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空戰十大明星兵器之七——蘇聯伊爾-2式強擊機的鐵拳鋼甲

——任正非正是以這款佈滿彈孔的戰機比喻自己堅強的女兒和華為人

伊爾-2(Ил-2)式強擊機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可是蘇聯空軍的扛把子加“洗地”專業戶,血拼殺伐,叱吒風雲,戰功顯赫。伊爾-2式強擊機在世界航空工業界青史留名也是必須的,因為伊爾-2以42330架的總產量,不僅坐穩蘇聯飛機制造單產量的全能“老大”,還創造多項世界飛機制造紀錄:強擊機(攻擊機)單產量世界第一名;軍用飛機單產量世界第一名;(軍民用)飛機單產量世界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塞斯納C172小型單引擎通用飛機43000架的總產量)。這兩個軍機世界記錄今後也不可能被突破了,戰鬥民族就這麼牛,誰不服也整出大4萬的軍機比比?二戰中伊爾-2以巨大的數量、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稱雄歐洲東線,逢戰必定蜂擁而上,居高臨下將復仇之火潑向地面德軍,被打出心理陰影的德軍稱其為“黑色死神”,見了伊爾-2是落荒而逃。

二戰空戰十大明星兵器之七——蘇聯伊爾-2式強擊機的鐵拳鋼甲

伊爾-2M式強擊機基本參數:機長11.6米,翼展14.6米,機高4.17米,空重436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6740公斤,1臺AM-38FV型12缸液冷活塞發動機,最大功率1720馬力,實用升限6350米,爬升率10.4米/秒,最大速度414公里/小時,航程765公里,武備為2門23毫米機炮(早期型為20毫米),2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後向機槍,750公斤航空炸彈,或4具反坦克集束炸彈箱,或8枚132毫米火箭彈,乘員2人。

強擊機(西方稱為攻擊機)是從低空、超低空對地面(水面)目標實施攻擊的戰術火力支援戰機,具有較強的防護性和良好的低空飛行性能。攻擊機最早出現在一戰,起先是用戰鬥機、教練機、輕型轟炸機等“客串”,主要用來協助步兵作戰。世界上最早的專用攻擊機出現在1917年,是由德國容克斯飛機公司製造的J-4型雙翼攻擊機,機身覆蓋著5毫米厚的裝甲,即可投擲炸彈,還可用機槍掃射塹壕內的敵人,在大戰中一時無兩,沒有被擊落的記錄。二戰期間,攻擊機已成為各主要參戰國的重要空中兵器,並向重型化和反裝甲目標方向發展,載彈量數百公斤到一噸,航空機炮與航空機槍相搭配,火力是剛剛的,深受前線步兵喜愛。

伊爾-2式強擊機出自大名鼎鼎的蘇聯伊柳辛設計局,新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28轟炸機(轟-5型)、伊爾-14客機(1950年代毛澤東專機型號)、伊爾-76運輸機等都是該局的拳頭產品。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伊柳辛(1894—1977年),工程技術上將軍銜。他曾兩次參軍,先後任飛機機械員、飛行員、飛機機械師、航空機務維護分隊長等職,27歲進入蘇聯空軍工程學院學習航空工程專業,5年後畢業先任蘇聯空軍科學技術委員會技術部部長,再調入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任設計師。1933年,伊柳辛在莫斯科第39飛機制造廠成立伊柳辛實驗設計局,主要研製轟炸機、強擊機和運輸機等。伊柳辛設計局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是研製ДБ-3式遠程轟炸機(後改稱伊爾-4),該機為雙引擎,航程達3200公里,最大載彈量2.5噸,於1936年8月裝備蘇聯空軍,自1941年8月曾數次空襲德國柏林,共生產了6800架,在蘇聯空軍歷史上算有一號。ДБ-3式轟炸機打出開門紅,既顯示了伊柳辛不凡的設計才華,又為研製伊爾-2式強擊機趟開了路子,畢竟轟炸機與強擊機有許多相通之處。

伊爾-2之前蘇聯並沒有專用強擊機,而是用波利卡波夫R-5式偵察/輕型轟炸機改裝成強擊機使用,但笨重的R-5強擊機在1936年打響的西班牙內戰中(隨蘇聯志願軍參戰)表現太肉,蘇軍內部要求裝備專用強擊機的呼聲漸起。對此,敏銳的伊柳辛於1938年2月向斯大林、莫洛托夫等領導人書面建議:應開發一種專用強擊機,並自告奮勇承擔研製任務。在很快得到高層批准後,伊爾-2研製啟動。按照伊柳辛的設計理念和初始技術指標,這是一款在當時十分超前的強擊機:裝備火力強大的前射機炮與機槍,可掛載航空炸彈與火箭彈;駕駛艙為雙座縱列式,後座為後向機槍手兼無線電員,後半部防禦自衛能力較強;發動機、座艙、油箱等重要部位均有7毫米(後增加到12毫米)厚裝甲板防護,將裝甲做成承力結構的一部分,使機身極其堅固;在載荷較大的情況下采用重量較輕的大馬力液冷發動機,低空飛行品質優良,在3000米高度下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總之,伊爾-2式強擊機是世界第一款集強火力、重裝甲、高速度為一身的強擊機(攻擊機),問世後成為一種標杆,連對手德國都效仿之。

伊爾-2式原型機於1939年10月2日首次試飛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基本都超過軍方的要求,蘇軍遂訂購10架樣機試用。但之後的定型之路走得磕磕絆絆,問題主要不是技術層面的,而是來自高層的干涉:先是伏羅希洛夫元帥命令去掉原型機上的後機槍手座艙;後是斯大林要求將原型機改成遠程高空轟炸機。在反反覆覆地折騰中,伊爾-2總算在1941年3月投入小批量生產,斯大林雖然放棄了不切實際的主張,但伏羅希洛夫的陰影仍在,至衛國戰爭爆發伊爾-2已生產249架,均沒有後座機槍手。高層的這些瞎指揮,不僅拖長了伊爾-2入役的時間,也為此付出慘痛代價。在衛國戰爭初期,沒有後向機槍手的伊爾-2式強擊機成為德軍戰鬥機首選的“獵物”,輕易就被擊落,造成伊爾-2大量損失,反而是雙座型的10架樣機生命力極強,這引起蘇聯空軍強擊機部隊的強烈不滿,甚至自行加裝後機槍手座艙。1942年9月,伊爾-2式強擊機又改回原型機的雙座縱列式座艙,裝甲重量由700公斤增加到950公斤,相應換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稱為伊爾-2M型。可之前出廠的上千架單座型伊爾-2已所剩不多,因戰機緊張也撤不下來改裝了。後向自衛機槍的恢復,使伊爾-2的生存率立馬提高了30%,擊落敵機也增加了20%以上,還曾將德國空軍四號王牌飛行員奧托·基特爾中尉(戰績267架)及Fw-190戰鬥機斬於馬下。

許多人認為伊爾-2要硬扛來自地面、空中的打擊,其機身必定是全金屬結構的,其實不然。伊爾-2式強擊機屬混合式結構,前機身主要是鋼製材料,機翼和尾翼是鋁合金材料,後機身和外機翼則是木質材料。這毛子不知何時得到咱魯班真傳?用木頭做飛機可是一絕,而且規模世界最大。倒不是他們多麼偏愛木質飛機,歸根到底都是家底子薄加上戰時物資緊缺鬧的,但相比上期主角蘇軍主力殲擊機拉-5/7幾乎都是木頭做的,這伊爾-2大半拉用金屬材料已實屬不易了。好在蘇聯有的是木頭,這不僅保證了伊爾-2的巨大產量,其木質後機身即使被打爛,只要能飛回來,還可以就地取材快速修復。要說雙座型伊爾-2式強擊機有什麼軟肋的話,這木質結構的後機身強度不夠是其一,時常被打得稀爛還易起火;其二是發動機的動力還差強人意,以伊爾-2六噸多的滿載重量,能配2000以上馬力的航發是最理想的,可理想總是很豐滿,而現實往往很骨感,蘇聯人能在1941年做出1720馬力的液冷航發已使出吃奶的勁了。不過到了1944年,伊爾-2終於換上2000馬力的航發,毛子的進步還是不慢的。

二戰空戰十大明星兵器之七——蘇聯伊爾-2式強擊機的鐵拳鋼甲

伊爾-2式強擊機最早參戰發生於1941年6月27日,衛國戰爭爆發第五天的白俄羅斯,蘇聯空軍第4強擊機團團長霍洛巴耶夫少校率領部下駕駛著伊爾-2式強擊機,在通往別列津納河渡口的公路上對德軍步兵行軍縱隊發起攻擊。儘管蘇軍飛行員都是新手,駕駛伊爾-2累計還不到10小時,但伊爾-2式強擊機易於操控,攻擊力也確實了得,連炸帶掃給地面德軍以極大的殺傷。之前德軍從未見過在低空飛行速度如此之快、火力如此強大的戰機,自然是防備不足,這一戰蘇軍的強擊機均未被擊落,只是團長霍洛巴耶夫的座機彈痕累累。這之後德軍就將伊爾-2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採取許多反制措施,天上地上一起轟,單座型伊爾-2的自衛能力又差,蘇聯空軍強擊機部隊的損失迅速上升。這個第4強擊機團的56架強擊機參戰不到兩個月,只剩下3架伊爾-2完好可用(這個團後被授予“近衛”稱號),足見蘇德大戰的殘酷性。

經大量實戰,能打善拼的伊爾-2被稱為“飛行坦克”,戰場地位舉足輕重,故在生產方面得到無與倫比的優先權。此時生產伊爾-2的有四家飛機工廠,都面臨著向東搬遷、缺乏技術工人和物資緊缺等嚴重困難,伊爾-2的生產量急劇下滑,這引起斯大林的憤慨,他向各工廠領導發去一份措辭嚴厲的電報:“你們讓祖國和紅軍蒙受了損失,到目前為止你們居然沒有量產出伊爾-2。現在

伊爾-2就是紅軍的麵包和空氣。申克曼每天僅僅裝配1架伊爾-2,特列季亞科夫也只生產1到2架米格-3。這是拿國家和軍隊在開玩笑……不要考驗政府的耐心,我命令必須生產更多的伊柳辛強擊機。這是最後一次警告!斯大林”。這架勢是再不造出更多的伊爾-2,朕就要開殺戒了。龍顏震怒之下,各級官員誰敢怠慢?有限的資源都優先調配給伊爾-2的生產,其產量開始翻著番地上漲了。

伊爾-2使用的AM-38型液冷發動機是米庫林設計局的最新產品,米格-3式殲擊機使用的是米庫林的老型號AM-35液冷發動機。動力不足的米格-3本來也想使用這款新發動機,無奈官方要力保伊爾-2的產量,不僅有限的AM-38發動機不能給米格-3,AM-35發動機生產線也要讓位給AM-38發動機,米格-3式殲擊機升級不成,自己的“口糧”也斷了,只得被迫停產。總之,任何飛機的生產都要給伊爾-2讓道,這可是斯大林和蘇聯紅軍視為“麵包和空氣”的戰機。所以,聰明的拉沃契金在研製拉-5式殲擊機時,乾脆不去惦記伊爾-2的專屬液冷式航發,而是選用馬力相近的風冷式航發,結果成就了一代世界名機。

德國陸軍擁有強大的裝甲集群突擊力量,衛國戰爭前期蘇軍讓德軍坦克打得是慘不忍睹,因此,伊爾-2式強擊機在武器配備上十分注重打坦克的能力。一招是加大航空機炮的口徑,從20毫米到23毫米,再到37毫米,可直接擊穿德軍輕型和中型坦克的裝甲。第二招是使用82毫米或132毫米火箭彈,最多可掛載24枚,發現德軍坦克後如空中“喀秋莎”一股腦發射出去。最後一大招是使用PTAB-2.5-1.5型集束炸彈,實際是一種空心裝藥(1.5公斤)聚能破甲彈,每枚重2.5公斤,破甲深度達70毫米,秒殺德軍“黑豹”、“虎”式坦克。這可是蘇聯軍工的獨門絕技,也可以說是PTAB炸彈成就了伊爾-2“黑色死神”之名,因為PTAB炸彈被稱為“黑色死神”手中最鋒利的“大鐮刀”。每架伊爾-2強擊機可掛載4具子母炸彈箱,一次可攜帶280枚PTAB炸彈,投彈就像“天女散花”一炸一大片,德軍坦克根本無處躲藏,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146萬枚PTAB炸彈,就是專供伊爾-2可勁造。聽聽在1943年7月6日別爾哥羅德戰鬥中被俘的一名德軍坦克車長如何評說伊爾-2與PTAB炸彈:“早上5點鐘,我們的裝甲集群,大約有100多輛坦克,遭到了伊爾-2的空襲。這次空襲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猛烈。在第一次空襲中我們就有20多輛坦克被命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在隨後的第二次空襲中,一群伊爾-2在隨行的裝甲擲彈兵上空投下雨點般的小型炸彈,在空襲中我們損失了100多名軍官和士兵。在東線戰場上我從未經歷過這麼猛烈的空襲,我實在找不出什麼詞彙來形容它……”

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之中,蘇軍伊爾-2強勢出擊,各種反裝甲武器一起招呼上,擊毀大量德軍坦克,伊爾-2撐起了蘇聯空軍空中打擊力量的脊樑!蘇軍在取得庫爾斯克戰役勝利後,向盤踞在白俄羅斯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戰略反攻(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聯空軍15個強擊機師、6個獨立強擊機團2000多架伊爾-2撲向德軍陣地,開啟瘋狂的“洗地”模式,伊爾-2飛過之後地面是人仰馬翻一片狼藉,讓德軍飽嘗了當年巴巴羅薩行動帶給蘇軍的痛楚。

伊爾-2打德軍坦克、步兵強悍,掃蕩機場、火車站、倉庫等後方目標更加生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1943年1月9日,蘇軍第622強擊機團的7架伊爾-2在巴赫金大尉率領下,突襲了德軍空運基地薩利斯克機場,15分鐘一通痛扁之後,德軍72架Ju-52/53型運輸機被擊毀在地面。1944年7月28日在亞努夫,蘇軍第290強擊機師的伊爾-2機群,一天就幹掉德軍官兵1000餘人、汽車600輛以上、馬車500輛以上及900多匹馬、火炮30餘門等,該師隨後升格為近衛師。1945年4月25日,兩個中隊的伊爾-2強擊機突然降落在德國柏林的坦佩爾霍夫機場,用機尾朝向機場塔樓、營房等建築,後機槍手操縱機槍開火壓制住敵人,緊接著蘇軍一支坦克部隊衝進來佔領了機場。伊爾-2強擊機與坦克配合,又以類似戰法拿下柏林周邊幾個機場。

二戰空戰十大明星兵器之七——蘇聯伊爾-2式強擊機的鐵拳鋼甲

伊爾-2式強擊機裝備量巨大,戰果巨大,損失同樣巨大,作戰損失加事故損失竟達到1萬架(佔戰時裝備量的近三分之一),保守地估計有2萬名以上伊爾-2飛行員犧牲、負傷及被俘。二戰中飛行員(機組成員)是傷亡率非常高的兵種,駕機升空後往往是有去無回,但蘇軍伊爾-2飛行員的平均傷亡率遠高於英、美、德等國以及蘇聯空軍其他機種的飛行員,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箇中原因也夠扎心的:

一是德國空軍戰鬥機的強力攻擊。戰爭前期德軍戰鬥機和飛行員能力都比蘇軍技高一籌,伊爾-2不擅長空戰,需要殲擊機掩護,而蘇聯空軍在協同作戰方面一貫粗粗拉拉,殲擊機與強擊機的配合十分糟糕(無線電也不兼容),造成伊爾-2常常單獨面對德軍戰鬥機的剿殺。在1941至1942年的蘇軍強擊機的戰損中,有60%是被德軍戰鬥機擊落。德軍戰鬥機飛行員為了更快地擊落堅固的伊爾-2,通常先用機炮或機槍掃射伊爾-2的後機槍手,伊爾-2的後機槍手就成為最危險的崗位,整個戰爭期間,伊爾-2的後機槍手平均執行7次戰鬥任務後就會犧牲,大大高於駕駛員和飛機本身的損失率。

二是德軍地面防空火力十分強大。德國是二戰中最重視高射炮兵建設以及高射炮兵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挨炸最多的國家),高射炮兵部隊兵力達70多萬人,共生產各型高射炮18萬餘門,高射炮遍及國防軍、黨衛軍的各個軍兵種中。德國陸軍野戰防空既有經典的88毫米Flak系列牽引高射炮,又有Sd.Kfz.7/1四聯裝20毫米、FlakpanzerI20毫米、FlakpanzerIV37毫米等多型自行高射炮,機動性強,反應速度快,射速高,對付伊爾-2之類的低空目標正是其強項。伊爾-2在將德軍地面目標當靶子打時,自身也成為被攻擊的靶子。在1942年春夏季,一架伊爾-2平均作戰出動24次就會損失;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每架伊爾-2僅能存活10至12個戰鬥架次;更殘酷的莫斯科戰役遲滯地面德軍推進作戰中,每架伊爾-2平均出擊8.6次就會被擊落。

三是與伊爾-2低空逃生困難有關。二戰時的戰機飛行員沒有彈射救生座椅設備,墜機前需要自己爬出座艙跳傘。當飛行員受重傷或飛機受損處於劇烈翻滾狀態時,就很難脫離座艙;即使飛行員能跳出座艙,還有一個能不能打開傘的問題,打不開傘或開傘高度不夠飛行員還會被摔死。根據蘇聯空軍強擊機戰術規範,伊爾-2時常在200米上下的低空實施對地攻擊,一旦被敵方擊中墜毀,飛行員逃生的幾率比在中高空要低得多,被俘的可能性也更大。1941年10月3日,蘇聯空軍第215強擊機團上尉諾維科夫駕駛伊爾-2攻擊一支德軍機械化縱隊,在給德軍以重大殺傷的同時,諾維科夫的座機也被高射炮擊中起火,他沒有選擇跳傘,而是駕機直接撞向地面德軍。之後,類似“火焰突擊”的伊爾-2飛行員還有很多,對他們而言,任何讚揚式解讀都不為過,但他們心裡可能早就有個小九九,如此超低空跳傘不摔死也要被德軍俘獲蹂躪,還不如轟轟烈烈同歸於盡合算。

四是蘇軍飛機事故率明顯高於歐美國家。這裡說的事故是指非作戰損失,主要是由於機械故障、人為操作失誤、自然災害(雷雨雪、濃霧、颱風)等原因造成的。二戰時期各參戰國軍用飛機非作戰損失比例都不低,這與當時戰機安全設施水平較低、製造質量不佳以及飛行員戰時應急訓練倉促等有關,而蘇聯由於工業基礎較差、政治干擾多以及民族特性粗獷等原因,軍用飛機事故率又比歐美國家高20%以上,摔架飛機真是家常便飯。像伊爾-2如此“急就章”的超大產量,質量上漏洞百出造成事故率高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幾種原因疊加,伊爾-2強擊機及飛行員的損失傷亡自然居高不下。有人說蘇聯陸軍打仗靠“人海戰術”,蘇聯空軍打仗豈不是靠“機海戰術”?可不管怎麼說,就算三個換一個,最終還是蘇聯取得了勝利,勝利者是不應當受到譴責的。蘇聯空軍以前線航空兵強大著稱,伊爾-2是打滿全場的主力,其以自身巨大的犧牲換來地面作戰的勝利是完全值得的。在衛國戰爭中,蘇聯空軍共有2771名官兵榮獲“蘇聯英雄”稱號,其中強擊機部隊的飛行員有860人,在空軍各兵種中佔比最高。這空軍的兵種可是十分龐雜,還有殲擊機、轟炸機、偵察機、運輸機、高射炮兵、空降兵、雷達兵、探照燈兵、攔阻氣球兵等諸多兵種,足見伊爾-2強擊機部隊的風頭多猛。

1943年,伊柳辛設計局在伊爾-2基礎上改進升級形成伊爾-10,1944年4月18日首飛,同年8月投入批生產,趕上了蘇軍橫掃東歐、攻入柏林的作戰。伊爾-10仍保持了伊爾-2的氣動外形和幾何尺寸,但改為全金屬結構,加強了裝甲和火力,換裝了2000馬力的AM-42發動機,提高了飛行速度,比伊爾-2更能打、更結實。如果按西方國家戰機型號命名法,伊爾-10屬於伊爾-2的改型,仍應稱伊爾-2。可上期說到蘇俄戰機型號命名法完全不同,就整出個新型號伊爾-10。二戰結束後,伊爾-10式強擊機曾廣泛裝備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持續生產到1956年。

1950年至1952年,新中國從蘇聯進口伊爾-10強擊機274架,組成解放軍空軍第一代強擊機部隊。1951年10月1日,中國空軍36架伊爾-10首次參加了國慶節空中閱兵。在1954年9月至1955年1月解放浙東一江山島和大陳島的作戰中,數十架伊爾-10參戰並有出色表現,打得蔣軍七葷八素。一直到1972年12月,中國空軍的伊爾-10被國產強-5式強擊機全部取代。在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那個自不量力的“官二代”林立果在制定《五七一工程紀要》時,曾計劃動用伊爾-10強擊機偷襲毛主席南下專列,就是看中伊爾-10的強大火力,不過這一計劃就是蚍蜉撼樹痴心妄想。

二戰空戰十大明星兵器之七——蘇聯伊爾-2式強擊機的鐵拳鋼甲

在最近國人普遍關注的華為公司受到某些國家政府惡意打壓事件中,任正非曾將一張老照片推薦給公司同事——一架千瘡百孔的戰機在奮力飛行(見上圖)。這正是一架飽經戰火的蘇聯伊爾-2式強擊機,她象徵著打不垮壓不爛的中國華為人和孟晚舟。華為官宣為這張圖片的配文也非常震撼和激勵人心:“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一架二戰中被打得像篩子一樣,渾身彈孔累累的伊爾-2飛機,依然堅持飛行,終於安全返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