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为何会被三家分晋?

叶宗琪


这要从头说起 ,早在西周周幽王时期,周天子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自从周幽王干了一件大事"烽火戏诸侯"后,致使自己被犬戎兵杀死,西周正式灭亡,这时诸侯们的机会来了。

西周灭亡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而实际上周平王也只不过是诸侯们名义上的傀儡罢了,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周平王时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诸侯虢石父拥立了周幽王的兄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在这一时期居然出现了两位周王,不可谓可笑至极 ,让诸侯们看尽了笑话,也让周王室的威严跌落到了低谷。直到周平王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了周携王,使的周平王重新成为了正统 ,结束了周王朝长达1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重新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的本就势力衰微的周王室,已然彻底没了威信。实际上还要看各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到了周威烈王时期,周朝经过多年时间的统治,对分封的诸侯国的统治力度大大减小,甚至已经无法控制那些强大的诸侯国,例如晋国这样强大的诸侯国。可就是这样强大的诸侯国也有被瓜分的时候。

晋国建立一直到晋出公时期,发生了很多事情,晋国衰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公族被大量的屠杀 ,这是要从头说起,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度,长子继承王位。所以最后是晋献公的曾祖父的哥哥继承了晋国的王位,而晋献公的曾祖父被封到曲沃一带。人都是有目标和野心的,于是在经过晋献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将近七十年的努力之下,把晋国大宗的国君给杀了,小宗取而代之。在晋献公八年的时候,下令把这些晋国的公族全部杀掉。这就是衰弱的开始。

到了晋出公十七年的时候,晋国的公族甚至被卿大夫取代了执政地位,沦为附庸。智氏的势力最大,智伯甚至拥有决定谁来当晋国国君的权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瑶执政时期,智瑶刚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这三家便是韩、赵、魏。

由于韩、魏实力较弱,

只好屈服于智瑶,只有赵没有同意交出土地。因此,智瑶便联合韩、魏攻打赵。智瑶是一个很聪明的君主,只不过因为性格的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攻打赵氏,他提出用水攻的办法,将晋水引入晋阳城,晋阳城危亡之时,赵氏暗中联系了韩、魏,希望一起灭掉智氏。韩、魏害怕智瑶以后攻打自己,便答应了和赵氏结盟,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智氏,智氏灭亡,土地被这三家瓜分。于是,韩、赵、魏便成为了强大的氏族,封地面积直接暴涨,它们被人们称作“三晋”。

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代表,朝见周威烈王要求册封为诸侯,周威烈王一看,三家分晋,木已成舟,已经成为现实无法改变。所以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打这开始,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了独立的诸侯国。


蔚蓝友情


不是大周朝被三家分了,而是”韩赵魏”三家把晋国分了。

“三家分晋”也被史学家认作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琴岛牧风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就等于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并且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纲纪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


高广银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之主”的威严和地位,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的威慑力减弱,虽然保留着从前的地位和名号,但是却没有了绝对的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手下人不再听命周天子了,或者说表面顺服、背地里经营自己的小九九。周天子明知道底下的臣子是怎么样一副德行,却什么也不敢管!就像花瓶一样,只是权利的象征,失去了权力的真正作用!

东周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进入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也开始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周王朝由盛转衰,诸侯之间互相讨伐,割据混战不断。当然这些,周天子管不了,说了也没人听。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对内尊重周天子的权威,对外抵抗饿狼一般的外来侵略者。从这一点上来看,齐桓公为华夏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在划分晋国中,成了最后的赢家。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包含着无奈的心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这一册封,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本来周天子的作用应该是保护诸侯国的势力,晋国当时作为数一数二的诸侯强国,没有得到周天子的保护,反正是三个“反贼”被名正言顺地册封了诸侯。这件事也给其他的诸侯国提了个醒,他们觉得,此时的周天子已经保护不了他们的利益的,如果他们一味地臣服周天子,只会失去更多的土地、人口、金钱。于是各个诸侯国也就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

等周天子认可了“分封三晋”这种违背常伦的强盗行为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更加随意、猖狂,就好似周天子不存在一样!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号召力几乎为零。

那么周威烈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他所处的时期已经是东周的末期,我们知道,是每个朝代在快要衰亡的时候,都要经历的时期。当时的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太多强大,凭借周天子的微弱势力已经无法抵抗,而且周威烈王可能不是个昏庸的君王,但他也不是一个杰出的君王,周王室的衰败是他无力挽回的!而且,周威烈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估计年纪不小了,因为他分封完三晋第二年就去世了!最后,应该和他的遭遇有关。周定王(周威烈王的祖父)崩后,长子去疾继位为周哀王。周哀王三个月后,他的弟弟叔袭杀死了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五个月,他的弟弟又杀死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考王。而周考王,是周威烈王的父亲。也就是说,周威烈王是这种不顾礼仪用武力夺取王位的受益者。也许他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封三家为侯后,心安理得地封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分封三晋”开始,周王室的命运正式踏上了衰亡的道路!这是一个转折点!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也正是从这一事件起笔,他或许更多地想讲述为君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