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一、序言

宋朝儘管一直以來因為對外戰爭節節敗退而為大家所詬病,但畢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壓制商業發展的朝代,一本《東京夢華錄》讓世人看到了當時北宋都城開封府的繁華:

《東京夢華錄》:舉目則青樓畫閣,秀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琦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

據歷史經濟學家麥迪遜在其書《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推測,當時的宋朝經濟水平大概佔全球GDP的23%,這足以說明了當時宋朝的繁華。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繁華的宋朝

儘管宋朝在先天上較更早期那些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疆域小,但仍然是個國內大一統的國家。可是,繁華的宋朝背後,居然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國內貨幣不統一,誕生了所謂的“貨幣特區”,這不得不讓人拍手稱奇。

(友情提示:全文共3475字,僅需7分鐘就可以瞭解宋朝的貨幣特區的由來、風波和思考~)

二、貨幣特區的由來

宋朝在初建立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效仿過古代封建大一統王朝統一貨幣的舉動。宋朝政府對錢幣進行了規範,將貨幣鑄造權收歸了中央,並嚴禁民間私自鑄造。

當時的北宋雖然有諸多貨幣,但是主要流行的是銅錢,並禁止使用鐵錢等錢幣,旨在結束五代十國時期各國鑄造貨幣導致的貨幣混亂。

然而奇特的是,卻有兩個地區不在統一使用銅錢的範圍。

  • 四川貨幣特區

早在五代時期,當時的川蜀百姓就主要是使用“後蜀”的鐵錢。後來在宋朝滅亡了後蜀後,為了照顧到當地百姓的貨幣使用情況和四川本身的鐵礦資源較為豐富而銅礦資源匱乏的實際情況,就對四川地區開了個方便之門,允許川蜀的百姓們同時使用鐵錢和銅錢。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宋朝與後蜀的位置

按照當時官府的規定,銅錢和鐵錢的兌換比例是一比十。然而,隨著鐵錢的一直貶值,加上後來外地商人攜帶貨幣入川,導致銅、鐵的比例進一步擴大。

之所以鐵錢會貶值,其實是因為銅錢背後有宋朝財政作為信用,再加上銅錢的名義價值整體上與銅錢的實際重量所反映的價值相等,導致銅錢整體相對保值。這也恰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雙貨幣的判斷:

《資本論》:凡是兩種商品依法充當價值尺度的地方,事實上總是隻有一種商品保持著這種地位。

俗話說,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社會上總是不缺乏投機取巧之徒,看到銅錢和鐵錢的兌換有利可圖,紛紛開始大肆搜刮銅料,比如將銅器毀壞、盜挖古墓等,並將其融鑄為銅錢。

宋朝政府為了防止這種投機獲利的行為影響到幣值的穩定,於是就採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允許四川地區用鐵錢,但是不允許用銅錢。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四川貨幣特區,即鐵錢特區。

不過,宋朝為了全國整體的貨幣統一,是不允許四川民眾將鐵錢運出去,由此形成了四川地區的貨幣割據,即四川鐵錢,而全國多數地方銅錢。

為此,宋朝後來還設置了所謂的鐵錢監,專門負責鐵錢的供應和流轉,到後來有了大幅的增設。

  • 陝西貨幣特區

與四川貨幣特區不同的是,陝西貨幣特區並不是因為當地民眾的習慣,而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軍事需求。陝西地區按照宋朝政府的統一安排,本來是銅錢的流通區域,基本不用鐵錢作為貨幣工具。然而到了宋仁宗的時候,是因為朝廷和西夏的戰事日漸緊張。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了西夏。宋朝不願意承認李元昊的帝位,雙方停止了互市。李元昊派人頻繁到邊境刺探軍情、並煽動宋朝境內的党項人,最終雙方爆發了戰爭。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李元昊稱帝后,西夏、宋朝、遼國等分佈位置情況

李元昊先後對宋朝發動了三川口、好水川等幾場戰爭,宋朝軍隊精銳數萬人被殲滅,耗費了大量的軍費。比如:

《宋史·範雍傳》:一日,(元昊)引兵數萬破金明砦,乘勝至城下。會大將石元孫領兵出境,守城者才數百人。雍召劉平於慶州,平帥師來援,合元孫兵與賊夜戰三川口,大敗,平、元孫皆為賊所執。

因此,朝廷為了籌措軍費,就在山西鑄了大鐵錢,名曰“慶曆重寶”,一個大鐵錢可充當十錢。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慶曆重寶

至此,兩個貨幣特區均已形成,如果按照面積算,這兩個區域幾乎佔了當時宋朝面積的20%左右。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北宋疆域圖

三、貨幣特區的風波

由於當時宋朝商品經濟發達,且流通中的貨幣不足,加之對外戰爭的失利導致財政困難,宋朝在1005年的四川新鑄造了大鐵錢,名曰“景德元寶”。這種鐵錢個頭之大居然達到了每一貫25斤左右。

如果是以這種大鐵錢作為一貫的話,能帶個幾貫就了不得了。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景德元寶

之所以宋朝會推出這種大鐵錢,主要原因是雖然這種鐵錢會比較重,但總是比銅錢的鑄造成本低,而且大鐵錢規定了一當十,政府自然可以在有限的成本里獲得最大的貨幣利益。

此外,還有個原因是由於大鐵錢的用料遠較小鐵錢多,這樣就會使得小規模私鑄的成本上陡然提高,從而有效避免民間私自鑄造貨幣的情形。

然而,出乎宋朝政府意外的是,這次的“景德元寶”居然再次起了風波:

由於這種大鐵錢本身體積大,含鐵量高,且官方又強制規定了一當十,那麼如果把這種鐵錢融化了去鑄造其他的鐵器,不就可以賺超出一當十的錢嘛。歷史記載:

《樂全集》:銷熔十錢得精銅一兩,造作器物,獲利五倍。

在趨利心理下,不少民眾都開始熔化這些鐵錢,結果僅僅大約不到10年,市面上的“景德元寶”數量就減少了很多,後來甚至只好採取仍然一當十,但重量減輕一倍的方式來維繫這種大鐵錢。

四、對貨幣特區的管理

由於宋朝絕大多數區域均是使用銅錢,為了防止銅錢和鐵錢的兌換比發生大幅的波動,因此宋朝對四川和陝西這兩個地方的錢幣使用制定了嚴苛的法律規定。

宋朝明文禁止了不允許在四川、陝西和宋朝其他地區這三個區域間互相夾帶銅、鐵錢。

比如宋太祖期間就多次頒佈了詔令禁止將銅錢外流到其他區域:

《宋史·食貨志》:銅錢闌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諸國, 差定其法, 至二貫者徒一年, 五貫以上棄市, 募告者賞之。

宋朝政府規定了在這些地區鑄造的大鐵錢是隻能在所在區域進行流通的,比如景德元寶就只能在四川地區流通,慶曆重寶只能在陝西地區流通。

五、貨幣特區其實是政府對民眾財富的又一輪搜刮

由於宋朝政府對四川、陝西地區的銅鐵錢兌換比例的調整及多次推出“大鐵錢”等措施,導致民眾無法預知貨幣整體的升貶值情況,從而使得普通民眾在這多種貨幣的交替使用中,財富被政府大肆搜刮。

據說在仁宗期間,四川和山西地區的民眾就十分擔心鐵錢會貶值,人們很擔心鐵錢背後的購買力下降的問題。當時的四川地方因為大鐵錢沉重不便於攜帶的原因,已經開始試驗交子這種紙幣,且成效似乎不錯。於是就有官員建議朝廷廢除四川的鐵錢,改為專門用紙幣交易。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交子

儘管後來宋仁宗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但是廢除鐵錢的消息傳的鋪天蓋地。

為了怕手裡的鐵錢貶值,四川和山西的民眾紛紛將自己手中的鐵錢拿去搶購商品,可是店家也不傻啊。知道錢可能會貶值,堅決不肯收鐵錢。好多店鋪索性關門大吉,寧可不賺錢,也不願意將鐵錢砸在自己手裡。

一時間,整個宋朝的百姓人心惶惶,議論聲可謂此起彼伏。

六、名相文彥博巧用輿論引導、逆向思維解決問題

面對這種亂局,當時的滿朝文武均認為應當採取強制措施,要求這些店家和民眾都不得拒收鐵錢,從而迫使民眾使用鐵錢,保持鐵錢流通。

宋朝時期居然就有“貨幣特區”:國內政權沒割據,貨幣居然割據了

名相文彥博

但當時的宰相文彥博可謂頗有輿論引導思維和逆向思維。他認為,官府越是禁止不收鐵錢,民眾就會越害怕收鐵錢,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宋仁宗和滿朝文武只好大眼瞪小眼了。

這時候文彥博站了出來,想出了個巧妙的計策。

他找了一些做絲絹行業的大商人,下令將官府的倉庫中幾百匹絹布交給這些大商人販賣,並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

這些絹布只收鐵錢,不收銅錢。

果然,只花了大概幾天功夫,就把幾百匹絹布都賣了出去,而且收取的全部是鐵錢。而且文彥博可能還是輿論戰的高手,這個時期傳到了川陝地區後就變成了“鐵錢比銅錢信用好,政府都想收鐵錢”的輿論。

川陝的老百姓和店家們再次願意接收和使用鐵錢,從而保持了鐵錢的流動性。

七、關於“貨幣特區”的思考

儘管宋朝政府通過強制在這兩個地區推行鐵錢,形成了所謂的“貨幣特區”。但是這種貨幣特區對當地的百姓來說,卻是絲毫沒有享受到如今“經濟特區”民眾的那種優越生活。

由於貨幣幣值波動明顯,且整個社會普遍認知銅的價值高於鐵的價值,使得政府在這些區域推行鐵錢,尤其是大鐵錢時,特別容易造成對民眾財產的一輪又一輪的剝奪。理由在於政府強制將大鐵錢等作為銅錢的替代貨幣來使用以解決錢荒,但這些大鐵錢卻賬面價值遠高於實際價值,必然導致貨幣的混亂。

事實上,儘管名相文彥博運用逆向思維巧妙的化解這次的鐵錢貨幣信用危機,但這種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早晚會再因為鐵錢的持續貶值而再次爆發信用危機。

因此,從王朝的統治來說,統一度量衡和統一貨幣是重中之重的問題。他使得王朝整體對民眾的剝奪處在一個主要依賴稅實現的範圍內,避免因為貨幣價值的波動而使得剝奪超出這個範圍,從而超出民眾的承受能力,並最終影響王朝的內部穩定。

(全文共3475字)

參考文獻:

1.《兩宋鐵錢》;

2.《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