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生態史觀在中學歷史試題中的兩大體現!

生態史觀是一種主張從地理環境的生態結構出發,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與解釋人類文明發展模式的觀點。那麼它在歷史試題中是如何體現的呢?

揭秘:生態史觀在中學歷史試題中的兩大體現!

古人的自然觀

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生活受制於自然,因此人們對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人們幻想通過祈禱、祭祀、巫術等方式來影響自然界的神靈,原始宗教就這樣產生了。

荀子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自己的規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一方面,他認識到自然界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敬畏自然;另一方面,他又強調人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人有能力駕馭自然並使其為人類造福。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指出人如果掌握自然規律,就能夠使天地萬物為人服務,人定勝天,自然界之災是可以消除的,人是可以戰勝自然的。

老子認為,天地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普通人對待芻狗(芻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一樣,任其自生自滅。自然是殘酷的,所以不要胡為,不要違背規律,要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萬事萬物都應該遵循自然之理運行,實現天、地、人合一。

試題1:人類文明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別體現這兩種和諧的是( )

A.莊子、韓非子

B.莊子、孔子

C.老子、孔子

D.孟子、荀子

解題思路

材料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莊子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孔子強調的是人與社會的和諧,注重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綜上分析,本題選B。

試題2:在人與自然關係的主張上截然對立的思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莊子

D.荀子和韓非子

解題思路】

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認識和利用自然,而莊子主張順應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故C項正確。

揭秘:生態史觀在中學歷史試題中的兩大體現!

近代人的自然觀

到了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覺得自然沒有什麼可怕的,人甚至是可以統治自然、否定自然的。洛克、康德、培根等學者無疑對科學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但是他們無視自然、漠視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實際上給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大大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汙染嚴重、病毒氾濫等問題,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蔑視自然帶來了負面效應。

隨著人口和耕地面積的增長,長江水患從唐朝的平均18年一次,到明清則上升為平均4年一次,說明過度開發導致人和自然關係惡化,水災越來越頻繁。人口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大量開墾荒地、過度圍墾等導致水土流失、環境惡化。

今天進入信息社會的我們依然面臨著諸多社會問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怎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呢?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注意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要不斷地開發新材料和新工藝來代替和節約可貴的無法再生的資源;在救災重建的過程中我們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防震抗震制度,不斷完善防災救災體系,在民眾中經常性地開展防災救災教育;信息技術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太陽能、潮汐能等無公害能源開始得到使用,這開闢了人類保護地球資源、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試題3:18—19世紀,在歐美作家的作品中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動物都是人的朋友”,“他們謀求一種隱喻以把好的純樸的自然狀態與(假設的)邪惡的人為行動和科學工業世界的敗落及世界觀相對比”。這些作品主要用以表達( )

A.對科學發展的期盼

B.對理性社會的追求

C.對自然風光的嚮往

D.對西方文明的憂慮

【解題思路】

雖然作家覺察到了工業文明對自然界的破壞,但這種認識是感性的,並不是對社會發展的理性認識,更不會涉及科學發展的問題,故A、B兩項錯誤;材料揭示的是工業發展對自然界的破壞,並非單純地描繪自然,故C項錯誤;材料“地球是人類的母親”“動物都是人的朋友”等旨在說明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而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19世紀歐美各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材料中作品也揭示出工業發展對自然界的破壞,故D項正確。

試題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的工業革命和城市化進程,既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給其帶來了沉重的負面效應,大氣汙染就是代價之一。1952年發生的倫敦煙霧汙染事件,就是最為慘痛的教訓之一。其實,早在19世紀,英國政府已經著手治理環境汙染問題。1819年,英國政府召開了討論菸害的會議,並於1821年制定了《煙塵防止法》。1853年到1856年,倫敦和其他城市先後制定了《倫敦法》等有關防止煙塵的法律,又制定了《制鹼業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等。經過治理,倫敦終於摘掉了“霧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現藍天白雲。

——整理自王肅之等《英、美、日等國依法治理大氣汙染的經驗與啟示》

材料二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顧明在會上做發言時明確指出:“有人認為,公害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會產生環境汙染,可以不必注意這個問題。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我們國家,有的地方環境維護得好,有的地方汙染卻比較嚴重,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這是中國政府高層官員第一次對我國環境問題作出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論斷。

——摘編自巖流《中國的綠色文明》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倫敦出現煙霧汙染的原因,並概括英國治汙成功的經驗。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中國改革開放前環境汙染嚴重的原因。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國應當如何應對環境問題?

【解題思路】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英國的工業革命和城市化進程”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從工業革命、交通工具的改進、城市化進程、氣候條件等角度回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早在19世紀,英國政府已經著手治理環境汙染問題”“制定了《煙塵防止法》”“倫敦和其他城市先後制定了《倫敦法》等有關防止煙塵的法律”等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從政府重視、立法保障、治汙系統等角度回答。

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會產生環境汙染,可以不必注意這個問題”等信息並結合當時中國社會的時代背景,從政府的重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思想觀念等角度回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從借鑑他國經驗、倡導節能環保、加大治汙力度、產業升級等角度回答,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參考答案】

(1)原因:兩次工業革命使工業廢氣排放量增加;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城市化進程加快;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答出3點即可)

經驗:政府重視;立法保障;治汙系統全面;長期堅持。(答出3點即可)

(2)原因: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片面發展經濟;“左”傾思想影響(答“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的影響亦可);對環境問題認識錯誤。

應對:借鑑先進國家的有益經驗;在全社會倡導節能環保的生活觀念;加大治汙力度;進行產業升級等。(答出兩點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