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灭族,萧何曾坐牢,张良功成身退,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福垊


陈平功臣不退最后还能(一人独相),死后封侯,只因他和张良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智者。

他们进能谋国夺取天下,退则守家独善其身,无他,全在于他们能够把握形势,读懂人心。

然而二者之间,又分高下。张良得于位列汉初三杰,全凭道心,陈平却以阴谋诡术行走于天下,终究是落了下乘。

所谓有道而乏术者必招人构陷,必然不能发挥其所长。精于术而乏道者则着眼当下,所以不能长久。唯有精于术而明道者才是真正的高人。

他们无疑都属于后者,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那就让我们看看陈平又是如何轻道而重术的。



六出奇计定天下。

陈平出山之初,先是投奔陈胜起义军所立的魏王咎,后又转投到项羽帐下。他和刘邦的第一次见面,就在鸿门宴上,从那一刻起,他就认定刘邦日后必成大器。

这眼光是何其毒辣,正因如此,当刘邦被项羽软禁于咸阳时,苦于无计,还是由张良出面求到陈平名下,陈平设计支开范增,最终才使得刘邦回到汉中,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谋划。

随后,陈平辗转千里,终于得于投靠到刘邦阵营。当时刘邦属下的一些将领认为陈平盜嫂昧金,品行不端,力劝刘邦不可重用。于是刘邦便找到陈平谈话。

平心而论,陈平个人的品行的确很有问题。在他少年的时侯家里贫困,他的哥哥为了他能出游求学,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劳动。他却既无感恩之心,又不顾兄弟之情,竟然和自己的嫂子勾搭成奸,为世人所不齿。

而他一到刘邦阵营,仗着刘邦给他的一点权力,就大肆捞金,毫无忌讳。等到刘邦找到他时,他还振振有词:(我不远千里投奔于你,是久仰你善于用人的大名。走的时候因为匆忙,什么也没顾得上带,搞得我一到这里身上就没钱了,既没法生活,也办不了事,所以有人送我礼物,我就只好接受了。)

刘邦一听,这是话里有话呀,你搜刮钱财是因为身上没钱,身上没钱是因为走得急,为什么走得急呢?是因为仰幕我结贤纳士之名。而我既有结贤纳士之名,却让你到了我这里还是身无分文。那不是我的错还能是谁的错。

刘邦认为陈平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他们两人的行事作风相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几无道德底线可言。难得彼此如此投机,岂有不用之理,而且还要大用特用。

于是,就有陈平的(六出奇计)。

第一计:离间项羽范增,范增死于归途,楚军走向末路。

把项羽比作飞虎,那范增就是其双翼。陈平用四万斤黄金买通项羽手下的一些将领,到处散布谣言,致使项羽生疑,自折双翼,从此再无腾飞的机会。

第二计:乔装诱敌,使刘邦安全撤离。

公元前203年五月,项羽将刘邦围困于荥阳城内,眼见城破,形势危急,陈平献计,要刘邦写诈降信,约项羽次日在东门相见。

与此同时,他从军中找来一名身材相貌酷似刘邦的将军纪信,要他装扮成刘邦。并在全城征召两千名美女集中于东门待用。

到了第二天,项羽果然如约将重兵布置于东门一线,准备接受刘邦的投降。谁料东门一开,却是两千美女鱼贯而出,楚军将士顿时大乱,上前哄抢,就连其它三个城门外的楚军闻讯也纷纷赶来,使得刘邦率一支精锐自西门出,杀开一条血路,安全逃回汉中。

此计大获成功,却甚为诛心。可想而知的,是那两千美女悲苦的命运。陈平用此计,己经是将无道之术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只求结果,不计其余。



第三计:封韩信王,使韓信忠心效命。

第四计:联齐灭楚,战胜项羽。

第五计:计擒韓信,不费一兵一卒。

这接连三计都只用于一人身上,可见陈平真正是韩信一生的克星。他们两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耻。他们却能知耻而后勇,成就了一番事业。可见他们相知甚深,也因此韓信最终被陈平所算计。

第六计:解白登之围,使刘邦脱离险境。

公元前200年冬,刘邦亲征匈奴,却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上,达七天七夜,形势己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又是陈平看出冒顿单于对夫人阏氏的宠爱,于是心生一计,派出使臣去面见阏氏。

使臣到了之后,不仅送上了大量的金银珠宝,随手又取出一幅画来,要阏氏转交给冒顿单于。

画中所画,乃是一位绝世美人。使臣道:(这是我国第一美人,为表诚意,准备献给单于。但是我们献给单于,又怕她夺走了单于对夫人您的宠愛,所以很是为难。如果您能帮我们解围,那我们就可以不送美人,另外再多送一些金银财宝给您)。

阏氏一听,居然有夺宠之虞。于是二话不说,力劝单于退兵。一场大难竟然就这样被消于无形。

由此可见,陈平对人性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对人心的揣摩又是何等的精细。本来一件求人的事情,只用一句话就变成了阏氏自已的事情,她敢不尽心尽力吗?

然而,六计虽奇,却不能保全陈平一世的平安。他之所以能够功成不退还能得于善终,在于他做到了:



六计既出,回归本谋。

何谓本谋。我们知道,道为根本,术为表象。道为阳谋,术为阴谋,夺天下可以用术夺之,坐天下则讲究堂堂正正,有道可循。重道而轻术,是为本谋。

这种转变之大,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陈平居然做到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陈平其实对于道术的运用己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先前的轻道而重术,还是此刻的重道而轻术,都只是他迫于形势所作出的明智选择。

当陈平来到刘邦阵营的时候,此时的刘邦己有张良,用刘邦的话说:

夫己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当然是全局,是战略,也是我们所说的道。而陈平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另辟蹊径,以术取胜。

这是不得于而为之的事情。因为计要奇绝,就要让人意想不到。怎么才能让人意想不到呢?那就只有去突破别人的道德底线,去摧毁别人己有的心理认知。

像这样的做人行事,又怎么会长长久久呢?所以睿智如陈平者,唯有求变,回归于本谋,才能使自己最终得于保全。

刘邦死后,吕后把握朝政,时局多乱,陈平却能不倒。吕后死后,陈平又和周勃一起,平定诸吕之乱,匡扶汉室,这全在于回归本谋之功啊。

汉文帝时,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这皆因陈平认为周勃在平定诸吕之乱的功劳大于自已,是以相让的缘故。

有一天,汉文帝临朝问事:(天下一年决狱有多少?一年的钱谷出入又是多少?)周勃答不上来。陈平道:(陛下问决狱,可以找廷尉,问钱谷,可以找治栗内史。身为宰相,不该样样琐事都管。宰相的责任是辅佐皇帝,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让所有的官员都能各司其职。)

一言一行,.俱是堂堂正正的治国之道,便连周勃也觉得自已在能力上确有不及,不久便称病辞相。以致陈平遂成(一人独相)。

公元前178年,大汉丞相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

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释了陈平最后得于善终的原因。

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

煮茶道史


刘邦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完成一统天下的功绩,离不开这四个人的帮助。韩信用兵如神,百战不殆。萧何治政有术,筹粮抚民。张良运筹帷幄,料敌于先。陈平心思缜密,计计诛心。



将军本是太平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古代历朝历代皆如是。于是张良明智的选择了功成身退。韩信未退,终遭长乐宫之祸。萧何未退,也曾受牢狱之灾。可为何单单陈平一人,虽然置身漩涡之中,却如置身事外一般,非但没有受到灾祸,反而青云直上,一路升迁呢?

这是因为陈平不具备韩信跟萧何对汉室王朝的威胁,同样他又具有韩信跟萧何没有的优点。

韩信是统军大将 陈平只是一个文士



韩信被刘邦金台拜将之后,出陈仓,降三秦。征南战北所向无敌,顺利帮刘邦扫清了诸侯国。最后在垓下之战中,彻底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

纵观韩信一生的军事生涯,可谓是逢战必胜,遇敌必克,是一个天才般的军事家。刘邦打天下时正需要这样的大将。但天下太平之后,这样善战的将军就成了他的威胁。韩信昔日的战功自然也就成他的罪证。

君王都是无情的,刘邦注定容不下善战的韩信。

而陈平则不同,他只是一个谋士文人。出谋献策他可以,但领兵作战他不行。因此对刘邦的江山构不成威胁。

萧何深得民望,陈平无德

萧何一直担任内政之职,将大小政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也因此深得民心。但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刘邦生疑忌惮。

还没有打败项羽的时候,刘邦就曾多次怀疑萧何: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刘邦为什么忌惮萧何,因为萧何一直都留守后方。刘邦在打仗的时候,萧何在替他安抚百姓。长久下去,天下百姓岂不是只服萧何,而不服刘邦。

民意归属正是国家兴亡关键。所以刘邦才会借题发挥,将萧何关入大狱之中。这不光是在警示萧何,更是告诉全天下人你们是我刘邦的臣民,不是他萧何的。

而陈平呢,非但没在百姓那里得到好口碑,反而为人所不耻。陈平盗嫂的典故不论真假,但遭人非议是难免的,自然在百姓心中也没有好形象。

陈平的智慧

乱天下者,一为兵伐,二为民心。陈平二者皆无,所以能在刘邦这场充满政治意味的屠杀跟清算行动中得已免难。更重要的是,他还有着韩信跟萧何没有的优点。



1足够的低调

陈平为刘邦屡献奇计,可是在刘邦封赏他的时候,他却推功于人:

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有才而不傲,有功而不骄。在刘邦看来陈平不光是感恩魏无知,更是感恩自己对他的重用。这样低调而又不忘本的一个人,对刘邦而言自然不会成为隐患。

2 圆滑的机变

陈平奉命去斩杀樊哙时,便盘算着樊哙是皇上的故交,又是吕后的妹夫。如今杀了他,恐怕皇上以后会后悔,还会被吕后记恨,便将樊哙押而不杀。



启程返京时,刘邦已经去世。陈平见状,赶忙先去奔丧。当着吕后的面哭的撕心裂肺,以示对先帝之忠,也趁机启奏了刘邦欲杀樊哙之事。



就连蛇蝎心肠的吕后,也被陈平感动的起了恻隐之心,让他回去好好休息。可陈平的表演还没结束,坚决请求留在宫中,担任警卫。

自此以后,吕后对陈平深信不疑。在曹参去世之后,陈平就被升为左丞相。

不得不说陈平不漏痕迹的明哲保身,确实高明,他的这份低调跟圆滑也是韩信跟萧何学不来的。这就是他经历两朝天子,依旧平步青云的原因。

Ad说



陈平跟后世的贾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擅长毒计,杀人诛心,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去保全自己。

所以他们虽身处乱世之中,伴身君王之侧,但依然能够得到善终。

谈古今历史,看天下英雄。我是Ad哥哥 ,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陈平之所以不像其他几个人有受到影响,主要是因为陈平是一个见机行事,没有原则的人。

当然有些人认为这种是没有道德,没有底线的,但也有人也认为这种是很明智的做法,三国时期的贾诩与陈平比较接近。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萧何管的是后勤,张良献计,韩信攻城掠地,虽然陈平也献计,但是他献的阴谋是诡计,比如他就向刘邦要了四万金,用于间离项羽与他部下们的关系,比如钟离昧,范增。

在刘邦被围荥阳,韩信不能及时来援救,眼看被破城在即,陈平又出了一个计策,将纪信假扮成刘邦,然后率着两千女子假扮的汉军出东门出向楚军投降,而刘邦则由西门逃出,最后纪信与这两千女子全部被杀。

有人告发韩信造反,刘邦打算率军去攻打韩信,可是陈平又献了一计,哐骗韩信至云梦泽,然后将韩信拿下。

刘邦让陈平和周勃杀樊哙的时候,陈平又留了一个心眼,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而刘邦眼看要不行了,即将掌权的是吕后,那陈平又如何交待,所以他就没杀樊哙,而是将樊哙带回来了,让刘邦自行处置。

陈平一直在打听刘邦死了没有,然后打听到刘邦死信后,赶紧到长安城里,在刘邦的灵前,假装向刘邦汇报,其实是说给吕后听的,结果吕后看到樊哙也没死,就放过了陈平。

刘邦与众列侯有一个约定,那就是非刘氏者不能称王,而在刘邦死后,吕后大封吕氏子弟,宰相王陵表示反对,而陈平却表示支持,而在吕后死后,陈平转眼和周勃联合,铲除了吕氏。

陈平就是这样的人,怎么对自己有利,他就怎么做,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三国曹操的唯才是举,需要的就是像陈平这样的人才。


历史简单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古往今来这类故事数不胜数,一般以为在统一王朝的开国之君中,又以刘邦、朱元璋杀戮最重,朱元璋自不用说,而刘邦我认为还是要分开来看。

刘邦所杀的人有:韩信、英布、彭越等等(包括谋反被杀),其中以杀韩信最为有名,这也为刘邦留下了一个大杀功臣的形象。但是被刘邦杀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异姓王,而刘邦对待他手下的将军和大臣,一个都没有杀害,如:萧何、樊哙(最后要杀是因为担心吕后专权,但是没有杀成)、曹参、雍齿等等。这就是说刘邦虽然杀功臣,但是他杀的主要是功王,对于功臣还是很宽容。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而萧何受到羞辱,张良则早早的归隐。其中韩信是因为威胁太大,这种威胁刘邦在的时候还好,因为刘邦至少对韩信有恩,而一旦刘邦去世,韩信将没有人能制服,这对新生的汉帝国威胁太大。萧何担任丞相,在汉初丞相是总经理,权利大的吓人,所以当萧何民心太好,声望超过皇帝,就威胁到皇权,所以萧何被迫玷污自己的名声。张良作为某事,在和平年代的作用不大,所以选择归隐是上上之策。

陈平同样作为某事,但是与张良完全不同,张良谋的是天下大势,而陈平谋划的是人心,在和平年代天下一统,张良的作用就没有陈平大,所以陈平能留在朝廷中做官,而张良选择了归隐,两人都做出了最佳的选项。

陈平会谋人心,做人左右逢源。刘邦去世前让陈平斩杀樊哙,而樊哙的老婆就是吕后的妹妹,一旦陈平斩杀了樊哙,那么吕后上台之后绝对不会放过陈平,所以陈平接到刘邦的诏令之后,赶赴代国。刘邦本来是斩立决,但是陈平没有这样执行,而是将樊哙慢悠悠的押解回长安,这一路上就是两个月的时间,等到押解回长安的时候,刘邦已经死 了,吕后就将樊哙给放了。从陈平的这个事情中就能发现,他会来事,做事留一手,这样既不得罪吕后,也保全了自己。

善谋人心者,则自然能青云直上,并在在刘邦的眼中,陈平多谋,但是不能独当一面,所以他的遗诏中让陈平和周勃同时掌权,也因为陈平不能独当一面,所以对刘邦构成不了威胁。而陈平又能出谋划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陈平自然能受到重用。

陈平善于谋心,能得到刘邦的信任,又对刘邦不构成威胁,这是他能与汉初三杰命运不同的最大原因。


帝国烽火


实话实说,陈平不算西汉开国最牛的人,但是绝对是混的最滋润的一个人。

正如题目所言,西汉开国功臣里面,兵圣韩信被灭掉,劳模萧丞相也曾颈上戴枷锁,张良急流勇退,随仙师赤松子隐退江湖。

唯有陈平老师,在刘邦手下吃香的,在吕后手下喝辣的,在文帝时代又成为大功臣。

这还不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么。

那么,陈平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铁锤用三个词概括陈平的特点:能力卓越;洞察人性;善于隐忍。
陈平首先是个能力卓越的人。

早在家乡的时候,陈平在祭祀之后为乡亲们分肉,就博得了公平精干的好名声。当时陈平感慨,将来如果我能宰执天下,也一定能做的很好吧。

后来在加入刘邦集团之后,陈平六出奇计,为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利用重金贿赂楚军散布流言,离间了项羽帐下范增,钟离眛,龙且和周殷四大金刚,严重削弱了项羽的军事实力。利用更换招待标准的小伎俩,通过楚国使者之口,让项羽怀疑范增有二心,逼走项羽手上最大的智囊范增,让一介武夫项羽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陈平具有卓越的能力,不愧是和张良并列的两大谋士。

但是仅仅有能力,是不足以成就陈平的功业的,韩信也很有能力,不是照样送了命吗?

比能力跟重要的,是情商!

二,陈平是一个洞察人性的人!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时候讲过,成就大事的英雄一定是洞察人性的人,并且把曹操看做洞察人性的一个表率。

在这一点上,陈平做的丝毫不必曹阿瞒逊色。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给刘邦解决白登山之围。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凭借什么逃脱的呢?凭借一幅画,一幅绝色美人图。陈平戴上金银财宝,更重要的是,带着这幅美人图去见单于的爱妃阏氏,放风说,如果实在不行,刘邦准备用大汉最美丽的女人贡献给单于,请求放过一马。阏氏一看画中女子如此美丽,万一把本尊送到单于面前,自己肯定要被这个骚货比下去,于是连夜狂吹枕边风,放过刘邦一马,刘邦这才死里逃生了一回。

第二个例子,是陈平洞悉人性,为自己拆除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刘邦重病的时候曾经怀疑樊哙有二心,让陈平带兵去把樊哙杀掉。陈平接到命令之后一合计,刘邦要杀樊哙,樊哙是什么人啊,既跟刘邦是发小,又是吕后的妹夫,如果自己真的把樊哙搞死,吕后妹妹可就守了寡,将来迟早要算账,自己横竖躲不过一个死字。于是把樊哙押解到囚车里带回京城,让刘邦自己处置,同时也是给刘邦一个进一步思考权衡的机会。

你看这个考虑多周全!

可是回来的路上刘邦就挂掉了,这下就给陈平出了难题,等于皮球又踢到了自己的脚上。而且陈平又算计到,即使自己没有杀樊哙,毕竟自己把他给抓了起来,客观上已经折了樊哙的面子,樊哙老婆能咽下这口气吗?绝对会在姐姐吕后面前给自己下眼药。于是乎陈平快马加鞭顺丰快递来到都城,跪在刘邦灵前哭的像刘备一样。吕后一看陈平态度这样诚恳,而且保全了妹夫的性命,没让妹妹成为小寡妇,心情很是宽慰。不但没有拿捏陈平,还给他步步高升,做到了丞相。

如果不是熟悉人性,没有这番算计,恐怕陈平早就步韩信的后尘了。

第三,陈平非常能忍。

这个主要体现在吕后执政的时候。

刘邦死后,吕后大权独揽,重用娘家亲人,吕家势力日渐坐大。后来吕后提议给吕家子弟封侯。当时的右丞相王陵不同意,跟吕后硬顶。吕后回头问陈平,陈平却说,当年高祖打下天下,大赏刘家子弟;现在太后执政,给吕家儿郎封侯也是可以的嘛。

你要是吕后,对王陵和陈平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果然后来吕后就把王陵下掉,陈平反而升了半级,从左丞相升为右丞相。

上次的人事研究会散会后,王陵批评陈平没有坚持原则,因为刘邦当年有言在先,不是刘家人,不允许封侯。陈平笑笑说,在坚持原则上面,我不如你;可是将来在恢复刘家天下上,你可不如我。

果不其然,吕后死掉之后,陈平联手周勃等老臣,把吕后的政治集团一锅端,迎来代王刘恒,大汉迎来了文景之治的黄金岁月。

没有当初的隐忍,怎么会有这一切呢。

总结:陈平是一个高能力,高智商,能隐忍的开国功臣,所以在西汉初年混得最吃香。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时代,你能有这三个本领,绝对混得好。


铁锤文史


陈平临终前曾经有一段自白:“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即陈平对自己认识得很清楚,他为人太“阴险”了,而这,也正是他成为汉朝初期“官场不倒翁”的秘诀。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详述过陈平的一生,他一开始就留下了“盗嫂受金”的恶名,又是背叛魏王咎、背叛项羽,最后追随刘邦的“三姓家奴”。在追随刘邦之后,他离间楚国,让范增、钟离眜等人不再受项羽的信任。后来又献计让刘邦俘虏了韩信等等,都不能说是一个君子所为。

但是陈平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他曾经用计替刘邦解了“白登之围”,后来有“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而刘邦驾崩前后他又看清楚将来的天下是吕雉的,便没有遵从刘邦的遗志杀掉樊哙,并且很快投奔到吕雉的阵营(还曾经支持吕雉封诸吕为王),所以他在吕后一朝,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吕雉死后,陈平又倒向了刘氏,与周勃、刘襄等人共同铲除诸吕,成为文帝朝的功臣。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不立刘襄而立刘恒、处死汉惠帝五个儿子这些事很可能也是陈平的主意。

总之,陈平独善其身的秘诀就在于见风使舵吧!


国史通论


刘邦能创立大汉王朝,离不开手下众多能人异士的帮助。不过在西汉建国后,这些能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韩信被诱杀、张良选择隐退、萧何曾被抓入大牢,被杀掉的功臣比比皆是。不过,有一人却在西汉初年的动荡局面中,一直都过得很好,刘邦、吕后、汉文帝都对他委以重任,此人就是陈平。

(陈平剧照)

那么,陈平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优点,能让刘邦、吕后、汉文帝都对他委以重任呢?

陈平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便有治理天下的大志。在他故乡的祭祀活动上,他曾作为主持,为邻里乡亲分肉。由于分配的非常均匀,陈平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赏,当时小小年纪的陈平说:“将来假如能让我管理天下,也肯定会像分肉一样,做得很好。”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陈平也加入了起义的大潮。最开始他是跟着魏王咎,之后转投了项羽,在后来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又转到了刘邦帐下。

从他的工作履历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平并不算是一个忠心耿耿的部下。相反,他的立场并不坚定,属于两头摇摆的墙头草,哪个有前途,就跟哪个。

之后的事情也确实证明了他的这一特点。

在刘邦重病之时,吕后几乎掌管了整个朝政。刘邦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会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因此便想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吕后的实力。

(樊哙剧照)

在刘邦看来,最有可能与吕后联合夺权的人是樊哙。虽然樊哙是从起事开始,就是跟着自己的生死兄弟。可他偏偏又是吕后的妹夫,在自己死后,樊哙是肯定会帮助吕后篡权的。

由于当时国内正好有人作乱造反,樊哙正带兵在前线平乱。那么,假如能让樊哙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叛军杀死”,那是再好不过了。方案制定好以后,刘邦立即派陈平和周勃二人前往战场,务必要将樊哙就地格杀。

本来刘邦布置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偏偏领命的,却是陈平这个八面玲珑的人。在陈平看来,刘邦估计是撑不了多久了,未来一段时间掌权的人,肯定会是吕后。假如现在去把樊哙杀掉,虽然是完成了刘邦的任务,但却肯定会得罪吕后。一旦刘邦驾崩,自己也肯定无法活命。该怎么办才好呢?

最终,陈平找到了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折中方案。他只是将樊哙给绑了,然后押送回京城,让刘邦亲手处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避免了得罪吕后;二来,可以让刘邦有再思考的空间,避免将来后悔。

果然,在陈平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刘邦就因病一命呜呼了,陈平成功地避免了杀身之祸。

(吕后剧照)

刘邦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她决定在朝中培养吕家的势力,想要大规模敕封吕家人。不过刘邦刚死,她也不敢做得太明目张胆,于是便召集大臣询问他们的意见。

由于刘邦之前曾明确表示:不是刘姓不封王,没有战功不封侯。因此吕后的建议,遭到了当时的右丞相王陵的坚决反对。不过陈平却表示,当年是高祖执政,这样做没有问题;但现在是吕后执政,那么给吕家人封侯,也是行得通的嘛。

陈平因为自己的得体的言行,赢得了吕后的好感。此事之后,他便取代了王陵,升迁为右丞相。

不过,陈平可不打算伺候一个女人一辈子。吕后死了以后,陈平成了头一个跳出来反吕的人。他联合了周勃等一干老臣,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并迎立代王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汉朝开始逐渐走向鼎盛,而陈平也因其平反大功,继续担任丞相之职。最后,还因为周勃不会说话,不能揣摩汉文帝心意,只有他能够,汉文帝让他取代周勃,右丞相、左丞相一肩挑,成了独相。

陈平不仅在西汉初年的混乱局面中,成功自保,而且还始终活得相当自在,可见其处世之道,确实不同凡响。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是啊,是为阴谋的陈平,甚至躲过了吕后执政的八年,如果算上惠帝的七年一共十五年,他活的好好的,会怂啊,萧何在丞相位上死后,就是曹参,然后就是陈平,一天到晚喝酒,耍狗,玩游戏,开party,就是不问事,吕后当然高兴,包括,吕后到处封他们吕家人,一律不问,其实也是管不了的,你一管小命基本玩完,陈平很清楚的也很会做人,不会那么傻,后来吕后死灭诸吕,立文帝,陈平也是献计献策。萧何也是会做人呐,本来身上没什么污点,自己给自己弄污点,早在楚汉相争的时候,为打消刘邦的疑心,就让子侄入伍。后来为相更是强买民天,各方面打消刘邦吕后的疑心。张良嘛,刘邦一直以子房尊称,后来更是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可以说那是无人能比,我们看曹参当时在所有的功臣中封的最多,一万三千户吧,我记得是。第一跟第二差距显而易见。但是呢张良不要,在家修习导引术,朝政也不问,后来刘邦想换太子,他提点了吕后请了商山四皓,继续导引,我欲成仙,莫要拦我的样子。至于韩信,我要是刘邦的话,我都得杀他,四个字,不赏之功。


趙先森sir


韩信被灭族,是吕后和萧何惊怕太子刘盈日后即位后无力压制韩信而先发制人,刘邦倒不担心韩信;

萧何曾坐牢,是因为在关中萧何的名声比刘邦还高,丞相威望高过皇帝,这就迫使萧何不得不主动犯罪消弱自己的名声,接受自己和刘邦在关中的名声倒置问题;

张良功成身退,是因为张良一心恢复韩国,却因为和刘邦接触过多而被项羽灭韩,韩国国灭张良才辅助刘邦,项羽一死张良就隐退,张良辅助刘邦并非真心,仅仅是为韩国向项羽报仇;

陈平,虽然有着妙计的名声,但并非真正的大局谋略者,只是着眼于解决实务的谋士,更无战功。萧何、韩信、曹参、周勃、樊哙等人的影响能力都比陈平大。陈平真正刷声望是诸吕之乱中的谋略角色。

即:陈平在诸吕之乱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他在历史中的地位,而非辅助刘邦争夺天下。

陈平的履历:

1、魏咎时官职太仆,后逃亡;

2、项羽破秦入关中后被封为平爵卿,刘邦夺取关中后项羽任命陈平为信武君,因击降殷王,被封都尉,因刘邦攻下殷,陈平逃离项羽;

3、跟随刘备时,官职为都尉,职务为参乘,管理护军;

4、彭城之败后,刘邦封陈平为亚将,归属韩王信,驻守广武;

5、周勃、灌婴弹劾陈平,刘邦改外派的陈平,改为守卫将领:由亚将,调任护军中尉;这意味着陈平绝无建立军功的机会;

6、在刘邦擒拿韩信、改韩信为淮阴侯时,陈平从护军中尉被封户牖侯,护军中尉保持不变;

7、白登之围后,刘邦封陈平为曲逆侯;

8、刘邦死后,被吕后从护军中尉提升为郎中令,继续护卫皇帝职责;

9、汉惠帝6年,因曹参去世,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10、王陵反对吕后专制,陈平支持吕后专制,因此晋升为右丞相;

11、因刚即位的汉文帝不信任,陈平以功绩不如周勃为由,推荐周勃为右丞相,让周勃成为汉文帝打击的目标;

小结:陈平先后跟随的君主有:魏咎、项羽、刘邦、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其行事原则是:见风使舵、顺势而为。见势不妙,就逃离魏咎、项羽;以常年担任护卫而非在外建功立业来宽慰刘邦、吕后以表达自己不反的中心——刘邦时担任护军中尉,吕后时为郎中令;吕后得势,就拥护吕后;吕氏无能,就支持刘氏;针对汉文帝担心被夺位,以退为进,让周勃担任右丞相正面刚汉文帝,躲在成为汉文帝打击对象周勃的身后。

从刘邦评价看陈平

刘邦对陈平的评价是:“智有馀,然难以独任”。优雅的文字背后,是刘邦对陈平的防备。

可以说,刘邦对陈平的防备,比韩信更甚。陈平先后背叛魏咎、项羽,原因是形势不利,这给人陈平不忠心、小人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周勃、灌婴的劝说后,刘邦一直让陈平担任护军中尉到自己死为止。

刘邦不敢让陈平担任率军作战的将领,而是让陈平长期担任没有建功立业机会的护军中尉,如此一来,陈平想反叛的机会非常小。刘邦紧紧的绑牢陈平,不给陈平在自己形势不利时逃走的机会。

刘邦死后,陈平因为执行刘邦杀樊哙的命令而得罪樊哙,为了生存,不得不一心向吕后靠拢,通过担任郎中令继续表达向吕后效忠的心愿,延续刘邦绑定模式,取得吕后的信任。在吕后执政时期,更是支持吕氏为王等大力支持吕氏。但吕氏在吕后死后的不当操作,让陈平为生存不得不选择刘氏。

总结

陈平反复小人形象,让他不得不以护军中尉长期绑定在刘邦身边,失去建功立业机会。生存,是陈平在跟随魏咎、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时最核心的动力。

但刘邦通过紧紧绑定陈平的方式,禁绝了陈平反叛的机会;吕后和汉文帝,是陈平主动投靠的。陈平出卖王陵,获取了吕后的最终信任,从而担任右丞相;陈平出卖周勃,以退为进,获取了汉文帝的信任,获得善终。

可以说,陈平是秦汉时期最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方圆论坛在线

陈平虽然也是汉初的开国功臣之一。但陈平的贡献和地位以及重要性相对比韩信,张良,韩信三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刘邦自己都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见在刘邦心目中,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就足可以代表汉朝谋略,内政和军事了。陈平在哪里?陈平出谋划策还行。独当一面根本比不上汉初三杰。说白了那就是陈平对刘邦的统治没有威胁。



刘邦临终前吕后曾经问刘邦之后国事怎么安排。在刘邦和吕后对话过程中刘邦对陈平的评价是“陈平才智有余,但是难以独任”。这既充分的解释了为什么陈平可以安安稳稳的稳坐钓鱼台了。历史上陈平此人贪财好色,但陈平的功绩也不能否认。陈平也凭借自己的智谋数次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可以说陈平是一个十分纯粹的谋士。

陈平最早效忠于魏王咎,之后转投到项羽手下。但陈平在项羽手下并不受重用。不久后陈平就投奔了汉王刘邦。投奔刘邦后陈平立下的第一功就是离间项羽和其谋士范增。项羽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果真中了陈平的离间计。项羽误以为范增私通刘邦。所以就把范增赶走了。范增在回乡路上又急又气最终背发毒疮因病而亡。陈平投靠刘邦后第一计就解决掉了范增,可见其才。

刘邦夺取天下称帝后张良功臣身退归隐而退。此时陈平成为了刘邦的第一谋士。此时的韩信已经被改封为楚王了。但即使如此还是不断有人诬陷韩信想要造反。刘邦想要除掉韩信,但又忌惮韩信军队超强的战斗力。陈平看出了刘邦的担心。所以献计刘邦采取巡游云梦泽的方式,在韩信前来拜见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拿韩信。刘邦依陈平的计策行事果然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韩信。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与安定。


之后韩王信联合匈奴造反。刘邦率领大军征讨匈奴。原本战事进行的十分顺利。但后来因为刘邦轻视匈奴导致自己被围困在白登山不得脱困。最终又是陈平献计贿赂匈奴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让刘邦逃脱。由以上三计可以看出陈平能力还是很强的。之所以陈平没被清理。一方面是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陈平很得刘邦重用。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