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撒刀,承載每個男人心中的俠客夢

大約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俠客夢,如李太白筆下那位“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大俠,奔行於荒漠,衣袂揮灑。間或,他會露出藏於袍袖間的那道寒光,只需一閃,便會讓觀者膽寒。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戶撒刀,雖非出身名家,千百年來,卻向世人講述著它的堅韌……

戶撒刀,又名阿昌刀,因其誕生地——雲南德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戶撒鄉為阿昌族聚居區而得名,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史上所有的刀具家族記載中,雲南阿昌族戶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藝著稱。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英軍部隊曾在緬甸組建過一支景頗族的軍隊,每個戰士給配備一把叫做"戈勒卡"的式樣奇特的戰刀。而後在與拿破崙軍隊的肉搏戰鬥中,這種叫"戈勒卡"的戶撒刀屢立戰功,此刀便是即出自我國雲南戶撒阿昌族名師之手。1990年,雲南阿昌族戶撒刀製作名師用自己獨特的工藝鍛造了象徵民族騰飛的"九龍"指揮刀,戶撒刀首次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護衛著莊嚴的中國國旗,迎來中華民族祖國的每個晨曦。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身著阿昌族民族服飾制刀的長者

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阿昌族的先民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大將沐英西征時(1441-1449)曾留下一部份軍隊駐守戶撒屯墾,他們將中原打製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族同胞。聰慧的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至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戶撒刀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

戶撒刀種類繁多,工藝特別,有背刀(長刀)、砍刀、腰刀、藏刀(專為藏區生產)、匕首、寶劍等近百種花色品種,工藝方面以背刀(長刀)和藏刀最為精巧和典型。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花鋼背刀採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製面成,具體為紅鐵皮一層,白鐵皮一層,疊起,然後燒化鐵皮的表面讓它們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

刀面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顏色,花鋼背刀由此得名,花鋼背刀刀體美觀,刀口鋒利,深受滇緬邊境各族男子青睞,既是顯示英武的裝飾品,也是農業耕伐木的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藏刀寬而厚,工藝精巧,長短不一,配掛上身不失為一種裝飾品。

阿昌族人民不僅擅長打刀,也非常愛刀。每家至少有把長刀。青年男子結婚時,總是要身背長刀,方顯得英姿勃勃。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阿昌族打製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用木、皮、銀等材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戶撒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製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採用的工具有木製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制刀時,選用保山、騰衝一帶出產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覆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選好材後放到爐火中反覆加熱、鍛打,鍛造時大錘、小錘、鉗子配合默契,邊燒邊鍛。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用鋼銼子進行磨,把一些不平的地方磨平磨光滑。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淬火技術要求很高,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淬火技術的高低。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淬火完畢還要精心修飾、打擦後刀面製作完成。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按照習俗,刀匠們還喜歡在刀鞘上鐫刻"龍飛鳳舞"、"猛虎長嘯"、"東方日出"等風格多樣的圖案並對刀柄精心鑲嵌裝飾,使之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儘管,在外來文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壓力下,戶撒刀製作的傳統技藝和設備有被現代機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勢,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長,後繼乏人,技藝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但經過搶救和保護,目前,從事刀具鍛造的農戶已達400多戶1000餘人,間接參與戶撒刀製作的已是上萬人,戶撒鄉工藝較集中的村寨就有10多個,戶撒刀正在重新昔日的榮光。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注:本文為來源於網絡。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兵器名:匈奴武器 戚家軍 明朝火器 西方長矛 槍和矛 盾牌文化 刺刀 方天畫戟 馬鐙 中國騎兵 保安腰刀 白起 戰車 鐵尺 軍刀 八面漢劍 日本軍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