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镜头一: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晚图里琛陪同康熙行走,撞上太子和康熙妃子春华幽会,还有一个放风的太监正在打盹。当这个太监发现皇帝一行人的时候,企图发声提醒太子,被图里琛失手打死;

镜头二:在查办诺敏时,为了给田文静争取时间,已经成为钦差大臣的图里琛故意拖延诺敏等人,诺敏一怒之下让府内官兵起事、抓捕图里琛,图里琛解开衣服露出浑身刀疤,声色俱厉,才吓退了一众官兵;

镜头三:八皇子将一位太子属下写的供状交给康熙后,康熙为保太子周全,密令图里琛亲自将这名官员押解到宁古塔;

......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你看,图里琛忙不忙,押解犯人有他,打死太监有他,甚至还能以钦差身份去和朝廷重臣叫板,仔细想想,他也无非是一个侍卫而已,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呢?其实,图里琛只是一个特例,能在康熙、雍正两朝得宠,除了张廷玉,也就他了,这是万分之一的几率。当然,今天的重点不是图里琛,而是以图里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一下清朝的侍卫制度

要求

大清的侍卫制度追溯起来要前推至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为了笼络人心,会将很多部族首领的后人任命为近侍、亲兵、扈从、侍卫等人,而他当时的侍卫阵容也十分强大,像额亦都,19岁就成为他的侍卫;扈尔汉,13岁起就是努尔哈赤养大的,长大后就成为努尔哈赤的侍卫,后来只要努尔哈赤出征,前锋也都是扈尔汉;还有苏拜、博尔晋等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额亦都和扈尔汉成为后来参政的“五大臣”;皇太极时期也涌现出不少著名侍卫,像喀兰图、沙尔布等都是显赫一时。

从努尔哈赤到大清灭亡,对于侍卫的要求就一点,那就是忠心,主子指哪你打哪,图里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选拔

整体来说,在顺治帝之前,虽然有侍卫的存在,但还未形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制度进行约束;定都北京之后,出于守卫紫禁城的需要,侍卫的数量开始大增,为了便于管理,侍卫制度才被推出、并逐步健全,而侍卫也开始有了明确的等级划分:设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两人,内大臣六人,无定员!这是官员的划分,侍卫又分为四等:

一等侍卫,正三品,60人,上三旗各20人;

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上三旗各50人;

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上三旗各90人;

四等侍卫,从五品,没有定额;

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上三旗各30人;

(记载于《清史稿 ·职官志》)

除此之外,还有亲军校、署亲军校等随侍卫行走;其中以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最为显赫,这几个职务对侍卫的诱惑一点也不亚于科举对士子们的诱惑。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康熙十九年,在汉文化的冲击下,康熙皇帝为了延续满洲骑射的传统,定武进士娴骑射者为侍卫,附于满洲上三旗;雍正四年,以武进士一甲一名为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三等,三甲选蓝翎。可见,清朝的科举制度和侍卫制度还是有些共同点的,士子们中进士可以入朝为官,叫做“翰林”;习武者中进士也可以入朝为官被誉为“侍卫”,两者的选拔程序几乎是一样的,万中挑一,文人的嘴皮子有多厉害,侍卫的拳脚就有多厉害,“大内高手”可一点都不是盖的。而且一旦成为“武状元”,就会列入上三旗,这是“文状元”都没有的待遇,也是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唯一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习武之风比较盛行的原因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职责

侍卫因等级不同,所承担的职责也会不同。以《雍正王朝》为例,有的侍卫永远就是站岗守护,而皇帝身边的侍卫却在政务的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像图里琛,简直就是全才,可以押解犯人,还可以以“钦差”身份外出为皇帝办事,甚至还可以为皇帝执行一些秘密的特殊任务。

在古代,皇帝的恩宠那可是无上的荣耀,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侍卫在向皇帝尽忠时也绝对不会含糊,而他们的职责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方面:

一,守卫

侍卫的天职就是守卫,要么守卫紫禁城,要么守卫皇帝,保障皇宫、皇帝安全就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二:传旨

有人说“不是有太监”吗?其实,太监传旨只是辅助,侍卫才是主导。就像《雍正帝国》里,康熙总是“李德全,传旨”,然后李德全就扯开公鸭嗓开始吼叫。不是这样的,皇帝让太监传旨,是让他们传到南书房,由大学士们拟旨后交给侍卫去传(谕旨除外)

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师地震,康熙命令大学士以下、副都御使以上官员齐聚左翼门,让一等侍卫费耀色、郎坦、对亲三人传旨,随后他们还宣读了康熙指责当时官员徇私舞弊的几道圣旨。可能有人说这是大事,侍卫去传比较严肃,那再来看看小事,同样康熙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因身体不适让通知内阁将奏折送至索额图那,传旨的都是三等侍卫尔格和敦柱(《东华录》),如果平时都是太监传旨,那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皇帝出巡也是侍卫传旨,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至杭州,让几个意大利传教士觐见,传旨的也是侍卫;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三:奏事

清朝有个部门叫“奏事处”,专门负责转送奏折的,内用太监,外用侍卫,而且还规定,任何官员都不得和太监谈话,转送奏折的事就是由太监和侍卫共同完成;

除此之外,有一定身份的侍卫还可以转奏,就像《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记载,雍正五年,当时逮捕曹家的奏折就是经多位官员之手,最后交由一等侍卫纳苏图转奏;

到乾隆帝时,出了个和珅,控制了军机处,奏折多被和珅拦下,所以,不少官员为了让乾隆看到折子,不得不给和珅“孝敬钱”。嘉庆扳倒和珅后就迅速扭转这个局面,利用侍卫牢固地控制着奏事处,连《南京条约》签订的奏折也是由侍卫咸龄递呈

四:出使

侍卫的职责并不限于“传旨”这样的小跑腿,有时甚至会以“使者”的身份外出,这也充分说明皇帝对侍卫的信任:

皇太极时,天聪二年对蒙古作战,因科尔沁部未到,皇太极下令侍卫前往斥责;

顺治元年,多尔衮拿下北京后,顺治派来送圣旨的也是侍卫巴泰賚;

顺治六年,摄政王多尔衮以侍卫撒尔岱出使朝鲜,册封朝鲜的世子和王妃;

康熙十二年,康熙派一等侍卫吴丹、塞扈里到云南赏赐吴三桂御用貂帽;派一等侍卫古德、二等侍卫米哈纳到广东为尚可喜赐封;

康熙二十八年,去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全权代表是领侍卫大臣索额图,副使也是侍卫出身的佟国纲;

由此可见,侍卫在政事的处理上也承担了不少重任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五:征战

努尔哈赤时期的几个侍卫都是能征善战之人,额亦都不但曾率军攻破九部联军,在抚顺战役中更是击败杜松部;而另一位侍卫杨古利,因为作战勇猛,努尔哈赤把女儿都嫁给他;

皇太极时期额亦都之子伊尔登,也是侍卫出身,后任议政大臣兼内大臣,但是,在松山战役时,自带一部伏击明军,取得大胜;

顺治时期的侍卫玛拉,以三等侍卫的身份带兵攻打舟山,在泉州打败郑成功部;另外一位侍卫大臣爱星阿被任命为定西将军,在顺治去世时依然征战于边境,最终迫使缅甸交出桂王,气死了李定国;

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更是让无数侍卫扬名立万,任命侍卫内大臣阿米达为扬威将军,侍卫坤巴图鲁为振威将军;平定葛尔丹时,任命侍卫大臣费扬古为安北将军,任命侍卫大臣马斯喀为昭武将军,任命傅尔丹为振武将军。在战乱时期的将领任命中,康熙总是以亲王抑制将帅,又以侍卫制约亲王;

雍正时期为了监控年羹尧,雍正帝更是直接任命一名侍卫前去年羹尧营中效力,结果,年羹尧什么事都不让他参与,最后这也成为年羹尧的一条罪状;

乾隆时期最出名的人物福康安也是一等侍卫出身;乾隆三十九年镇压王伦的起义中,乾隆直接派出了侍卫亲军,结果,损失惨重,前后共有近400余名侍卫死于战事,其中一、二品侍卫人数达到30余人(记载于《圣武记》39卷)

也不得不服当时的侍卫,下马镇皇宫,上马定江山!!!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六:秘密任务

这主要表现在处置人犯和官员上

康熙铲除鳌拜就是最好的例子;乾隆去世时,和珅还是权倾一时,可嘉庆就是凭侍卫就将他拿下;

乾隆十三年,大学士納亲督师金川、贻误战机,乾隆命侍卫鄂实前往赐死;二十二年云贵总督恒文也是被侍卫三泰宣谕赐自尽;

当然,还包括开头康熙密令图里琛将人犯押解到宁古塔;雍正帝时除了“粘杆处”,雍正还经常派侍卫对官员进行严密监视;

这些都是侍卫的一种特殊使命

​待遇

侍卫的职责范围实在太广,几乎覆盖所有领域,也正是由于侍卫的重要性,所以,侍卫在朝廷的地位也十分尊崇,在庙堂和日常都有体现:

康熙朝起居注官,常把侍卫列在大学士之上;到了乾隆朝二年更是规定:“大学士入殿坐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协办大学士事务尚书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下”(《啸亭杂录》卷2),侍卫的地位可见一斑。

至于侍卫的待遇,也十分优厚。《东华录》中记载:

上三旗内班侍卫,每人日给饭银二两、月有马乾制钱,奉差有帮贴银。节日、巡幸、校猎多有赏赐。

看看,当时侍卫都已经有加班补助、伙食补助和奖金了,而且每天都是二两银子。当时二两银子什么概念?平常人家有5两银子就可以解决一个月的温饱,而且人家的二两还是每天哦,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然而,很多侍卫并不满足于此,利用可以接近皇帝的机会大肆敛财,索贿、受贿时有发生,这为历朝所痛斥,但是依然难以杜绝

当然,咱们能点到名的这些人都是侍卫中“幸运儿”的代表,是极少数的存在,大多数侍卫可能会默默无名一辈子,《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载,有三等侍卫海存,当差22年,方有机会补放为骁骑参领。

从《雍正王朝》图里琛为切入点,浅析清朝的侍卫制度

尾话

从努尔哈赤到乾隆,侍卫有一个明显的演变——日渐衰退,这就像大清的国运一样,一代不如一代。努尔哈赤时期,随便拉出个侍卫就能统兵出战、大杀四方,可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天下太平,侍卫们也不再进取,开始走上腐化之路;因为侍卫都是上三旗出身,这种出身在大清等于生来就有了一个“铁饭碗”,长期的安逸必定会抹去他们的锋芒,这和八旗军的堕落几乎一模一样。

清代侍卫制度有点类似于明朝的宦官制度,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迎合当权者的产物,更多的是为皇帝服务,但是宏观来说,侍卫制度的存在也为维护政局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