十國”?

此時,西征軍的高層將領王建抗命不遵,依靠早已在軍中培植以來的羽翼,起兵造反,割據一方,西川又一次從大唐身上割離出去。後來,這個政權改國號為蜀,史稱前蜀,這就是十國中的第一個國。

在王建徹底控制西川的第二年,割據江淮的楊行密被昭宗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後來又被封為吳王,這個政權即被稱為吳國。

一年後,流寇出身的王潮也利用自己培養多年的流寇勢力控制了福建全境,朝廷無可奈何只能將其招安,並任命他為福建觀察使。不久,王潮的弟弟被封為閩王,其政權也被稱作閩國。

與此同時,錢鏐因為舉兵抵抗黃巢亂軍,勢力逐漸強大,朝廷不得不承認其對浙西的統治,封其為吳越王,該政權即為吳越國。

孫儒殘部的馬殷在其主將死後,糾集餘下的兵力,逐漸佔據了湖南全境,此時的朝廷已經習慣了地方勢力的崛起,自然而然的承認了馬殷對湖南的統治,馬殷被封為楚王,這就是第五國楚國的由來。

九年後,劉隱接過了父親在嶺南經營多年的勢力。幾年後,又被封為清海節度使。該政權自立為漢,史稱南漢。

這些勢力都是南方的小勢力,而真正主流勢力還是在北方。北方的四個主要軍閥正在爭奪大唐的衣缽,其中有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歧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

所謂的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與哪“十國”?

武德元年(907),朱溫篡唐,逼迫唐皇禪位,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這也是五代的第一代。很多史學家習慣於將這一年視作五代十國正式的開端。

朱溫稱帝的同一年,他派遣部將高季興出任只有一座江陵城的荊南節度使。後來,他自稱荊南,這是第七國。

朱溫的後梁並沒有存續多長時間,短十六年後,李存勖就消滅了後梁,登基稱帝,建立了後唐,這是五代中的第二代。

李存勖在南下消滅前蜀後,派孟知祥上任西川節度使一職。但天成元年(926)後唐發生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國內一片混亂,孟知祥趁機脫離朝廷控制,割據蜀地並稱帝立國號為蜀,史稱後蜀。

李存勖死後十年,石敬瑭聯合契丹人奪過了後唐的統治,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這是第三代。

在南唐升元元年(937),吳國的權臣李昪發動政變,先改國號為齊,後來又改為唐,史稱南唐。為人們普遍熟知的南唐後主李煜就是李昪的孫子,這也是十國中的第九國。

後晉的新帝與契丹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爆發戰爭,後晉被契丹所滅。燒殺劫掠的契丹人遭到中原百姓的殊死反抗,最後也無可奈何撤離中原。而此時,盤踞在太原的劉知遠趁機稱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這是第四代。

可是,後漢政權僅存在四年就被郭威的政變掀翻,郭威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這是五代中的最後一代。

所謂的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與哪“十國”?

不久,後漢的殘餘勢力在太原一帶建立了新的政權,沿用後漢國號,史稱北漢。這也是十國中的最後一國。

郭威的養子柴榮將國內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後,出師北伐契丹,兵威勢不可擋,打得契丹人節節敗退。可惜,三十九歲的柴榮突然染病,英年早逝。

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迫使柴榮之子退位,改國號為宋。

趙匡胤逐步統一天下。宋建隆四年(963),荊南,武平節度使歸降;兩年後後蜀被滅;五年後南漢被滅;又五年南唐被滅,閩國歸降;三年後吳越歸降;次年北漢被滅;至此,五代十國宣告結束,破碎的大地重新彌合。在老百姓的期待中,宋迎來了上百年的富饒,繁榮與安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