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甲骨文系統的漢字,是中國漢字原始階段晚期的漢字。對於這種漢字,即使在當時也是最不好操辦的事情之一。

但在現實上卻還沒有出現變革的必要性。為什麼?這個道理很簡單:文字從發明到應用,是需要對於這種文化的適應和接受有一些歷史階段的。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甲骨文實際上還不屬於狹義上說來是對文字的應用,僅僅是嘗試文字的使用階段而已。以商代擁有兩千萬人口計算(可能還不足這個數),估計當時的中國頂多只有200人在使用甲骨文,而且,僅僅集中於國家最高管理階層的一部分人中。

大致上說,使用漢字的人眾,僅僅是全國人口的十萬分之一,所以文字雖然在使用,卻沒有大眾性可言,這就是說,漢字的社會性尚未凸顯出來,漢字當時自然沒有形成社會化的市場。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為什麼漢字沒有留下商代以前的文字遺蹟?我看,這個道理也很簡單,當時的人們對於文字應用價值的認知,還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文字發明了,就應該使用,這是我們今人的理念,相信發明文字的古人理念同樣如此。

但使用文字的實際情況,卻不是古人和我們今天的人所想象的那樣輕而易舉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時候的漢字,還沒有一定規模的社會市場。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由於文字是需要社會化程較極高的一種學習性新文化,使用起來是要付出一定的社會勞動成本的,學習起來也是要付出具體的勞動成本的。而當時的文字價值,還沒有達到與一般文化的價值相當的優勢地位,而具有普遍的社會價值。

因此,文字最初使用的一段階段,相對來說,是高成本低效率的一種文化勞動(這當然是以歷史的階段性比較效率而言的)。所以,文字的使用範圍卻是出乎意料的有限。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實際上,最晚堯舜時代就有可能存在文字使用的情況,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一時期完成文字的發明,已經有一些社會基礎了,例如,大量的地名人名出現了。只是此時文字的適用範圍還相當小,使用的人眾可能要大於百萬分之一以上。所以,文字的使用機率就可想而知的低,因此很難發現遺存。

夏朝對於文字的使用依然沒有太大的發展,可能當時使用文字的人不會超過100人。今天,我們企圖發現堯舜到夏朝這段歷史,使用文字的機率幾乎為零,就是這個道理。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中外文字學家,對於中國漢字發展判斷的第一個失誤即此。

他們認為:只要文字發明了,那就一定在使用。而且,好像還認為是有相當規模的。

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對於文字的使用是有現實上的實際侷限和困難的

假如最晚堯舜前後就發明了文字,那麼即使是夏朝,也不能看做是文字真正應用的時代。

但商代較堯舜、夏代,明顯對文字的應用是有了巨大的無形的推動的。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假如沒有商代人把文字用做當時比較重大的事件——占卜上面的社會實踐,中國漢字的命運很可能也會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原始文字一樣,是避免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的,漢字的歷史將是另外一種文字體系的結果。

所以,我們說,是商朝的宗教文化推動了漢字巨大的無形的發展。所以,商代和商代以前都不會也不可能產生文字書寫革變的問題。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不過,在較為長期的連續的使用過程中的漢字,到底還是不變不行的。金文的手寫體漢字,已經把方形和三角形的墨塊兒,書寫為單線的四方和三角了。但這些小小的便利性書寫,還沒有構成漢字變革的成熟條件。

然而發生漢字變革的需要和可能的時代,來得還是比較快的。

大概西周晚期到春秋之初,漢字需要變革的信息就已經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漢字真正比較普遍使用起來以後,僅僅不到三四百年,實踐就證明,書寫的差異問題就充分暴露出來了:社會上可以看到文字的書寫是五花八門的。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為什麼?因為周代的人口增長較快,文化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周天子的分封制,客觀上要求各諸侯國要有一套自己的官僚體系和管理制度,諸侯與諸侯之間也需要交流,有時還是需要高度信任保證的。那麼,文字這時候就有了新的使用價值,學習文字自然也會成為一種社會利益的自覺。

學習文字的比較成本開始下降。漢字第一次迎來了真正被社會化使用的新時代是西周時代。

文字一旦被發現具有使用價值,就會成為一種公共交通的文化,強大的社會性利益價值日益突出。與此同時,有兩個突出的現實問題也就伴隨而來了。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一個是標準問題,一個是書寫與標準的差異問題。標準問題我們基本上就不去談了。所謂的書寫差異問題,正是書寫規範與書寫自由的矛盾問題。

這個問題,從古至今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何況歷史上第一次開始大規模學習書寫文字,教授不同,學員不同,怎能沒有千差萬別的書寫現象呢?

我們看,自甲骨文之書寫,就存在書寫差異,郭沫若先生試探性地提出了甲骨文時代存在“鍾、張、歐、顏”的形象比喻。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實際上,書寫漢字已經不是“、鍾張、歐、顏”這樣個別漸進的差異問題,而是極為普遍的同步差異問題。沒有漢字的社會化應用書寫,就沒有漢字的書寫差異。漢字的社會化程度越高,漢字書寫的差異也就越大,這個自發的狀況一直持續到隋唐時代,就是有力的說明。

不過,一方面是漢字書寫的絕對差異,一方面又是絕對的漢字標準。中國漢字始終處於這重即矛盾又統一的發展過程之中。這也是漢字必然要有書寫法度的基礎,因而書寫漢字,也就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智力要素結構下的範式限度。

東周時期,周王室的中央威權地位在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大諸侯國的爭雄稱霸。這些大諸侯國建立起來的政府機構,形式上與周天子的王室的行政機構有著同樣的組織模式和官僚體制,而且政府功能有更加強化的趨勢。

這樣的社會政治生態,客觀上對於文字使用的社會需求是更加迫切了。有證據顯示,春秋時代書信,盟書大量使用。古老的口頭文學詩歌,這時有了文字記錄的詩集。

《詩》以文獻的形式開始出現,不會晚於周成王時代。這預示著文字文明的時代開始興起。私著國家文獻《左傳》出現於春秋末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代,各諸侯國皆有自己的國史。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我們完全可以復隱和想象,史書的廣泛出現,絕對不是沒有社會文化發展基礎而自發產生的個別現象。

據學者們推測,周人在商代時期,對於文字的使用比殷商人要落後許多。這正是商代以前漢字使用並不普遍並不平衡的現實生態。但是周人取代殷商以後,就大興文字之學,開始創辦學校了。因而很快成為使用文字的先進朝代。

《孟子》說商朝以前就有學校,但商朝之前的學校是不是教書學習文字,好像難以取得證實。假如商朝使用文字的主體階層,還是以宗教為業的貞人,那麼,在西周時期,使用文字的士大夫貴族,已經明顯超過了貞人,比較廣泛地見諸列國政治文化領域。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這是中國人自從發明了文字以來,真正實現了文字應用範圍有所擴大的歷史性標誌:文字成為一種社會制約。

西周時期,漢字的使用者總數可能超過了兩萬人,那時周朝的人口可能還沒有超過三千萬,西周時期使用漢字的人眾之所以大幅度增長,應該與西周創立官學有關。

西周末年孔子私立學校,應該是出於對官學的效仿。使用文字的人越多,書寫的差異也就越突出。但是,書寫差異的最大制約因素還是書寫速度。

按照春秋時代的書寫生態來看,臨時的文獻,一般不會刻比較合理。這是由於刻寫文字的勞動成本太高,所以手工書寫仍然是最常見的文獻產生形式。山西侯馬盟書多朱墨書寫,就是證明。因此,書寫速度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文字演變的基礎了。

商朝有多少人會寫字?說出來都難以置信

春秋到戰國的五百餘年時間裡,甲骨文體系的漢字,向隸書體系的漢字轉變的趨勢已成明顯大勢。據現代考古資料顯示,秦代通行的書寫文獻,已經完全流行隸書,所謂的秦始皇“書同文”,不過是對於已經有了很大程度改造的“標準文字”——甲骨文體系的篆書,進行了一次整理而已,使得漢字能夠正俗相通。從秦末漢初文字的應用書寫來說,篆書雖然還是“正書”,即“標準漢字”,但已經退出了日常書寫體系。秦帝國頒行的小篆,僅僅是漢字的歷史參照。代之而行的隸書已成一種新書。

用一句話來說隸書之所以出現的必然性,那就是隸書的書寫體系,較篆書書寫體系更節省時間,書寫形式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間。

而且,文字的使用者已由士大夫貴族階層,擴大到普通自由民和沒落貴族後裔階層以及部分奴隸階層。大量來自於一般文獻的秦漢簡牘遺蹟上面的字跡,就是很好的說明——漢字的使用者越來越接近社會底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