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篇:“老茶頭”和“碎銀子”

在開始這篇的主題之前,先簡單說幾句上篇聊到的“小青柑”。

上篇茶文,沒想到成了我迄今為止閱讀量最大和評論最多的一篇文章,當然,是在另外一個平臺。微信公眾號畢竟還是在圈子裡,閱讀量有限。

關注的人一多,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聲音。對上篇文中關於“青皮”部分的分析,茶友大都是認可的,只是對“陳皮”部分,個別茶友持不同意見,認為陳皮並非我說的那麼誇張,說陳皮之於廣東人香港人,就像八角大料之於北方人一樣普遍,天天泡水也沒事。

作為一個業餘茶愛好者,其實這對我有些難度了。因為這已經突破了茶的界限,進入到了中藥藥理的範疇,大家知道,我是學法的……

所以,這個度不太好拿捏,畢竟你不是專業的,不懂就不能亂講。而我寫的那些,是查閱書籍之後的結論,也請教了學中醫的朋友,見仁見智。其實對於陳皮普洱,我那篇茶文沒有否定啊,只是說要適量。有的茶友如果每天喝,越喝越精神,那就喝啊。我還是那個觀點,只要不傷身體,能讓你身心愉悅的,就是好茶。

回到今天的主題,前兩天中秋節,友圈又看到了“饋贈佳品”伴手禮,名曰“碎銀子”、“茶化石”,價格不菲。既然看到了,索性聊一聊這個。但在這之前,得先說一下什麼是“老茶頭”。

第20篇:“老茶頭”和“碎銀子”

經常喝茶的人,也許喝過或聽說過老茶頭。但什麼是老茶頭,知道的不多。我在去年聊過普洱茶的分類:生茶和熟茶(具體的概念,可以再回顧一下那篇茶文:《 》)。而茶頭,就屬於熟茶的範疇,是說普洱茶在人工渥堆發酵的過程中,茶堆中間的溫度會逐漸升高,為避免高溫把茶葉燒焦,需要有人定期翻堆,其中有一部分比較嫩的芽葉,因為果膠含量高,分泌出來後逐漸下沉並將其他芽葉粘在一起,成為一團一團疙瘩狀的東西,渥堆發酵完成後,茶農把這些難解開的疙瘩,單獨拿出來放一邊,就是茶頭了,當地有的也叫“雞屎疙瘩茶”。就像新茶會變成老茶一樣,茶頭存上幾年,就逐漸變成了商人口中的“老茶頭”。

第20篇:“老茶頭”和“碎銀子”

老茶頭

老茶頭是零幾年出現的概念,早年間聽說茶農都是將這部分茶葉直接扔掉的(這個我不完全確定)。後來出現老茶頭的概念,想必與普洱茶的火熱即商家炒作有關。

我喝過幾次所謂茶頭,但都不怎麼好喝,也許並非真正的茶頭。在一些我比較認可的專業茶人口中,大都比較認可茶頭的形成,也認為豐富的果膠會讓茶湯呈現別樣的滋味,不失為好東西。但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渥堆中結成塊的疙瘩都是茶頭,有些被燜焦、燜壞的結塊,有色無味,並不是我們日常所講的茶頭,而是渥堆過程中的“失敗品”。

老茶頭值不值得喝,我沒法回答,因為確實至今沒喝到過讓我身心愉悅的茶頭,不知道它所呈現的效果到底如何。但如果你問我會不會主動找老茶頭喝,應該不會。

基於老茶頭的概念,這幾年市場上又逐漸湧現出“碎銀子”、“茶化石”等概念。一開始我以為碎銀子就是把老茶頭粉碎之後的東西。後來才知道二者並非一碼事,我們搜百科,可以看到碎銀子的概念——碎銀子,是一種高品質的普洱茶古樹熟茶,是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的完美結合,由某茶業研製銷售。其原料選用西雙版納古茶區百年以上樹齡的春茶芽葉,工藝流程複雜,所以成品數量稀少。因外形精緻小巧酷似散碎銀兩,故名碎銀子。

第20篇:“老茶頭”和“碎銀子”

看到了嗎,它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結合。我們說茶頭是渥堆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那碎銀子則是通過外力加壓結塊,然後粉碎、分篩(大號為茶化石,小號為碎銀子)、拋光後做成的,是做出來的人工產品。

喝過的人說它有糯米香,而我們說普洱熟茶本身的糯香,更多的是一種意會,是一種味覺上的定義,並非是明顯的糯米香。如果碎銀子呈現出明顯的糯米香,那應該就是添加了某些東西。至於添加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有的人說是糯米草,臺灣叫長穗馬藍,有的人說可能是香精。這個沒有調查,沒法判斷。

那你手中如果有碎銀子、茶化石,喝不喝呢?我的建議是最好看一下是否有生產許可、合格證什麼的,否則最好還是慎喝。即使有生產許可,如果你在品飲的過程中感到不舒服,那也別猶豫,立刻扔了吧。

和大多數茶葉的炒作手段一樣,商家往往都會用悠久的“歷史”去包裝。碎銀子也一樣,有些碎銀子的包裝上,會介紹它的來歷,甚至會說在古代茶馬古道上它可以代替銀兩作交易用。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熟茶工藝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試製成功,碎銀子更是在近幾年才出現,而茶馬互市起於唐、終於清,它是怎麼穿越回去的呢?說到底,都是市場和利益鬧的。

第20篇:“老茶頭”和“碎銀子”

和老茶頭一樣,碎銀子、茶化石到底能不能喝,我沒法回答。但你要問我會不會喝它,依然是不會。奉勸茶友也……算了,不勸了,你們看著辦~

我們喝茶,求的是它最本真的味道,茶葉的工藝也好,沖泡也好,最好是“不奪其真味”。而有了加工,就失了真味、本味。不利於我們對茶葉形成正確的認知。

這篇暫且聊到這兒,個人觀點,對也罷、錯也罷,茶友姑妄聽之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