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文學不能重建城邦,但是它安慰,甚至鼓勵,用各種方式重建自己一片天的有志氣的人。”陳丹青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裡寫的這段話,特別適合用來形容建安文學和建安風骨,那是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卻也是一片寫詩作賦的沃土。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建安風骨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這個時期的東漢朝廷,政權主要掌握在曹操手裡。因此,後世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的評論,更多的傾向於用“梟雄”一詞。

撇開政治和權力,曹操的在文學上的修為卻是驚人,在當時可謂是光芒萬丈。尤其是以他和兒子曹丕、曹植為首的,加上仰慕曹操的建安七子,合力開創了建安文學的頂峰。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佔據鄴城後,在中國北部創造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那些飽經戰亂之苦的文士,不約而同投奔鄴城,歸附曹氏。由此,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也就是現在說的文學圈子。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文學團體,建安文學率先提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學流派。這些人聚集到一起,戰時隨軍,每天與生死擦肩而過。歸來後,有感而發,飲酒作詩,或寫征戰之苦,或述社會之亂,或思鄉念親,建安風骨隨之形成。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何謂“建安風骨”?其實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等人作詩時自帶的慷慨悲涼的詩文風格。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有趣的是,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之外,其他六人與曹操可謂是“相見恨晚”。

這些建安文學的主力軍,他們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作品重於抒情,思想慷慨激昂,普遍採用五言形式,尤以詩歌最為突出,並以風骨遒勁著稱,具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即人們常說的“建安風骨”。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雖然同在一個鍋裡吃飯,都是在詩歌中抒寫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亂離的社會場景,表達統一天下的願望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他們每個人的風格又不盡相同。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曹操的詩文,深沉慷慨、氣勢雄渾,《短歌行》和《觀滄海》是世人最為熟悉的;曹丕詩文婉約,大多是遊子思婦主題,如《古詩十九首》和《燕歌行》;曹植文才富豔,辭藻華麗,善用比喻,被譽為“建安之傑”,千古名篇《洛神賦》便是他的代表作。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建安七子的詩賦創作,更是獨具個性和風貌。據史料介紹,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之人,此人是個全才,詩、賦、散文樣樣精通,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代表作《七哀詩》是漢末戰亂動盪的真實寫照。孔融善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籍,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小有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籍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煬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說的話,便是建安文學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徵的最貼切描述。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除了三曹和建安七子,漢魏間著名女詩人蔡文姬也是建安文學裡不可或缺之人。她是漢末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天生麗質而又感情豐富、且性格豪放的女子,卻歷經磨難,被羌胡軍隊所擄,留居12年之久。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把她贖回,再嫁給董祀,又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400餘篇。這便是歷史上傳為千古美談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她寫就的五言《悲憤詩》,共五百四十字。全詩敘事波瀾曲折,抒情如泣如訴,極具感染力,是建安文學的一塊價值連城的無雙之璧。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古詩源》贊其“激昂酸楚,讀去如驚蓬生振,沙礫自飛,在東漢人中,力量最大。”而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更是不吝讚美之詞,他稱頌道:“這實在是一首自屈原的《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是用整個的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建安文學對後世文人和文學的影響無需多言。“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雲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從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在《中國文學史》裡的點評,即可觀之。

花戲樓:晉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的一出“戲”

亳州是建安文學的發源地,如果你以為這就是它文化底子裡的全部,那你就錯了。它還有花戲樓,是山西建築和徽派建築結合的典範,也是晉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結合的精髓。

花戲樓並非戲院,也不是一個專門唱戲的地方。得名“花戲樓”,乃是因為戲樓的磚雕、木雕、彩繪多以地方戲曲摺子戲為主要內容。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事實上,它是山陝會館舊址,原名叫大關帝廟。始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大門為三層牌坊架式,仿木結構,水磨磚牆上鑲滿磚雕,雕有人物、車馬、城池、山林、花卉、禽獸,隨便一個雕塑,都是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磚雕、木雕和鐵旗杆,是花戲樓的三絕。導遊小姐姐說,鐵旗杆高16米,重達24000斤,鑄造精美,構思巧妙。大關帝廟上面玲瓏剔透的磚雕是經過工人們雕、刻、磨等多種工藝手法,共雕刻115個人物,33只禽鳥和67只走獸,場面宏大,美輪美奐。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郭子儀上壽圖”是磚雕中的傑作,它清晰的刻畫了唐朝大將郭子儀過六十大壽時的場景。壽星端坐中間,其背後刻有一個大大的“壽”字。圍在他周邊的是七子八婿、文武百官、居家老小,共42個人物,是磚雕中人物最多的一副。前來祝壽的這些人,身份不同,神態各異,磚雕描繪得惟妙惟肖,令觀者猶如身臨其境。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除了這幅中國磚雕藝術當中的精品之作,還有不少根據民間諺語、成語雕刻而成的小幅磚雕,如:一馬當先,三陽開泰,五世其昌,事事如意等,象徵著吉祥如意,生活美滿。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所謂晨鐘暮鼓,世人皆知,古來有之,對應的便是中國傳統建築——鐘鼓樓,它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古代主要用於報時。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花戲樓也不例外,建有自己的鐘鼓樓。

左邊的鐘樓雕刻的是大梁城和白蛇傳,右邊的鼓樓則是聲名遠播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以及李娘娘住寒窯(又名狸貓換太子)。用單反大長焦拉近後,能深刻感受到古代燒磚藝術和鏤空雕刻的功力和魅力。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既然俗稱花戲樓,自然少不了戲臺。而它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在於戲臺的建成沒有用到一根釘,全部是用榫子扣制而成,而且外面的顏料都是用些純植物,或者礦物質的提取物煉製而成。整個戲臺共刻有上方谷火燒司馬懿、七擒孟獲、空城計等18出三國戲文,600多個人物。很難想象,當時的工匠是怎麼做到的,簡直就是開掛了。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三曹和七子之後,世上再無建安風骨

從建安文學到磚雕、木雕,這些古人流傳下來的文字和技藝,見證了亳州這座三朝古都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印記。不管發生過什麼,都是最恰如其分的經歷。一如餘秋雨老師在《行者無疆》裡說的:“歷史是坎坷,歷史是幽暗,歷史是旋轉的恐怖,歷史是秘藏的奢侈,歷史是大雨中的泥濘,歷史是懸崖上的廢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