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西部地理】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隴南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吳挺碑附近保存完好的八楞蓮包頭華表

隴南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吳挺碑的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吳挺碑位於甘肅省成縣城北1.5公里處的石碑寨村,在田疇中聳立著一通罕見的南宋古碑,這就是吳挺碑,全稱《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望申請國保單位。

1、那段可歌可泣、英雄輩出的烽火歲月

 8月下旬的一個清晨,記者前往成縣北郊的一個村落——石碑寨。這個村名暗示了此行我們的採訪目的,與一通南宋的古碑——《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有關。

平闊的川地,村人已把一地莊稼領回自己殷實的穀倉,無限的空間就凸現出來,田野塗遍了陽光的顏色。遠遠地,我們就看見一座有兩尊八楞蓮苞頭華表矗立在田野之間,在另一塊地裡,還有一個僅裸露肩膀於地表,頭顱已缺失的石翁仲,圓領官服、胸垂綬帶的文官裝束隱約可見……

這形制和氣場都說明碑主的身份顯赫、功績不凡。果然同行的成縣宣傳部張平良副部長說,吳挺是南宋和岳家將齊名的吳家將中重要的將領,此碑為朝廷頌揚他的功業所建。

吳家將的崛起,獨立支撐了南宋在川陝一帶的抗金局面,力保了四川的安穩,為南宋營造了抗金繁榮的大後方。它的創始人就是吳玠,他和弟弟吳璘所率的軍隊,與當年的“岳家軍”相比,毫不遜色,堪稱“吳家軍”。

石碑寨的一位老人說,幾十年前,在石碑寨村南的這片川地,不僅有吳挺碑,還能看到陵園的大致輪廓。

在陵園的草叢間,還可以看到張口露齒的石獅和咄咄逼人的石虎。當時還有一個隆起的高10多米,周長60多米的土丘,已被荒草、枯藤湮沒。隨著歲月的變遷,最後土丘也夷為農田。但被村人稱為吳挺碑的古碑卻始終高高地矗立在田野之上,像是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英雄輩出的烽火歲月。

為了保護這通罕見的南宋古碑,當地政府近年修了一座碑閣保護它。

隴南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吳挺碑上的雲龍圖案

吳挺墓及吳挺碑文物管理所所長喬立打開了大門,儘管從碑閣的巍峨就可以推想到古碑必然高度驚人,但看到這通由整塊巨大青石雕刻而成的高大碑體,還是讓人感到極度的震撼。

整塊青石雕刻成首、身、座三部分,喬立提供了石碑的準確數據,碑通高4.41米,寬2米,厚0.46米。雙螭碑座,長3.1米,寬2.2米,高1.85米,陰、陽兩面均有碑文。在他的指點下,我們趨前細細觀賞吳挺碑。

隴南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宋寧宗的題字

碑陽額刻二龍圖,篆“皇帝宸翰”,字徑0.22米,碑身刻宋寧宗書“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楷書豎行2行,行間刊有篆書“敕令寶璽”和楷書“修政殿書”八個小字,四周環刻八龍騰雲圖。碑文刻吳挺之子吳曦自記《感恩表記》,碑文楷書豎行61行,每行120字,計8461字,內容記載吳氏三代抗金保蜀的功績。

喬立說,吳挺碑造型雄奇高大,碑文翔實生動,圖案精美華麗,書法遒勁挺拔,刻工流暢古樸,是研究宋代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珍貴實物依據。

在南宋抗金將領中,吳玠、吳璘兄弟的抗金業績無疑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自金兵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但當金軍打得宋軍節節潰敗之際,其主力軍團卻在西部川陝戰場上首遭吳家軍的頑強抵抗和重創,和尚原、仙人關之戰的勝利,為吳玠、吳璘的抗金業績寫下了極其輝煌的篇章。著名宋史專家王曾瑜指出:“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將中,吳玠的軍事成就僅次於岳飛,而在他人之上。”這個評價恰如其分。吳玠病逝後,吳璘承繼兄業,竭畢生精力,措置川陝邊防,並多次重創金軍,終於使四川免遭金軍踐踏,其抗金保蜀的業績為後人所稱頌。

吳璘的兒子吳挺繼承父輩的遺志,為國戍邊,在川陝及今天隴東南的土地上留下了波瀾壯闊的一筆。

2、 一員不可多得的良將

吳挺比起吳玠、吳璘,他的謀略和戰略眼光或有不及,但他絕對是一員不可多得的良將。

自古英雄出少年,吳挺生於紹興七年(1137年),出生地在武都,他幼時十分聰慧,初識字,便能讀《左氏春秋》,但他的志趣卻不在書齋功名,受父輩的影響,渴望馳騁沙場,為國殺敵。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吳挺17歲就已從軍,成為吳璘麾下的一員小將。

時年吳挺到京城呈送機要文書,宋高宗趙構召見他,詢問西邊地勢、兵事及戰守情況。面對人生的第一次大考,胸有兵機的他對答如流。趙構非常驚奇,當即下詔提拔他的軍職。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遣大軍南下,直逼秦隴。時任四川宣撫使的吳璘急忙調兵遣將,分路應對。起初,他似有呵護兒子之意,只是讓他受命鎮守興州(今陝西略陽),鞏固後方,但吳挺卻執意上前線,上陣父子兵,吳璘索性任命吳挺為中軍統制,率軍北進。吳挺率兵日夜兼程疾進,在治平寨同金兵相遇,乘其不備,擊鼓猛進。金兵潰不成軍,四散棄逃。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吳挺奉命和姚仲率東、西兩路兵馬進攻德順城(今靜寧)。這一仗宋兵大勝,金兵死傷萬餘人,數日後,德順城為宋軍佔領。隨後,吳挺又率軍攻克鞏州城。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吳挺隨父親吳璘防守河池(今甘肅徽縣)。六月,金將完顏悉烈領兵10萬前來攻城,吳挺多次親率精兵襲擊金營,給金兵以重大殺傷,金兵傷亡慘重,只好退兵待援。由於吳挺在這次戰鬥中指揮得當,功績顯著,被任命為武昌軍承宣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中軍統制。這年,吳挺年僅25歲。

高宗之後的孝宗皇帝對吳挺也極為信任,他常對別人說:“吳挺,是朕千百人中親選出者。”儘管當時朝堂中許多大臣反對四川軍權形成吳氏世襲,但孝宗皇帝還是在淳熙元年(1174年),下旨讓吳挺建節,領定江軍節度使,並出任興州諸軍都統制,吳家將重新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權。

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已歷三朝的吳挺病逝于軍中,終年56歲,後諡“武穆”,此諡號巧合的是和名將岳飛一樣。吳挺臨死前,口囑幕僚遺書,全文都是憂君愛國、備邊養民之事,並無一字言及家事,聽者無不垂淚。

吳挺病逝後就葬於如今的石碑寨。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這塊煌煌的“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在他的墓前被高高地豎立起來。

頭部缺失的石翁仲

3、吳曦的悲劇令人掩卷深思


吳挺之子吳曦在給父親的碑文中極盡讚美稱頌之辭,但他自己的人生卻書寫的是敗筆。從吳玠到吳璘、再到吳挺、吳曦,吳家將的兵柄世傳,稱雄四川幾近80年,給南宋歷史造成了深刻影響。正如宋人所說:“夫吳氏當中興危難之時,能百戰以保蜀,傳之四世,恩威益張,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吳氏而不知有朝廷。”

吳挺忍辱負重,以自身的忠誠和能力逐漸取信於宋孝宗,然而他卻始終不能見信於當時朝廷中主戰派的領袖人物虞允文。

虞允文對吳璘乃至吳挺有很深的成見,認為吳氏勢力在四川經營多年,有尾大不掉之勢,他的擔心在吳曦身上最終變成了現實。吳挺九泉之下怎麼也不會想到一世英名會毀在這個兒子身上。

吳曦經營蜀地時叛宋,自稱蜀王,卻是以降金為前提的。川陝百姓在長期的抗金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支持抗金的原因就是保全國家、保全家園,吳曦此舉人心喪盡。降金封王后短短41天,吳曦便被義士刺殺,身敗名裂,可惜吳玠吳璘“八十年忠烈門戶,一朝掃地矣”。

南宋政權有一個死穴——宋自立國以來,就沒有信任過武將。而吳氏一門經營四川,祖孫三代,功高蓋主。站在吳曦的立場,前有高宗為除武將尾大不掉之勢殺岳飛自毀長城之鑑, 近有“吳氏世職西陲,威行四蜀,列聖皆留其子孫於中朝”的現狀, 吳曦長年被留在安徽任職,“久蓄歸蜀之志,朝廷不許。”連他父親吳挺去世,也未能奔喪, 直到韓侂冑欲北伐中原, 建蓋世功名,吳曦才等到機會迴歸四川。

之後發生的事情一切都變味了, 吳曦到底是蓄謀已久才反,或是吳家三世握蜀兵遺留給他的原罪,千秋功罪,歷史自有評說。而吳玠、吳璘、吳挺的抗金業績必將永遠彪炳於史冊,正因為吳家將的興亡史,既是宋金西部戰爭史、同時更是一部縮小了的但內容極其豐富的宋代政治史,吳挺墓及其吳挺碑的文物價值不可估量,成縣當地政府去年就已啟動吳挺墓及吳挺碑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作,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一個肅穆莊嚴的吳挺陵園再現於成州大地之上。

隴南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劉小雷

來源: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 記者劉小雷


隴南成縣吳挺碑:承載“吳家將”抗金衛宋的煌煌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