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导读:提到孔融,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中,这一位懂“孝悌”尊礼仪的历史人物被选入到了小学教材中,成为了千年之后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然而,历史上孔融的命运是极其坎坷的,以“孝悌”闻名,最终却被曹操以“图谋不轨”“非孝”“诽谤朝廷”等罪名杀害,留下了千古遗恨。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博涉多该览”,聪慧好学,小的时候便显示出了过人的“锋芒”!

长大后,他反对外戚,官宦,军阀,又镇压农民起义,忠于汉室。但是在他的政治抉择中,却体现着矛盾性。

在早期,他的很多言论表现出了对于曹操的支持,比如在《后汉书·崇国防疏》中他斥责了刘表,说他“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为曹操攻刘表助了一臂之力;

在三首《六言诗》中也对曹操大加赞赏,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甚至将曹操比作历史上享誉盛名的齐桓公;

而到了后期,他又在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中,反对曹操称王,坚决维护汉室,书中这样记载:“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很明显,他对待曹操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前期赞成,后期反对,为什么在他的政治抉择中,存在着矛盾性,为什么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会因为“不孝”而祸及全家呢?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1,士人的生存选择

对待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他无法选择时代,只能够顺应和适应朝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旧的道德秩序已经解体,而新的道德秩序还没有形成,掌权者崇尚权谋和武力来征服天下,即使是讲道德重理论的,大多数理论也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比如曹操,他求贤如渴,能够写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名句来表现自己的爱才之心,然而,对于真正的贤能,却没有用一颗“士人”之心来对待。

如果一旦出现和其政治上相左或者对其政权讽刺的情况,曹操都会想办法将他们铲除,比如屡立功勋被曹操称之为“王佐之才”的荀彧叔侄,比如祢衡,孔融,崔彦等人,或被杀害或被逼郁郁而死。

而孔融信奉的是中庸之道,可以根据政治情况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是他的思想都是在不违背自己作为“士人”原则的情况下,摒弃自己的好恶,从整体利益出发出口得罪了曹操而招致杀身之祸。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曹操的影视形象

2,孔融的刚直不阿

孔融出身世家,难免有士子的“恃才傲物”,他不畏权贵,在乱世中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融受到了司徒杨赐的征召,暗暗寻访朝廷内的贪污之人,准备将其核实后贬黜。

而孔融举荐的全部都是当朝的宗亲权贵之人,尚书令害怕得罪了宦官,于是将孔融以及司徒等人召唤来问责,而孔融毫不避讳的陈述了宦官子弟的罪恶,让很多人很是“难堪”。

孔融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让他得罪了很多亲贵。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对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孔融也多有轻侮和指责之意,有一次,曹操因为饥荒战乱想要节约粮食,于是下令禁止饮酒,而孔融却不以为然,在《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中记载:

“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着,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犴。”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位高权重的曹操,让曹操一度很是气愤,但是顾及到孔融的世家身份和天下的名气,只好隐忍作罢,但是对他的忌恨越来越深,想要借此机会除掉他。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3,孔融的“非孝”

曹操杀孔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孔融“违反天道”。

在三国时期,虽然曹操始终以“用人用才”的方式来提拔人才,但是碍于当时的礼法和社会秩序,他也只能高举“立法明教”的旗帜来收揽天下民心,因为这有这样,他的政治统治才能够有更多人来拥护。

在《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中记载,孔融对祢衡说: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对于孩子算什么呢?只是情欲后的产物而已,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确实不符合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也是“非孝”的表现。

孔融正是因为这一句话被曹操所杀害,认为他“败伦伤礼”。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忘年之交的孔融和祢衡

其实这一句话并不是说孔融在“抛弃父母”,而是觉得父母的职责不是简单的生育问题,而是后期对于子女的教养训习,不仅表现在才智方面,更表现在德性和仁爱方面。

而他的这一番言论,并不是说以“孝”著称乡里的孔融大逆不道,而是他对于当时的虚伪礼法的教条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抨击。

孔融之所以对父母的“肖”与“不肖”如此在意和强调,正是对于汉末以及地方军阀大都失德的情况下的抨击和讽刺,但是这样的言论在当时是不被统治者所接纳的。

而在当时,君臣关系不过是父子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对君主的“忠心”是建立在对父亲的“孝心”基础上的,所以,他的言论彻底触怒了早对他不满的曹操,被杀害并且祸及全家。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在恃才傲物的外表下也展现了自己真实的个性解放和生命精神,这是中国历史发展演进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孔融以他率真人性刚直不阿的性格,演绎了时代进程中“士子”的悲情谢幕。

“四岁能让梨”,以“孝悌”闻名的孔融为什么死于“非孝”的罪名

参考文献:

1,《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

2,《后汉书·崇国防疏》

3,《宜准古王畿之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