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靈光寺有三大絕景,至今還有個未解之謎


廣東梅州靈光寺有三大絕景,至今還有個未解之謎


梅州靈光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陰那村陰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約500米處,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是廣東四大名剎之一。該寺原名聖壽寺,相傳為唐代懿宗鹹通年間高僧潘了拳(自號慚愧,福建省延平府沙縣人)創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相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廣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易名“靈光寺”,並親書“靈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門殿的門額上。慚愧祖師,俗姓潘,名了拳,佛教得道高僧,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英名遠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間崇拜。

景區簡介

重點名勝古蹟靈光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梅縣區雁洋鎮陰那山麓。始建於唐朝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原名聖壽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擴建後改今名。建築佈局大體為面闊三間,進深七間,擁有山門、殿堂、樓閣等建築,內有大雄寶殿、金剛殿、羅漢殿、鐘樓、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最大特色是“靈光三絕”。儘管香火鼎盛,但香燭濃煙卻從寶殿頂端的螺旋形風斗“八藻井”散發而出,使殿堂終年清新,此為一絕;殿頂外古樹參天,但瓦面卻片葉不留,何故?此為二絕;寺大門前挺立兩棵古柏,一榮一枯,一生一死,生者枝繁葉茂,死者枯而不朽,奇特之“生死樹”,世所罕見,此為三絕。

景點特色

梅州靈光寺依山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自古遠近聞名,吸引大量遊人參觀,為什麼呢?因為靈光寺有"三絕"。

雁洋生死柏

一絕:生死柏位於梅州靈光寺寺大門前的草坪上。一榮一枯,相傳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右側的一棵高30米,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傲然聳立;左邊那棵高27米,雖已死了近四百年,無片葉,但卻鐵骨錚錚,直指長空,枯而不朽。這就是被稱為“廣東寶樹”的“生死樹”,相映成趣,給佛寺更添神秘感。

八十年代初期珠江電影製片廠曾經拍過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棵樹為背景,設計的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榮的為男,枯的為女。

菠蘿頂

二絕:寺裡最壯觀的主殿是大雄寶殿,殿內經常香菸鼎盛,但卻終年空氣潔淨,沒有香菸薰人。傳說是因為殿頂的藻井所起的作用。

此藻井是藻井中的鬥八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料接嵌壘成的螺旋狀藻井,因其螺旋狀結構像菠蘿,所以在梅州也俗稱其為“菠蘿頂”。

此藻井建於明朝(1385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比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早了一百多年。相傳是當年粵東監察御使梅鼎擴建靈光寺之時專門從福建請了一個老的木匠藝人過來建造,整個藻井的結構沒有用到一顆釘子,全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料接嵌壘成,工藝高超,是古今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民間視為“鬼斧神工”。

在我國這樣的菠蘿頂僅有兩處,一處是廣東梅州的靈光寺,另一處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也叫九龍藻井)。這種藻井妙就妙在它能及時把大殿內的香菸吸到殿頂然後迅速排出,所以殿內遊人都不會煙嗆著。這種通風設備在古代寺廟建築中堪稱經典之作,是中華寺廟殿堂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大雄寶殿無葉片

三絕:大雄寶殿後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靈光寺除大殿外,還有金剛殿、羅漢殿、諸天殿、觀音閣、鐘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

景觀故事

無篤石螺

無篤石螺是生長在陰那山小溪當中的一種石螺,形態和普通石螺一樣,只是尾部少了一截,好像是人們將螺尾部敲去後將要下鍋煮的樣子。相傳當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不少善男信女來寺進香,有人用在溪中捉到的石螺做菜,當他們敲去螺的尾部,正要下鍋的時候,被了拳和尚發現,於是上前給他們講“信佛人要誡殺生”的道理。眾人聽後十分羞愧,就將石螺放回溪中。石螺為了感恩了拳,便保持敲去尾巴的樣子,繁衍至今,後人稱為“無篤石螺”或“無篤螺”。從此,無篤螺便成為陰那山極富特色的一種水生物。(注:"無篤"是客家方言,意即沒有尾巴。)

片生熟魚

片生熟魚是生長在陰那山的溪中,魚身兩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魚一樣;另一面則為赤色,儼如經過鍋裡煮熟後的色澤一般。故人稱此魚為"片生熟魚"。傳說當年在庵做工的人,從溪中捕到鮮魚,正在廚下煎煮,適為潘了拳發現,了拳和尚認為殺生有犯僧戒,即勸工人將鍋里正在煮著的魚剷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鮮魚居然起死回生,相傳繁殖,可惜這種半邊白半邊赤的小魚在陰那山小溪中很難見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五色雀

相傳在梅州陰那山中有一種靈禽,有五種顏色,每年都會飛來靈光寺在生死樹之間來回穿梭,有如前來梅州靈光寺朝聖。據寺中老僧相傳,這種五色雀並非產自本山,而是來自福建沙縣,即靈光寺祖師潘了拳的家鄉。相傳潘了拳少年時在家鄉小廟學習佛經,有一天聽同伴在外面吵吵鬧鬧,他走出廟門,見大家在爭拔一隻從山上捉來的小鳥的彩色羽毛。了拳心裡著急了,說道:你們這樣幹,是要害死一中小鳥的。於是他用幾塊米粄把小鳥換出來,並小心護養。時間過去個把月,小鳥羽毛豐滿了,潘了拳便把它放生了。這隻彩色鳥在寺廟上空飛鳴著,繞了幾圈才飛去,好像是向了拳告別。過了不久,這隻小鳥又邀集了一批同類,飛到寺廟上空盤旋鳴叫,好像是感謝了拳救命之恩。後來,潘了拳由閩來粵,這種彩色鳥年年都要往南飛一次,當時人說這是五色鳥去向遠方的潘了拳拜年。靈光三奇雖然只是傳說但卻告訴我們一個佛家道理:“眾生皆有生命,我們信佛之人理應本著眾生平等的慈護之心,切忌殺生,而應提倡放生,積累功德”,為此靈光寺門前專門設有放生池一個,供廣大善信放生積累功德。

茶泉

從靈光寺右側進去約0.5公里的地方,山谷中有條小溪,長年流出清徹的溪水,清涼可愛。但是,每當春雨連綿,久雨之後,泉水變赤,類似茶色,人們稱茶泉山谷叫茶坑。傳說潘了拳當年來到陰那山,上山伐木結茅修煉。他姐姐同情弟弟孤身一人,尋找而來並住下,照顧潘了拳的起居生活。

潘了拳除了修行苦練外,還經常上山打柴。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裡砍柴,姐姐看見天氣炎熱,便泡好了一大壺赤湯山茶,送到山上給弟弟解渴。當她來到山上,看見樹木繁茂,荊棘遍山,只聽得斧鋸之聲和相聞呼喚之聲,,卻看不到弟弟的身影,於是叫弟弟上來喝茶。可是在山谷深處,不容易上來,就叫姐姐把茶水從山上倒下去。他合拳閉目,嘴裡似乎叨唸著什麼,結果,一條茶泉流到他面前,隨即彎下身去,兩手捧起茶水痛飲起來,從此,茶流之處成了一條水溝,並長流不止,至今仍同茶水一樣的顏色。又據傳,清明前後,雨水特別多,待茶坑流出茶泉時,天更將放晴了,故又有茶泉報晴之說。

坐化椅

在靈光寺內,還現存著一張1000多年前的藤椅。據考研,此藤椅系由一條山藤自然造型而成。因歷時長久,不斷修補,椅身已佈滿了近千枚鐵釘,樣子十分蒼古。據傳說潘了拳49歲坐化時,就是坐在這張藤椅上。現在已用玻璃櫥保護起來,存於靈光寺內,作為珍貴文物保存。

木龍迎客

靈光寺祖師寶殿的殿頂四角,有四條雕刻木龍。相傳很久以前,一個夏日的中午,寺裡的和尚忽然發現四條木龍不見了,到了傍晚,木龍又回到原處。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裡,窺視殿頂,想看個究竟。果然那木龍慢慢地離開原位,偷偷地向西去。和尚隨即跟蹤而去,走到二里遠的深潭處,只見四條木龍在那裡乒乓乒乓地游泳。那和尚不聲不響地回到寺裡,想到了一個降龍之計:打製了四個銅鈴,分別系在四條木龍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木龍又要動身,銅鈴便“鈴鈴”地發出響聲,木龍頓時膽顫心驚,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幾天後,木龍脖子下的銅鈴又響了起來,那和尚以為木龍又想偷去游泳,便從房裡出來看個究竟。只見左方角的木龍未動,只是鈴聲作響,其它三個銅鈴啞然無聲。接著,一群善男信女從左方走進寺來。客人一到,銅鈴便不響了。右方的銅鈴作響時,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進寺廟。

傳說木龍被繫上銅鈴之後,改邪歸正,將功補過,以銅鈴作為迎客的信號,故有木龍迎客之說。


廣東梅州靈光寺有三大絕景,至今還有個未解之謎


廣東梅州靈光寺有三大絕景,至今還有個未解之謎

廣東梅州靈光寺有三大絕景,至今還有個未解之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