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文学不能重建城邦,但是它安慰,甚至鼓励,用各种方式重建自己一片天的有志气的人。”陈丹青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里写的这段话,特别适合用来形容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那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却也是一片写诗作赋的沃土。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政权主要掌握在曹操手里。因此,后世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的评论,更多的倾向于用“枭雄”一词。

撇开政治和权力,曹操的在文学上的修为却是惊人,在当时可谓是光芒万丈。尤其是以他和儿子曹丕、曹植为首的,加上仰慕曹操的建安七子,合力开创了建安文学的顶峰。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那些饱经战乱之苦的文士,不约而同投奔邺城,归附曹氏。由此,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也就是现在说的文学圈子。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建安文学率先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流派。这些人聚集到一起,战时随军,每天与生死擦肩而过。归来后,有感而发,饮酒作诗,或写征战之苦,或述社会之乱,或思乡念亲,建安风骨随之形成。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何谓“建安风骨”?其实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等人作诗时自带的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有趣的是,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之外,其他六人与曹操可谓是“相见恨晚”。

这些建安文学的主力军,他们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作品重于抒情,思想慷慨激昂,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并以风骨遒劲著称,具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虽然同在一个锅里吃饭,都是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表达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他们每个人的风格又不尽相同。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短歌行》和《观沧海》是世人最为熟悉的;曹丕诗文婉约,大多是游子思妇主题,如《古诗十九首》和《燕歌行》;曹植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被誉为“建安之杰”,千古名篇《洛神赋》便是他的代表作。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的诗赋创作,更是独具个性和风貌。据史料介绍,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之人,此人是个全才,诗、赋、散文样样精通,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孔融善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小有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的话,便是建安文学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的最贴切描述。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除了三曹和建安七子,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也是建安文学里不可或缺之人。她是汉末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天生丽质而又感情丰富、且性格豪放的女子,却历经磨难,被羌胡军队所掳,留居12年之久。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把她赎回,再嫁给董祀,又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400余篇。这便是历史上传为千古美谈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她写就的五言《悲愤诗》,共五百四十字。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极具感染力,是建安文学的一块价值连城的无双之璧。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古诗源》赞其“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生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而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更是不吝赞美之词,他称颂道:“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建安文学对后世文人和文学的影响无需多言。“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从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在《中国文学史》里的点评,即可观之。

花戏楼: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的一出“戏”

亳州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它文化底子里的全部,那你就错了。它还有花戏楼,是山西建筑和徽派建筑结合的典范,也是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结合的精髓。

花戏楼并非戏院,也不是一个专门唱戏的地方。得名“花戏楼”,乃是因为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事实上,它是山陕会馆旧址,原名叫大关帝庙。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随便一个雕塑,都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砖雕、木雕和铁旗杆,是花戏楼的三绝。导游小姐姐说,铁旗杆高16米,重达24000斤,铸造精美,构思巧妙。大关帝庙上面玲珑剔透的砖雕是经过工人们雕、刻、磨等多种工艺手法,共雕刻115个人物,33只禽鸟和67只走兽,场面宏大,美轮美奂。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郭子仪上寿图”是砖雕中的杰作,它清晰的刻画了唐朝大将郭子仪过六十大寿时的场景。寿星端坐中间,其背后刻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围在他周边的是七子八婿、文武百官、居家老小,共42个人物,是砖雕中人物最多的一副。前来祝寿的这些人,身份不同,神态各异,砖雕描绘得惟妙惟肖,令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除了这幅中国砖雕艺术当中的精品之作,还有不少根据民间谚语、成语雕刻而成的小幅砖雕,如:一马当先,三阳开泰,五世其昌,事事如意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生活美满。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所谓晨钟暮鼓,世人皆知,古来有之,对应的便是中国传统建筑——钟鼓楼,它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主要用于报时。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花戏楼也不例外,建有自己的钟鼓楼。

左边的钟楼雕刻的是大梁城和白蛇传,右边的鼓楼则是声名远播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李娘娘住寒窑(又名狸猫换太子)。用单反大长焦拉近后,能深刻感受到古代烧砖艺术和镂空雕刻的功力和魅力。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既然俗称花戏楼,自然少不了戏台。而它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戏台的建成没有用到一根钉,全部是用榫子扣制而成,而且外面的颜料都是用些纯植物,或者矿物质的提取物炼制而成。整个戏台共刻有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七擒孟获、空城计等18出三国戏文,600多个人物。很难想象,当时的工匠是怎么做到的,简直就是开挂了。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三曹和七子之后,世上再无建安风骨

从建安文学到砖雕、木雕,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字和技艺,见证了亳州这座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印记。不管发生过什么,都是最恰如其分的经历。一如余秋雨老师在《行者无疆》里说的:“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