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祕

我們都知道“滿天星斗”,“月明星稀”這些考古上的理論。事實是這樣嗎?我覺得“滿天星斗”的確存在,但主流和重心確有著很明顯的區別。滿天的星斗在不同時期閃爍著不一樣的光芒。

今天我們重點談下“月明星稀”裡這個“月”,也就是“二里頭”文化的前生後世。我們會了解到“二里頭”的由來和去向,同時也會通過歷史文獻的記載尋找到二里頭的歷史記憶。

傅斯年先生當年提出了《夷夏東西說》,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同,中華文明“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但並沒有影響“東西”二元成為主脈。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上面插圖是我們精心繪製的二里頭文化分佈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已經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星羅棋佈,非常多,西部到達陝西東部,西北涵蓋晉南到晉中,東部進入魯西南和豫皖交界處,南部已經侵入鄂北。二里頭文化分五個類型,分別是“二里頭類型”、“東下馮類型”、“下王崗類型”、“楊莊類型”、“牛角崗類型”。我們分別用不同顏色進行了標註,中間最密集紅色標註的就是“二里頭類型”,晉南綠色標註的是“東下馮類型”。這兩個類型構成了二里頭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發現遺址最多的地區。說明當時古人的聚落形態已經逐漸向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發展。每一種類型具體考古形態上的區別我們就不詳說了,畢竟不是專業論文哈,大家瞭解下就行。

經過大量的文獻和古籍研究,我們的結論是,現在主流學者的看法,二里頭文化是代表“夏”文化的。我們首先看下二里頭的前世和發展,之後我們會將二里頭文化考古與歷史文獻進行銜接。最後我們會通過

“考古”、“文獻”、“體質人類學”、“分子人類學”、“語言學”、“經驗常識”六個方面對否定三代文化在陝、豫、魯、冀範圍的論點進行有力反擊。不過要分幾篇文章來完成哦。

二里頭文化來源目前已知的有四種(知名學者的觀點,地攤文不要拿出來說)。豫西說、晉南說、山東說、東南說。這裡我們長話短說,但也有必要簡要介紹下。

豫西說,持此觀點的有鄒衡、李仰松、吳汝作、鄭傑祥、方酉生、趙芝荃、張國碩等先生。其實這裡的關鍵就是“王灣三期”是二里頭還是龍山,不是二里頭的話,中間的斷代銜接不上,這個我們後面解釋。

晉南說,持此觀點的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夏代中晚期文化,而山西陶寺龍山文化與東下馮類型文化是夏代早期文化,所以二里頭來源於陶寺和東下馮。代表人物:劉起釪、王克林、袁廣闊等先生。

山東說,這種觀點很簡單,說二里頭文化來源於山東龍山文化,連中原龍山文化也是大汶口文化向西發展出來的。呂琪昌、杜在忠兩位先生持此觀點。

東南說,此說自然指的是良渚啦,說那個饕餮紋和玉鉞是良渚的,這個觀點不僅有學者認可,陳剩勇、聞惠芳兩位先生。而且網上很多浙江人也瘋狂得持此觀點,我是見識過的。不過等我講完分子人類學部分,他們就知道自己認錯了祖宗。

其他很多“業餘學者”通過誇大個別因素來以偏概全的說法,我就不舉了,實在不值得一駁。

小結下:豫西說比較靠譜,學者認可得比較多,二里頭源於中原龍山文化的王灣類型,這個從考古上有充分的證明,中間的斷代也由新砦文化補充上了。晉南自然也很重要,但那屬於堯舜的時代,從考古上得來的材料上來說,並沒有主導二里頭文化的發展,應該很清晰地看到二里頭文化與王灣龍山文化的直接傳承關係。山東和東南說都是看到了二里頭文化裡面有其所在地的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在二里頭文化裡面會多些,但山東龍山和中原龍山之間相互的作用早已經眾所周知了。龍山文化我們會在其他文章裡詳解,這裡不展開。至於東南良渚的饕餮紋和玉鉞在二里頭文化巨大的內涵中及其微小,實在不值一提。二里頭文化從誕生到發展自然少不了跟其他文化吸收的交流。但二里頭文化強大起來以後迅速的擴張,對其他文化的碾壓和衝擊,我們會在後面看到。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明月從新砦升起

由上圖可以看到新砦文化的範圍主要集中在潁河和汝河流域,中心區在新密、登封、新鄭、禹州、汝州五個區域。很意外的是分佈在京廣鐵路線附近,看來我們四千年前的祖先就有著敏銳的地理感覺哈。其中最北端的“新鄉馬小營遺址”竟然過了黃河,接近輝衛文化區,讓人很是吃驚,當年究竟發生什麼事情讓我們祖先的一支穿越黃河向北前進呢?目前已經不可能知道了。不過我們也看到,東干溝遺址已經進入伊洛盆地,說明新砦文化已經開始向西擴張。這張圖我們把考證的“夏都”標註上了,我們可以看到陽城、陽翟、黃臺就在上面,分別對應著王城崗、瓦店、新砦三個100萬平米的大遺址。後面我們會根據文獻進行分析考證。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這張圖顯示了四個遺址,這裡做下說明,郝家臺遺址有王家灣三期和二里頭一期的特徵,其中第五六期與新砦的文化特徵相似,但不能確定為新砦文化。周口的乳香臺遺址和信陽羅山遺址同樣有與新砦類似的文化特徵,但同樣不能確認為新砦文化。而這個時候“楊莊”這帶的遺址還是“石家河文化”的地盤,不過這個是被龍山改造過的“後石家河文化”哦,“石家河文化”已經隨著堯舜禹徵三苗的軍事行動被摧毀,代替的是充滿了龍山特徵的“後石家河文化”。這些我會在講述龍山文化的時候去詳細講解的。這裡我要補充一句,考古上文化的確定是有完整的科學依據的,不會想當然的去進行劃分,所以我們應該相信考古老師們的職業素養,不要張口就懷疑。

新砦文化分佈的區域雖然沒有超過洛陽西面,但仍然可以說是豫西地區,他的年代晚於王灣三期文化並且早於二里頭一期文化。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王灣三期文化下限是前2050年左右,而新砦文化的絕對年代在

前2050-前1900年之間。正好與二里頭文化銜接上了,通常學術界認為夏朝為前21世紀-前16世紀,與新砦加二里頭的年代完全吻合,這裡有非常權威的C14檢測證據,非專業人士最好不要去質疑。不過有些人就是要質疑也隨便好了。對於為了質疑而質疑的人我也不想說什麼了。

小結:新砦文化從龍山文化走來,一彎新月冉冉升起,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祖先,在嵩山南麓用辛勤的汗水,為中華文明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明月在二里頭照耀中華

與龍山文化廣闊的覆蓋區域不同,二里頭文化明顯縮小了很多,從考古學上來說龍山末期開始,王灣三期文化及其周邊地區突然陷入一個低谷,同一地點的文化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嵩山周圍的幾座古城幾乎同時被廢棄。王灣三期文化代表的人群活動重心從嵩山東南的穎汝地區開始向嵩山西北的伊洛地區轉移。而考古發現,伊洛地區遺址的數量從92個減少到40個。墓地的形式也發生了改變,王灣三期開始不注重死者的埋葬,墓裡也沒有了陪葬品。這些說明什麼呢?

說明以血緣為紐帶的原始氏族社會正在走向解體,新的政治生態,城市群落開始代替原始聚落,生產活動的集中管理,讓生產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更高的追求,讓對製陶藝術性的追求開始下降,就像幾千年那次小冰期,仰韶文化的突然衰落,彩陶突然的消失一樣。人們更多的是開始新的追求。

一個強大的力量正在伊洛盆地聚集,他終將發出耀眼的光芒,照耀整個中華大地,我們的先祖們就是這樣不斷的交流融合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向西擴張的二里頭文化

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二里頭文化佔據伊洛盆地以後開始向西擴張,沿著“澗水”向西一直到黃河邊,建立了七里鋪遺址

,七里鋪遺址只有三期文化,夏亡後被廢棄,同時在路上沿著河修建了西崖村、三門峽、鄭窯、鹿寺幾個聚落。黃河北岸對於夏人來說並不陌生,渡過黃河進入運河盆地並建立附都西河(就是東下馮遺址,修建的時間可能更早),並在周圍陸續建立了幾十個部落,形成了二里頭文化的“東下馮”類型。宗族冥氏在這裡駐紮,負責保衛“西河”這個附都。夏人繼續向熟悉的北方前進,到達臨汾盆地,那裡有被毀了的古城“陶寺”,夏人在周圍建立了幾十個聚落。與運城盆地的聚落共同組成了龐大的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聚落群。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根據我們看到的夏人的習慣,他們向西渡過黃河,進入“遙遠”的關中平原,或許是追趕“有扈氏”的腳步吧,在渭水河邊建立了“焦村遺址”,同時將同姓宗族“彤城氏”安頓到這裡。沒準是為了監視有扈氏,因為有扈氏戰敗後遷徙到這裡的,有扈氏最早應該不會在這裡,這裡離夏的中心區太遙遠了。估計還沒開始打仗就會餓死。這裡距離夏的核心區大概400公里左右,靠兩條腿作戰行軍,估計單趟就要十幾天。夏人的先祖雖然最早從關中東進的中原,但那估計過去一兩千年了。夏人早已經熟悉了中原,已經忘記了祖先曾經待過的地方。或許幾百年後被商人擊敗的夏人殘部中向西逃亡的那支(會是淳維嗎?)會在渭水河邊感慨世道的輪迴吧,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西部一直不是夏人的重點,他們對西邊的記憶實在太遙遠了,那些留在關中平原的同族們已經開始在草原上縱馬高歌了,他們正忙著與隴東那邊過來的遠親們爭奪馬和羊。我們接下來看下夏人的核心區“洛陽盆地”。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固若金湯的中原

太康時遷都斟尋(二里頭遺址),並著手建立龐大的夏都,發生了羿和寒浞之亂。其實就是夏破壞聯盟建立國家以後東夷開始搶奪聯盟的盟主,這些等下篇講歷史文獻的時候再詳說吧,我們看下洛陽盆地二里頭文化的佈局。(見上圖)。

洛陽盆地是二里頭文化的核心區,地勢易守難攻,伊洛平原肥沃的土壤又給夏人帶來了豐足的食物。夏人分別沿著黃河、澗水、洛水、伊水修建了很多聚落。同時在關隘處修建城市,用來駐兵防守,我們都知道先秦時候實行內外服。有著所謂

“大都無城”之說,二里頭遺址和殷墟遺址都是隻有宮牆沒有城牆的,我估計那時候人口增長比較快,交通也不發達,在關隘口部下層層防禦的效果要強於盲目修城牆。

黃河北面的佈局我們一會看,南面聚落實在太多,重點講幾個。首先是“二里頭遺址”,這個基本上被認可是“夏都”。我們先看下洛陽盆地的地理環境。

洛陽盆地,西邊是崤山,東邊是嵩山,南面試伊闕龍門,北靠邙山,四面環山,中間地平的狹長盆地。我們看下漢朝人的記載,《漢書·翼奉傳》:

“左據成皋,右阻澠池;前鄉篙高,後介大河”。

盆地西邊地形複雜多丘陵高山,溝壑縱橫。中部和東部海拔遞降。南北兩側各有一帶狀高地,之間就是狹長的伊洛平原。盆地內洛、澗、伊環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東出黑石虎牢關可進入華北平原,西出函谷關可進入關中。北渡黃河可進入運城盆地,往南出伊闕,進入穎水和汝水故地。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還有氣候,據考證三千多年前,河洛地區是亞熱帶氣候,大象還四處亂竄來著。《孟子·滕文公上》也說堯時

“草本暢茂,禽獸繁殖”,“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上古時代都是野獸踩出來的路,沒有馬車的年代,馬路又從何談起呢?

我們前面講新砦文化的時候知道,夏人一開始是生活在嵩山南面穎汝一帶的,處於山麓下坡,地面傾斜,河谷縱橫,不適於大規模人群的生活,隨著發展,所處之地越發的狹小,夏人於是就搬到狹長的伊洛平原,在偃師和洛陽之間建起新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有兩處宮殿,兩處宮殿整體規模、佈局、結構都差不多,面積都是一萬多平米。有主殿、圍牆、迴廊、大門衝南,旁邊有側門、庭院、排水設施。兩處宮殿細微之處還是有些區別,據學者考證,二號宮殿是宗廟,用於祭祀先祖的。一號宮殿是夏王睡覺的地方。從文獻上來看,宮廟不分的確是最初的一種形態。而二號宮殿要好一些,也符合禮制所說“寢不逾廟”。說明夏人應該有一套成型的“禮制”了,難怪孔子去杞國去學“夏禮”。這些是後話。

從上面圖片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斟尋氏所處的“稍柴遺址”,斟尋氏也是夏的同姓宗室,應該是關係非常近的宗室,所以處於王畿之地的要害地方,稍柴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帶城牆的城池,應該是夏人用於防守東大門的。距離夏都斟尋也就幾公里的距離,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斟尋南北東三面環水,順河而下就可以到達稍柴遺址。大王的軍隊隨時可以對前線的城池進行增援哈。

東南方伊水的一條支流可以直達“費氏”的方國,費氏也是禹的同姓宗族。我這裡還是介紹下禹封同姓宗族的文獻記載吧。《史記· 夏本紀》太史公曰:

“禹為擬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祀氏、增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我們前面已經分別提到了“有扈氏”,“斟尋氏”,“彤城氏”,“冥氏”,“費氏”。這篇文章我們會簡要提到這些宗族,下篇講文獻的時候我們會詳細分析這些宗族在今後夏的王朝中所起的作用。

費國所處的考古遺址應該是“崔河遺址”,崔河遺址對外公佈的考古結果沒有找到,不過看位置,二里頭遺址、稍柴遺址、崔河遺址成犄角之勢。那時候的夏人已經懂兵法了哈,不禁贊一個。

向南從“伊闕龍門”順河而下,可以到達夏人故地穎水和汝水流域。這裡有“陽城”、“陽翟”、“新砦”幾座大城,與王畿之地遙相呼應,夏的“內服”可謂固若金湯了,結果“禍起蕭牆”還是被商一舉攻破,這是後話。

二里頭遺址西南方不遠有個“灰嘴遺址”,這個遺址有石器的加工作坊,應該是專門用來做石器的手工作坊。雖然夏已經掌握了青銅冶煉,不過畢竟中條山的銅礦的確並不豐富,石器想必也是不可或缺的了。這已經讓其他幾個文化羨慕得不行了,要知道,二里頭已經用青銅做的農具進行農業生產了,兄弟文化的“嶽石文化”還在用石器農具。不過公元后十世紀的歐洲人也在用石器農具。比一下也不算丟人。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黃河天塹

我們看下上圖,這次我們向北渡過黃河看下夏的佈局,首先過了黃河有“原”這個附都,“原”是夏王“相”待過的都城,相為啥跑原去待著不清楚,我估計斟尋被羿和寒浞這倆貨破壞得不行,“相”氣不過,據說被脅迫去了“原”,而斟尋需要重新整修,相就去原臨時待一待,順便打個獵什麼的。先秦時候沒有紙,大家都惜字如金,先秦文獻沒有說原因,我只好瞎猜了一下。不過《竹書紀年》裡說

“杼”從“原”遷到“老丘”,老丘就是圖上最東面那個附都,算了下距離,有一百多公里,杼遷老丘應該是去跟東夷人打仗。文獻的事我們還是下次談。看下聚落和佈局。

二里頭文化的遺址在黃河以北並不多,只是晉南有大量的東下馮類型,晉中也有一些二里頭文化的遺址,豫北不多,我們圖上有四個,實際會更多些,找到的文獻就這四個。我們用藍色進行了標註,是因為這四個到後期都成了“下七垣”文化,也就是被商文化替代了。說明商是從這個方向進攻的,繞到背面渡黃河對夏都進行了攻擊,或許是分兩路,一路過黃河,一路順黃河向西,直接攻擊的西口。這也是後話。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夏層層防禦做得還是挺到位的,“原”是附都,與“斟尋”隔河相望,豫東北是幾家東夷人的方國,要說夏人和東夷人怎麼說也曾是聯盟吧,至少高辛氏和高陽氏(帝嚳和顓頊)的部落應該是一夥的。結果就是這層防線最後失守了,讓夏功虧一簣。晉中二里頭文化遺址就不談了,實在篇幅有限。重要的鄭州區域我們還沒談。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上古文化揭秘

固若金湯的東部防線

穎水下游兩岸分別是黃臺的新砦遺址和陽翟的瓦店遺址兩座堅固的大城。伊洛水和黃河之間的東部門戶有大師姑遺址和黃委會青年公寓兩座城池鎮守也是相當放心哦。

結語:這篇文章沒有講完佈局就已經七千多字了,不能繼續了,下一篇文章我會繼續講二里頭的佈局。其實講了這麼多,這麼多的考古遺址,這麼完備的防禦體系,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如果這裡不是一個巨無霸的國家,那麼能是什麼呢?難道是戎狄在這裡玩耍嗎?還有很多故事,請聽下回分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